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秦巴山區(秦指秦嶺山脈,巴指大巴山脈)北起秦嶺北麓及伏牛山山脊,南抵大巴山脈分水嶺和神農架南坡,東臨豫東平原及鄂西北山地,西過甘肅的漳縣、武都、文縣,總土地面積7.5萬km2。該地是秦淮一線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地帶,是地理中心帶連線西北、西南的結合部,是優質水源區之一,是三江(嘉陵江、漢江、丹江)一河(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發源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匯水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區域兼有東西南北複雜的生態環境特點,成了中國及東亞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珍稀動植物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氣候特徵
秦巴山區通常指中國秦嶺與大巴山及其毗鄰地區,位於北緯31°42′~34°45′(該緯度帶也是全球動植物的最佳生長區)與東經105°46′~111°15′之間,南北跨越3個緯度,東西橫穿5.5個經度,屬於北亞熱帶氣候。該地年平均氣溫12~15℃,7月平均氣溫23.4~26.7℃,1月平均氣溫0.0~3.6℃。年降水量709.5~1400mm,雨季4~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另外,秦巴山區土壤類型眾多,主要有黃褐土、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此外,還分布有沖積土、紫色土、石灰土等非地帶性土壤。名稱由來
1979年11月28日,日本的竹本常松教授(日本藥用植物研究會會長、博士、被稱為“絞股藍之父”)在於廣島召開的人參討論會上宣布,在絞股藍中發現的4種皂甙,與部分人參皂甙的結構完全相同。從此,絞股藍的實驗研究與開發利用引起各國的廣泛重視。但是,野生的絞股藍資源十分有限,必須依靠人工栽培以滿足開發利用的需要。因為有著豐富的野生絞股藍資源和得天獨厚的適宜絞股藍生長的自然環境,秦巴山區的人們在這時就開始著手絞股藍系統研究開發工作,先後攻克了野生馴化、無性快速繁殖、病蟲害防治和科學採收等一系列人工栽培難題,徹底改變了野生絞股藍挑剔的生長習性,使絞股藍的人工大面積種植成為可能。據調查,絞股藍屬植物全世界共有13種,我國有11種,其中4種為我國和其他相鄰的亞洲國家共有,7種為我國特有。絞股藍在我國分布甚廣,主要分布及分化中心就在秦巴山區。1985年,產自秦巴山區的絞股藍就開始出口日本,經德島文理大學竹本常松教授(日本藥用植物研究會會長、博士、被稱為“絞股藍之父”)、近畿(jī)大學有地教授、金澤大學小田島教授等藥學專家們化驗,該地絞股藍理化指標居世界同類產品之首,其皂甙含量高達12.2%。秦巴山區因此被認定為全球絞股藍黃金產區,被譽為“世界絞谷”。
經濟成就
20多年前,原國家科委在“星火計畫”中,就把絞股藍列為待開發的“名貴中藥材”之首位。經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絞股藍不僅具有調節血脂、調節血壓、抗動脈硬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潤腸通便、降血糖、促睡眠、抗疲勞、抗腫瘤、防輻射等作用,也是延年益壽的抗衰老良藥,同時還有美容、減肥、烏髮等效果,而且絞股藍的毒性研究表明其無毒性,食用後沒有任何副作用。目前,秦巴山區共有絞股藍標準種植基地5萬餘畝,並創造出畝產鮮草5000公斤的奇蹟,絞股藍已成為秦巴山區的龍頭產業之一。絞股藍以其純天然、無公害和富含微量元素走俏日本、北京、廣州等市場,年銷售量達數千噸,實現產值數億元,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年人均增收幾千元,成為促農增收的新亮點。近年來,以絞股藍為原料的各種保健食品、藥品、化妝品、飼料、茶等製品層出不窮,各大絞股藍茶及其他製品企業紛紛選擇在秦巴山區設立種植基地。絞股藍已經成了秦巴山區的一張名片,山民心中的“搖錢樹”、“財神爺”。
正如矽谷是眾多高新技術產品的誕生地一樣,“絞谷”也成了絞股藍製品的主要誕生地和原料來源地,成了最高品質絞股藍的代名詞,秦巴山區作為“世界絞谷”的地位越來越得到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