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線繡

絨線繡

絨線繡是新興的中國工藝美術品之一,又稱絨繡,是由西方傳人的,即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繡制出的一種工藝美術品。產品分欣賞和實用兩大類,以色彩豐富、配色和諧,繡工精良、層次清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而深受國內外民眾的歡迎。

絨線繡的風靡

材料

採用了纖維長、拉力好、有光澤感的紐西蘭進口羊毛和泰國進口特製、絨繡專用純綿格線底布。並整理出6000多種色系(這是十字繡所不能比擬的,十字繡最多只有400多種色系),色彩豐富的絨線可以完美的展現圖案的變化極其微妙的色彩過渡。特別善於表現油畫、國畫、彩色攝影等藝術,將形、色、神、光相融合( 這是十字繡達不到的效果 ),使絨繡作品達到忠實原作,勝於原作的藝術效果,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和收藏性。

起源

絨線繡,源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在自己的服裝上,根據織物經緯線的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當時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繡已十分相似。16世紀,一英國人織造了一種專門用來刺繡的麻布,在這種麻布上用絨線逐針繡滿,大多繡作壁毯、壁掛、靠墊等。17~19世紀,絨繡逐漸在英國盛行。

1886,英國傳教士詹姆斯·馬茂蘭在與煙臺人許世光在煙臺合夥開辦“仁德洋行”。

絨線繡 絨線繡

閒暇之餘,傳教士詹姆斯·馬茂蘭經常去合伙人許世光家中做客,因為他很是喜歡欣賞許家媳婦董泰的刺繡藝術。當時的董泰,已經是煙臺當地一位家喻戶曉的刺繡高人。英國王后瑪麗的生日,這位傳教士要送王后一份禮物,當時英國最流行的工藝品便是絨繡,瑪麗王后也極擅絨繡。傳教士偶發奇想:為何不找許家媳婦,根據油畫《王后出巡圖》用英國的毛線繡一副絨繡掛毯送與王后呢……?

1886年,中國女子董泰繡出了絨繡的開山第一針,200多個日夜之後,中國絨繡的處女作《王后出巡圖》問世。

就此,英國的絨繡藝術便走進了中國的煙臺。

1894年,許世光之子許振邦和妻子楊素梅開辦了煙臺第一個絨繡加工廠--利敏工藝加工廠,即煙臺人所知的“許家花莊”。許振邦搞圖案,圖案按照路易十四時的裝飾風格設計,母親董泰與妻子楊素梅負責樣品的繡織,由仁德商行負責開展出口業務。當時,底布(麻布,現稱鋼絲布)由煙臺的“鼎新久”織布廠負責生產。到二戰時,許家花莊廠房90餘間,工人400多名。

絨線繡的故事

120年前的一句承諾,讓煙臺絨繡橫空出世,艷驚世界。自此煙臺街家家晾錦,煙臺絨繡名滿天下。百餘年滄桑歷盡,許家花房幾經浮沉。打開塵封的記憶,請聽, 煙臺絨繡惟一的嫡系傳人許若愚老先生為我們細說絨繡傳奇……

絨線繡 絨線繡

舊時女子出嫁後,就沒了自己的名字, 統統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家的姓氏,被喚作“某某氏”。清末煙臺西南村,也就是現在的西南河一帶,許家的媳婦董泰卻是個例外。她的名字,不光“許家花房”的後人記得,老煙臺人也都記得,就連遠隔重洋的英國王室也未曾忘懷。其原因,就在於她繡了一幅精美絕倫的絨繡作品 《王后出巡圖》。 那可是咱煙臺走出國門的第一件絨繡作品,也正是它,讓煙臺絨繡在海內外一炮打響,最終成為煙臺的一大驕傲。十九世紀末,煙臺開埠,西方的傳教士紛紛而來,其中一位叫詹姆斯·馬茂蘭的女傳教士也來到煙臺。在煙臺,人們叫她“密師母”,早年她在新民村,也就是現在的煙臺市芝罘區德新街一帶, 擁有大片房產。1886,這位“密師母”與煙臺人許世光在煙臺合夥開辦“仁德洋行”。

1886年,英國瑪麗王后出巡澳洲歸國,身在中國的“密師母”決定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王后,以表示祝賀。思來想去,她決定用英國的國繡———絨繡來製作一幅王后的肖像。 憑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密師母”別出心裁地希望:請一位中國織繡高人,別具一格的結合中國的傳統繡法來完成這幅作品?

當時的煙臺街上,誰人不知許家的媳婦董氏是頂尖的刺繡高手?這位“密師母”豈能錯過?為人敦厚的許世光,一見好友如此重託,便毫不猶豫地一口應了下來。等到“密師母”把專程從英國運來的絨線等原材料和已畫好的油畫底稿送到家中,許家才知道“誤揭了皇榜”:這些東西跟許夫人董泰所擅長的刺繡大相逕庭,一旦做不好,不僅負了朋友的重託,更會丟了中國人的臉面!

“君子重然諾”。溫柔賢淑的董泰給了丈夫一個肯定的眼神,拿起絨線進了繡房。這一進就是半年多,董泰再未走出繡房一步。這位普通的中國民間繡女,硬是憑著她的聰慧和高超繡技,將那幅陌生的西方油畫用陌生的絨線繡在了陌生的格線布上。半年多後的一個黃昏,絨繡作品《王后出巡圖》在許家廳堂里緩緩展開,連許世光都不禁佩服妻子的心思巧妙、技藝高超:她運用祖傳填底挑繡技術中的方點針法,密縫慢挑,人物面部等圖案細膩的地方,每平方英寸竟繡了2000多針。那色彩與質感比起油畫來毫不遜色!

《王后出巡圖》送到英國,整個王室都震驚了。極擅絨繡的瑪麗王后連聲讚嘆:我繡的絨繡比不上中國人!

這位心靈手巧的奇女子董泰便是我的祖母。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段家族榮耀,後來,我的父親許振邦便在西南村創辦了煙臺第一家絨繡工廠“利敏工藝加工廠”,即老煙臺人所熟知的“許家花房”。隨著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煙臺絨繡名揚天下。

絨線繡的價值

由於大幅絨繡作品色彩豐富而沉著,氣勢恢宏、雍容華貴,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公益和社會價值,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絨繡也成了諸多高檔場所的首先。懸掛在人民大會堂香港廳的《香港維多利亞海灣夜景》、重慶廳的《山城夜景》、中央軍委八一大樓第一接見廳的《革命聖地井岡山》、毛主席紀念堂的《祖國大地》等等,這些大幅作品都是絨繡。宋慶齡陵園、陳雲紀念館等處也均藏有珍貴的絨繡作品,徐悲鴻紀念館館長、著名藝術大師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女士收藏了絨繡《奔馬》,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收藏了絨繡齊白石的《雙壽桃》、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女士收藏了《慰告英靈》…… 優秀的絨繡作品還多次被作為“國禮”。當年總理送給美國政府的絨繡作品《尼克森訪華》至今還珍藏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尼克森紀念館裡。她能作為國禮飛出國門;她能成為工藝美術的魁寶而榮登“人名大會堂”;她能作為藝術品被收藏。這完全體現了絨繡的獨特工藝與藝術價值。

絨繡作為我國織繡中的新秀奇葩,曾經風靡全國。一度被作為國禮贈送友人,裝飾過人民大會堂的絨繡,現到如今卻已鮮為人知,絨繡藝術品的技藝已處在瀕臨失傳的危機邊緣。著名藝術家劉友石呼籲“我們渴望通過各種行為來擴大絨繡的知名度,改變目前的處境,更盼望有年輕人加入我們的行業,延續絨繡這門獨特藝術”。這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制定了“保護遺存、扶持傳承、擴大傳播、推動創新”的十六字方針,把絨繡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品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