網際網路十年14個最具爭議事件

涉及這些爭議事件的不僅包括亞馬遜、谷歌等傳統科技著名企業,也包括Facebook、MySpace、Digg和Twitter等新興社交網站。 網際網路一直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領域,部分原因就在於人們可以藉助網際網路平台暢所欲言。新千年的前十年即將過去,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網際網路領域最臭名昭著和最具爭議的事件。

基本信息

台北時間2009年12月30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有媒體撰文,盤點過去十年網際網路領域發生的最具爭議的事件,其中不久前發生的“氣候門”事件居首位。

爭議事件

1、“氣候門”事件

</strong>

在今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召開前不久,黑客入侵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電子郵件系統,盜取了幾名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工作的研究人員的上千封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有關氣候變化的檔案,然後將這些檔案上傳到由氣象科學家主辦的“真實氣候”網站上。一些氣候變化的懷疑者和部落格聲稱,郵件和檔案內容顯示,在過去幾年間,科學家“誇大”了全球變暖所產生的影響,還有一些科學家試圖“操縱”氣候變化的數據。

這起爭議事件尚未結束,並且已經給科學界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人懷疑,這並非一起偶然事件,而是科學界普遍存在的造假現象。

2、亞馬遜刪除有關同性戀的書籍

</strong>

2009年春天,很多作家和網際網路用戶發現,亞馬遜從網站的銷售排行榜中刪除了眾多有關同性戀的書籍,這意味著有關同性戀的書籍將無法出現在亞馬遜網站的搜尋結果中。此舉引發了諸多不滿和憤怒。

亞馬遜聲稱,這只是一起技術事故。亞馬遜此舉還影響到了超過5.7萬本其它類型的書籍,之後亞馬遜公開道歉,並恢復了這些圖書的排行榜。

3、谷歌街景侵犯隱私惹爭議

</strong>

為了提供街景服務,谷歌在全球很多城鎮拍攝照片,但這也意味著很多人以及私有財產的照片也會被谷歌拍到,這引發了隱私保護人士的不滿,谷歌也因此招致很多訴訟。儘管到目前為止谷歌還能應對這些針對谷歌街景服務的訴訟,但也激起了很多隱私問題。

4、谷歌掃描有著作權保護的圖書

</strong>

2004年穀歌宣布將數百萬部有著作權保護的書籍納入其搜尋結果索引當中,這引起出版商和作家的強烈抗議,指責谷歌侵犯著作權。2005年,美國作家協會旗下多家出版商和多名作家將谷歌告上法庭,質疑谷歌掃描並通過網路展示著作權保護中的書籍片段的做法。但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根據和解協定,用戶可以通過谷歌購買數字格式的圖書,或者通過簽署協定的圖書館和大學來閱讀這些圖書。

目前,這項和解協定已經得到初步批准,並在等候最終的批准。

5、“網路中立”引爭議

</strong>

網際網路用戶非常關注“網路中立”問題。在美國,儘管沒有任何一部法律的支持,但符合網路中立的做法隨處可見,網路服務提供商可以無所顧忌地對不同的網路行為收取不同的費用。過去幾年,美國國會已經提出了5項議案,而且爭議雙方也進行了大量的遊說活動。到目前為止,美國尚未通過任何一部有關網路中立的法規。

網路中立的支持者認為,網路是一種公共的基礎設施,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在網路上傳輸數據,電信運營商不應該對網際網路數據流量進行任何岐視性限制或收費。支持者主要包括消費者聯盟、公眾利益團體以及亞馬遜、谷歌、英特爾、微軟等網際網路企業。

而反對陣營則認為,自己在建設網路基礎設施的同時,利益卻被邊緣化,他們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支付搭建下一代寬頻網路所需的費用,他們應當可以自由劃分寬頻,從而提供網路電視等新服務。反對者主要是AT&T、時代華納等網路運營商和有線電視運營商。

6、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遏制寬頻消費的行為

</strong>

頻寬遏流(Bandwidththrottling)是一些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常見的行為,用於限制網際網路資源的過度消耗。具體來講,就是限制用戶的檔案共享行為。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聲稱,此舉有助於所有的用戶都享受到合理的頻寬資源,但批評者則認為,此舉對於部分用戶來說並不公平,因為他們不得不為較少的服務支付與過去相同的費用。

7、Digg用戶造反

</strong>

2007年5月,很多用戶在社交新聞網站Digg上閱讀關於HDDVD密匙破解的文章,密鑰所有者AACS協會向Digg發律師函,威脅要訴諸法律。為避免官司纏身,Digg管理人員刪除了部分有關密鑰破解的文章,此舉引發用戶強烈不滿。

因此,在Digg管理員刪帖後的24小時內,Digg用戶發起了“造反”。大量Digg用戶開始不停發貼和投票,並將Digg首頁的所有新聞都刷成含有密鑰字元串的帖子,用含有密鑰的訊息“淹沒”了整個網站。面對用戶的強大壓力,Digg最終屈服,宣布不再刪除相關文章及評論。

8、MySpace網站上青少年用戶遭遇性侵犯

社交網站MySpace一直很受青少年的青睞,很多未成年人使用MySpace共享照片、發布視頻、記錄日常生活事件。由於MySpace的存在,青少年可以完全公開自己的資料。

然而,MySpace網站卻曝出多起成年人針對未成年用戶的醜聞,這導致家長和兒童福利人士異常憤怒。作為回應,MySpace採取多項措施調整網站以來保護16歲以下的用戶,包括限制匿名查看資料,阻止未知用戶向他們傳送信息等。

但這些措施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MySpace採取了更加主動的措施來保護青少年用戶的安全。當然,MySpace並非唯一一家受此類問題困擾的社交網站。

9、Craigslist網站刊登賣淫信息

</strong>

分類信息網站Craigslist設有一個成人服務專欄,用戶可以獲得面向成年人提供的服務。由於該專欄的用戶多數以匿名形式出現,因此賣淫團伙利用這一專欄開展非法活動。這加大了警方打擊賣淫活動的難度,有的警察甚至對Craigslist提起訴訟,稱該網站為最大的賣淫信息來源。

儘管Craigslist開設成人專欄的初衷是好的,它可以推動言論自由,培養一個開放的社區,但網際網路引發了太多的不道德事件,因此此類事件成為主流媒體關注的焦點只是時間問題。

10、檔案共享服務遭起訴

</strong>

網際網路發展早期就出現了線上檔案共享行為,但2000年出現了首例針對檔案共享服務的大規模訴訟。1999年12月,Napster被美國唱片業協會告上法庭,稱Napster的服務有助於傳播侵犯著作權的檔案。2001年7月,Napster被關閉。

其它受到用戶歡迎的P2P網站也有類似的遭遇。“海盜灣”於2006年遭瑞典警方搜查,並陷入多起訴訟深淵。2009年,瑞典法院對“海盜灣”幾名主要負責人做出宣判,弗雷德里克·奈傑(FredrikNeij)、戈特弗里德·薩特霍姆(GottfridSvartholm)、卡爾·倫斯特羅姆(CarlLundstrom)、彼得·桑德(PeterSunde)均因“參與侵犯著作權”而被判處一年監禁,並被處以360萬美元的罰款。

11、Twitter等社交網站成為抗議發源地

</strong>

2009年伊朗大選前夕,眾多網民通過Twitter等社交網站自發組織起來,為自己的事業爭取支持,並舉行抗議活動。網際網路上的抗議活動最終引起了大眾媒體的關注。

12、Facebook不斷修改隱私政策

</strong>

2009年2月,Facebook修改服務條款,允許網站無限制地永久使用和保留髮布到用戶賬戶上的所有信息。Facebook聲稱,只要內容發布到網站上,Facebook就擁有這些內容的所有權,即便用戶刪除賬戶。

此舉引起了用戶的強烈不滿,其中很多用戶在Facebook上組成團體,呼籲Facebook修改服務條款。Facebook則辯稱,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服務條款的修改會引發如此不滿,並表示用戶曲解了新條款內容。

然而,用戶並不買賬,最終Facebook同意將服務條款恢復為原先的內容,並請求用戶提供修改建議。

13、Facebook刪除母親哺乳照片招致抑制

</strong>

Facebook一向強硬反對他們認為“淫穢”的內容,這一政策受到很多家長的歡迎。但Facebook的這一政策也招來了不滿。

因為認為餵母乳的照片也屬於此類“淫穢”內容,Facebook將其刪除。此舉卻引發很多母親的不滿,她們紛紛抑制Facebook,甚至在Facebook總部發起抗議活動。其中最受歡迎的團體“嗨,Facebook,哺乳不是淫穢!”已經擁有了將近25萬名成員。

但是,Facebook表示不會更改這一政策。

14、在部落格中討論工作而遭解僱

</strong>

2002年,希瑟·阿姆斯特朗(HeatherArmstrong)(她的部落格名為Dooce)因在部落格中談論自己供職的公司和公司同事而遭解僱。她有可能是第一位因為寫部落格而遭解僱的員工,因此成為最有名的博主之一。她的經歷甚至造就了一個單詞:dooced。根據《都市辭典》(UrbanDictionary)的解釋,dooced意思是因某個網站而丟掉工作。

被解僱之後,阿姆斯特朗將Dooce當作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一,她甚至被《福布斯》提名為傳媒業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由於在部落格中坦率直言,因此Dooce仍然是爭議的焦點。

總結:

很難想像有一天網際網路能夠免於爭議。我們希望網際網路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場合呢?不少網際網路用戶喜歡網路上無處不在的爭議。當然,通過網際網路,我們可以了解所有信息,不管是具有全球意義的大事,還是有關名人的八卦訊息。(編譯/小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