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絮狀高積雲(Ac flo) 因積雲形狀如棉絮故稱絮狀高積雲;
絮狀高積雲是指類似小塊積雲的團簇,沒有底邊,個體破碎如棉絮團,多呈白色。雲塊邊緣部分與周圍未飽和空氣混合蒸發,造成雲塊邊緣破碎,象破碎的棉絮團,呈灰色或灰白色。
特點
1)雲塊大小以及在空中的高低都很不一致。
2)雲塊邊緣破碎,很象破碎的棉絮團。
3) 薄的雲塊呈白色,能見日月輪廓,厚的雲塊呈暗灰色,輪廓分辨不清
4) 常成群、成行、成波狀排列。
成因
絮狀高積雲在約2000-5000米的高空,由水滴或水滴與冰晶混合組成。
絮狀高積雲是由於空中的潮濕氣層不穩定,有強烈的亂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有的地區出現這種雲,常常預示有雷雨天氣。
觀測與指示性意義
絮狀高積雲對於重要天氣過程,具有明顯的指示性。比如久旱轉雨或暴雨等天氣過程,是大氣中所儲能量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的釋放,這一物理轉換過程,首先反映在中高空氣層的不穩定性,也通過雲的演變深刻地反映出來,而絮狀高積雲的形成,是在一定條件下這一物理轉換過程的前期表征。絮狀高積雲的雲量多少,持續時間長短,都有不同的指示意義,雲量多,持續時間長,雲層變化快,雲底層次不同,則反映影響系統強,天氣過程劇烈。
雲的初始形成是空中水汽由汽態轉化成雲滴的物理過程,不僅可以說明高空水汽條件的充足,而且從形成雲的不同高度和雲的形態,也能綜合反映當地上空的大氣層結狀態和天氣系統的影響。而絮狀高積雲,絕大多數出現於雲層形成的初始階段,時間多為早晨或上午,因此大氣層結穩定,對天氣系統的影響最能敏感地反映出來,對未來天氣最有先兆指示性。當絮狀高積雲形成後,還必須加強對中雲演變特徵的觀測,不僅要觀測雲層厚度及雲底高度的變化,包括雲低擾動狀況,雲底界限清晰度等,都指示其影響天氣過程的強弱。
另外,在觀測絮狀高積雲時,不僅要準確地掌握雲的外形特徵,而且要注意其指示性雲的生成發展及演變特徵,並與天氣形勢相配合,才能收到更為準確的預報效果。[2]
雲狀分類表
雲的形態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