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治療儀
是根據中醫經脈理論研製,採用寬頻電子脈衝進行治療的醫療設備。能進行自動針灸、推拿、按摩、捶打、揉捏。療效迅速徹底,無副作用。具針灸按摩遠紅外熱療技術、磁場效應、藥物離子導入技術、足療五大功能,能使治療顯著提高。治療範圍:
1、風濕關節炎、肩周炎、骨質增生、腰肌背痛、頸椎綜合症、頭痛、失眠症、神經性胃病、牙周炎、前列腺炎、便秘、偏癱等頑症。2、神經衰弱、失眠、眩暈症、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癱、牙痛、肋間神經痛、臂叢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狹窄性腱鞘炎、手腳麻痹。
3、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中風后偏癱、更年期綜合症、前列腺炎、靜脈曲張、乳腺小葉增生;
4、鼻炎、胃痛、痛經、月經不調、陽痿、早泄、性功能障礙、結石、便秘;
5、腰酸背痛、肩周與頸椎,雙腿等全身不適、疲乏的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保健功效。
治療方法
1、阿是穴位治療法。(即壓痛點治療法)直接治療痛點或病灶區。此療法適用於病症輕微患者或用於保健按摩目的。2、相應穴位療法。此療法適用於病症較嚴重患者。
3、藥物離子導入治療法。在治療前,先用中藥塗液塗擦痛點或病灶患部,待中藥液稍乾爽,然後再直接進行治療。此治法適用於病症較嚴重患者。
4、中藥配方選的介紹。
中藥的選用:針對不同病症,選用了藥酒、國公酒、虎骨酒、跌打酒、骨質寧擦劑、五味子酊、痔瘡一洗消釋液等。其它藥物請遵醫囑,油性和膏狀藥物不能使用。
穴位及適應症
頭痛:
是最常見的疼痛綜合症之一,根據疼痛的機制,可分為血管性頭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和牽拉/炎症性頭痛三大類。血管性頭痛主要表現為偏頭痛和群發性頭痛。
治療選穴:太陽、陽白、合谷、外關、足三里。
感冒:
是一種常見病,冬春兩季多見,凡惡寒、微熱、流涕、無汗為風寒型感冒;微冷、高燒、咽痛、出汗屬風熱型感冒。
治療選穴:太陽、迎香、合谷、尺澤。
眩暈症:
是一個自覺症狀,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鏇轉不定,以致不能站立,嚴重者可伴有噁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等症狀。
治療選穴:太陽、迎香、合谷、尺澤。
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長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貼膜下層慢性炎症性病變。臨床表現為有間歇或交替性鼻塞、鼻分泌物增多、鼻腔黏膜慢性流血、腫脹、光滑等。
治療選穴:迎香、印堂、上星、風池。
副鼻竇炎:
副鼻竇炎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鼻腔和副鼻竇的黏膜水腫、竇口被堵塞而導致的疾病。主要症狀為患者經常性鼻塞,流濃鼻涕,有腥臭氣味,嗅覺喪失或減退、常伴有頭昏、頭脹、失眠、記憶力減速退等。
治療選穴:陽白、迎香、攢竹、太陽
三叉神經痛、面癱:
多發於中老年人,女士多於男性。病症特點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的範圍內,出現反覆發作的,短暫的、劇烈的疼痛。
治療選穴:按神經分布取穴,第一支痛:魚腰、攢竹;第二支痛:陽白、下關;第三支痛:地倉、頰車。
牙痛:
是臨床上常見症狀,如牙髓炎、根尖周圍炎,牙周炎、冠周炎、牙過敏、三叉神經痛、上頜竇炎、頜骨腫瘤等都可引起牙痛
治療選穴:下關、頰車、太陽、風池
哮喘:
俗稱氣喘病,具有陣發性呼吸困難的特點,一年四季都能發病,尤以寒冷季節及氣候急變時發病較多。
治療選穴:天突、肺俞、內關、列缺、人迎
支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
起病急,一般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發熱、畏寒、身痛等.慢性支氣管炎:多為急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所致,病變部位不僅限於支氣管黏膜層,還可浸及黏膜下層、細支氣管的支架軟骨片,周圍的肺組織甚至血管。若治療不及時可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其主要症狀:“咳、痰、喘、炎”。
治療選穴:定喘、肺俞、合谷、列缺、膻中、大椎。
頸椎病:
一般因頸椎骨、椎間盤及其周圍纖維結構的損傷導致椎間隙變窄、關節囊鬆弛、內平衡失調、頸肩臂疼痛、麻木及活動障礙。根據損傷組織的種類及臨床特徵,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共同的表現為頸、肩、臂、手及胸背部疼痛、麻木、沉重、頭暈、無力。嚴重者出現肌肉萎縮,功能障礙,活動受限,肢體癱瘓。
治療選穴:風池、大椎、肩井、天宗、頸夾脊、肩 。
落枕:
頸部肌肉痙攣、正常解剖位置的變異、滑膜嵌入及頸部肌肉滑膜的撕裂傷,局部腫脹的神經受刺激都可以產生落枕。臨床表現:肌肉痙攣型---局部疼痛明顯,壓痛明顯。滑膜嵌入型---疼痛劇烈,壓痛不太明顯,但功能障礙嚴重,頭頸呈強迫體位。
治療選穴:風池、天柱、肩髃 、外關。
神經衰弱(失眠):
是高級神經活動因過度緊張所造成的機能障礙。主要症狀為:失眠、煩躁、易激動、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嗜睡,入夜則精神興奮、不能入睡等
治療選穴:神門、三陰交、足三里。
失眠選穴:內關、風池、心俞、安眠穴。
肩周炎:
是肩關節周圍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多見於45--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臨床表現是肩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障礙。
治療選穴:肩 髃 ,肩髎 、曲池、合谷。
腦動腦硬化:
治療選穴:兩側風池
臂叢神經痛:
常因臂叢神經發炎引起。臨床表現:多見於成年人,常常發生於受寒及流感之後。急性或亞急性發病,頸下部及鎖骨上部疼痛。開始為間歇性疼痛,以後為持續性疼痛。上肢肌力減弱,上肢外展及上舉活動受限。鎖骨上、下窩處有明顯的壓痛,輕觸或針刺手(手指)可產生麻感。
治療選穴:頸夾脊、大椎、肩髃 、曲池、手三里、尺澤、內關。
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是一種與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多發於青壯年。急性活動期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遭受寒冷、潮濕、勞累可加重病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與發展與遺傳因素控制的免疫過程有關聯,多見於青壯年,約80%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左右,女性多於男性,典型病症是手足小關節疼痛、腫脹、以後逐漸累及其它關節,反覆發作,最後產生關節僵硬與畸型。
治療選穴:肘關節:曲池、曲澤、尺澤、手三里、小海。
肩關節:肩 ,肩 、肩貞、肩井。
腕關節:陽池、陽溪、大陵、合谷。
掌指關節:八邪、合谷、三間。
指關節:四縫。
髖關節:環跳、秩邊、居 、脾關。
踝關節:崑崙、太溪、解溪、丘墟。
脊柱關節:大椎、身柱、腰陽關。
乳腺增生:
乳房脹痛是乳腺炎未化膿和乳腺增生的一種症狀,一般單側乳房上方各有單個或幾個結節、腫塊、質軟、未婚女子多在生氣和月經期有疼痛或不適之感,哺乳期婦女常伴有乳汁排泄不暢、惡寒發熱、關節酸痛、胸悶等症。
治療選穴:乳根、乳通、肝俞、膻中。
肋間神經痛:
是由於感染、外傷、帶狀皰疹而引起的肋間神經分布區陣發性疼痛,呈帶狀分布,多伴有壓痛點。臨床表現:多為單側性疼痛,疼痛感覺為刺痛、灼痛或電擊樣痛、或疼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刺痛不移,呼吸、咳嗽、及腰部伸展運動都可加重疼痛。
治療選穴:支溝、蠡溝、內關、陽陵泉、疼痛相應節段的夾脊穴。
腱鞘炎:
是由於手指長期快速活動使肌腱與腱鞘間反覆摩擦而形成,多見拇指及中指,表現大拇指不能引直或外展,大拇指活動受限,麻木疼痛。
治療選穴:陽溪、列缺、合谷。
胃痛:
是上腹胃脘部及心窩處經常疼痛、多因邪氣犯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氣不利、氣滯而痛。
治療選穴:中脘、胃俞、天樞。
冠心病:
因冠狀動脈內壁有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血流受阻,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於壞死。如高脂血症、高血壓、吸菸、飲酒都能促使動脈粥樣硬化而產生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 塞。
治療選穴:內關、膻中、中脘、心俞、厥陽俞。
糖尿病:
主要是胰島素分泌功能失調使血糖、尿糖高於正常指標,出現“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疲乏消瘦、)一般後期多並發視力下降、身體發癢等多種疾患。
治療選穴:胰俞、肺俞、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
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病,40歲以上的女性發病率較高。與膽汁淤滯和細菌感染有密切的關係。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疼痛向右肩部及背部放射,常伴有發熱、噁心嘔吐或有輕度黃疸。慢性膽囊炎一部分由急性膽囊炎遷延而成,但多數無急性發作史,主要臨床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厭油膩食物、上腹部脹滿、噯氣、胃部灼熱、與潰瘍或慢性闌尾炎相似。
治療選穴:日月、期門、肝俞、膽俞、膽囊穴、陽陵泉、內關、 太沖。
腰肌勞損:
也稱為腰背肌肉筋膜炎、功能性腰痛、腰部纖維組織炎、腰筋膜疼痛症候群等。痛因:筋膜撕裂,筋膜與筋膜、筋膜與周圍組織之間發生粘連,累及神經而產生。臨床表現:一般有急性損傷或慢性損傷病史,酸痛不適、疼痛彌散、疼痛不易確切定位,很少有放射痛、疼痛時輕時重,勞累時疼痛加重,休息則疼痛緩解、遇寒冷、潮濕疼痛加重。
治療選穴:腎俞、命門。
腰椎間盤突出症:
又名髓核脫出症、纖維環破裂症。脫出的髓核壓迫脊神經根,使神經產生粘連、水腫、變性、特別是以坐骨神經、馬尾神經受累者多見。臨床表現為:腰痛、坐骨神經痛、運動障礙,脊柱正常生理曲線發生變化,腰部肌內痙攣,在椎間盤脫出的局部常有固定的深在壓痛,壓迫壓痛點會出現疼痛或麻木向下肢放射的現象,病情長且病情嚴重者,常有患者臀部和腿部的肌張力下降、肌力減弱、甚至引發肌肉萎縮,感覺異常現象。
治療選穴:腎俞、環跳、命門、委中、腰陽關
坐骨神經痛:
主要由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由於椎間盤的病變引起髓核脫水、纖維增生、纖維環呈同心圓放射狀皴裂或後部纖維環斷裂;由於脊柱異常產生運動度異常、椎間關節變性、韌帶鬆弛、結締組織增生、進而骨質增生、椎間盤變性皴裂、產生髓核脫出壓迫神經根,產生坐骨神經痛。主要臨床表現:疼痛沿坐骨神經一段或全部分布,產生腰痛或劇烈疼痛,並向大腿或小腿放散,患者常常不能低頭、彎腰、抬腿或作輕體活動。
治療選穴:環跳、腎俞、委中、居 、陽陵泉、承山、殷門、 承扶、足三里。
偏癱:
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症狀。有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發病率較高。輕者表現為一側肢體單純上肢或下肢發沉無力,重者則半身癱瘓。部分病人同時出現面癱、導致口角歪斜、流涎水等。
治療選穴: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關。
下肢:委中、崑崙、懸鐘、陽陵泉。
小兒麻痹後遺症:
治療選穴:上肢:肩 、曲池、內關、合谷。
下肢:環跳、夾脊、殷門、陽陵泉、足三里。
膀胱炎:
多發病於初婚女性和中老年,臨床分急、慢性兩種。急性膀胱炎發病突然,慢性膀胱炎反覆發作,皆因細菌感染、藥物機械刺激所致,主要症狀是尿頻、尿急、尿痛為主。還有發熱周身不適、遺尿、排尿無力、尿渾濁、腰痛等症狀。
治療選穴:膀胱俞、腎俞、三陰交。
急性腸梗阻:
是由於腸道內容物的正常運行和通過發生障礙而產生的,主要的發生原因有:機械性腸梗阻、功能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三種,主要臨床表現是腹脹、腹痛、嘔吐。
治療選穴:天椎、氣海、上巨虛、下巨虛、足三里、曲池、太沖。
急性闌尾炎:
可發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青壯年。常見原因有闌尾腔阻塞、細菌感染以及神經反射因素,主要臨床表現:發病初期體溫輕度升高,常常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發病後期可出現腹膜炎、腸麻痹的症狀、其特徵症狀多為右下腹疼痛。
治療選取穴:闌尾穴、天樞、足三里、氣海。
更年期綜合症:
是45歲以上的絕經期婦女內分泌失調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頭暈、耳鳴、煩躁易怒、精神疲倦、心悸、失眠、甚至情志失常、尿頻、尿急、食欲不振等綜合症狀。
療選穴:腰俞、大椎、關元、腎俞、三陰交
性功能障礙:
腎俞、陽池、支溝、曲池、足三里。
腎結石:
治療選穴:腎俞、膀胱俞、京門、照海。
輸尿管結石:
治療選穴:腎俞、膀胱俞、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
尿道結石
治療選穴:關元、水道、三陰交。
高血壓:
是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是一種病患。主要症狀為頭痛、頭昏、頭脹、耳鳴、眼花、煩悶、乏力、心悸、失眠、記憶力減退等,若血壓長期升高,影響某些器官時,其表現較為複雜。如影響心臟時可出現心悸氣短、胸悶、影響腎臟時可出現少量黃色的尿,影響腦時,還可引起腦血管意外(即中風)及眼底出血等。
治療選穴:內關、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沖、三陰交。
(每組穴位治療不超過5分鐘)
痛經:
是指婦女在經期前後或經期,出現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或劇烈疼痛,嚴重者伴有噁心嘔吐、甚至昏厥。
治療選穴:氣海、關元、中極、天椎、歸來、水道、太沖、三陰交。
低血壓:
分急、慢性兩大類,急性低血壓表現出暈厥和休克;慢性低血壓由於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多種病因所致,患者常有頭暈、目眩、耳鳴 、乏力氣短、手足發涼、自汗、健忘等症狀。嚴重者噁心、嘔吐、暈厥,部分慢性低血壓患者無自覺症狀。
治療選穴:關元、足三里、湧泉、風池。
前列腺炎:
是指各種因素導致前列腺肥大、增生、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即由細菌侵犯尿道,經過前腺管而入腺體引起發炎所致。主要臨床表現:尿道口有白色粘液溢出,尤以大便之後、排尿頻繁或小便無力,點滴而出、甚至閉塞、灼熱赤痛、小腹脹滿,下腹部、會陰部或陰囊部疼痛,有時見血尿,嚴重者伴有陽痿、早泄、血精、遺精及全身乏力、神疲等。
治療選穴:三陰交、陽陵泉、膀胱俞、中極、腎俞、氣海。
靜脈曲張:
多因年輕時下肢受寒濕侵襲或長期站立,到中年後引起下支靜脈成蚯蚓狀景露出來並伴有大小不等的靜脈團,表現為行走、站立下肢酸脹不適,繼而發展成靜脈炎後遺症,喪失勞動能力。
治療選穴:太沖、三陰交、陽陵泉、委中
陽痿早泄:
曲骨、關元、腎俞、命門、腰俞。
便秘:
大腸俞、支溝、曲池、足三里
痔瘡:
長強、白環俞、承山、氣海。
腿部抽筋:
即小腿腿肚肌肉痙攣,表現為疼痛劇烈,嚴重者一夜抽搐幾次,多因年老體虛,受涼受寒、過度勞累引起。
治療選穴:委中、承筋、承山、外丘、申脈。
腦動脈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