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尾鱯

絲尾鱯

絲尾鱯所屬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2000年6月廣州市白雲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馬來西亞引進了一批絲尾鱯幼苗,經過精心的飼養觀察,獲得引種試養成功。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又稱白須公魚,馬來西亞稱Baung。分類學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骨鰾總目
|__鮎形目 Siluriformes
|__鱨科 Bagridae

外部形態

部扁平呈圓錐形,軀幹部圓柱形,背部較高。背鰭棘後緣有倒刺,胸鰭棘前緣有鋸齒,後緣鋸齒粗大。有脂鰭基與臀鰭相當。尾鰭分叉,上葉延長成絲狀。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其中上頜須很長,末端超過腹鰭伸達臀鰭附近。體裸露無側線完全。體色發灰,腹部銀白,體表及鰭上均無黑斑。

生活習性

絲尾鱯絲尾鱯
絲尾鱯屬熱水性魚類,生活溫度為15℃~37℃,最適溫度26℃~32℃,低於15℃明顯不適,14℃魚體失去平衡。pH6.5~8.5,對中溶解要求不高。屬底層魚類,集群特性明顯,較易起捕。在馬來西亞,絲尾鱯通常分布在河口受潮汐影響的河段直到上游的緩流水域,也棲息於稻田附近的渠道。喜歡棲息於不是非常清澈的水域,水深達2~4米。沒有泥漿的湖泊水壩的岸邊水域是它們的首選棲身地。
動物性為主的雜食性,天然條件下,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則以幼蟲、小魚、甲殼類、水生昆蟲、水蚯蚓和有機碎片等為食。人工條件下,可攝食各種商品飼料及其配合飼料

生長繁殖

長速較快,個體較大,當年苗種可長至150g以上,天然水域常見個體0.4~2.5Kg。雌魚32.5~35.5cm,雄魚35.5~38.5cm開始性成熟。在馬來西亞,絲尾鱯共有兩個主要繁殖期,首階段為2~4月,第二階段為8~11月。
2000年6月廣州白雲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馬來西亞引進了一批絲尾鱯幼苗,經過精心的飼養觀察,獲得引種試養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