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指的是在聽到某種聲音的瞬間,就知道這種聲音名稱的能力,而且能準確無誤的辨別出聲音的方位來源。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能從平時不為人注意的雜音中分辨出是何種聲音。絕對音感的能力指在沒有給基準音前,聽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這裡的任一音是針對音準調律無誤的音(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無明確音高的聲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個別音名及所屬位置。相對音感則泛指給予一基準音,能正確分辨其他音和此基準音的音程或調性上的相對關係,換言之,重點是音和音之間的關係,而非正確聽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不過一般沒受過音樂訓練,但能歌唱音準大致無誤的人,也能算是淺顯的相對音感,即使無法辨明音程。相對音感的運用較為廣,主要是大多數的音樂除了無調音樂或單以音色為結構主導的音樂外,都是建立於有調音樂上。而相對音感也比較容易訓練,相比之下,許多具絕對音感者並沒有特別受絕對音感訓練,是以很多人以為絕對音感是其生來自有或說天生的。但事實上並沒有人是天生就有絕對音感這回事-音樂天份是自然而來,音準本身卻是人為設定的結果。有些人不經意地就有,是因為從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音樂,特別是要讀譜的非轉調樂器,如提琴、鋼琴。然而絕對音感的“絕對”常讓人誤解,誤以為是絕對,其實不然。
音樂的音高之定音,如A=440Hz(中央C高大六度)是人為定出來的,並非自然律的。更精確地說,是每個民族於每個時代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於Mozart時代,其定音差了大約一個小二度(半音),換言之我們C快要等於C#。如果Mozart聽到自己的曲子被演奏,可以說已被轉高了一個半音。至於西方定音為何越來越高,這和和提琴工藝、管弦樂的發展、歌劇院推崇飆高音等有關,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論(通常是行星間的關聯)、黃金分割比的論點來解釋原因,並有許多論文。
中國的民樂則沒有所謂真正的定音,通常是於表演前花旦吊嗓時,看當下能唱多高,胡琴樂手或伴奏樂手就定空弦的相對多高(當然在樂器能有應有效果的程度內)。歷代官方則用銅鑄的鐘來定音,通常也稱作黃鐘,此名亦為一音名並有基準的意謂。但由於每一新朝代為顯示當朝之新氣象,往往每一代都毀掉之前一代的鐘,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並沒有什麼頻律是一定要是什麼音,重要的是相對音程是對的。以上幾個論點在於,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甚且每個時代不同,是以沒有人是理所當然天生就能猜到這時代用什麼樣的音準,而有絕對音感。
前面所言,絕對音感之“絕對”常被人誤解也是在於音感並非絕對。人耳和視覺相當,有些時候看橘色會覺得有點偏紅,有時覺得有點帶黃,但你還是認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為在“橘的大致範圍”里。音高本身亦然,一個有絕對音感的人,並不會因為聽到441Hz就認為是走音的A。也有人誤以為有絕對音感者聽非建立於A=440(假設其相對音程是ok,但基音是於半音之間),會很痛苦。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於音樂中,重要的是“相對”音高,而非絕對。聽者最多只是於一開始有些知覺,隨後問題並不大。這樣的例子也曾於Mozart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Mozart告知其他人,他們的弦樂器略於半音和半音之間。Mozart並沒有因略低或略高於基準音而顯得痛苦。事實上於樂器中也不可能有“絕對”這回事,因我們大多數的樂器其一併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統,而是平均律,其二是樂器本身於每一個八度也因其製作、樂器狀況、故意的調律(如鋼琴故意調成較寬廣的高低音域)而不會有絕對的情形,但它們都是在相對上合、非走音的範圍里。
有絕對音感者也不是每一個有的人都一樣,之間也有能力的高低(又回到非絕對)。有些人只對自己的樂器靈敏,有些則都相當,有些人只記得自己樂器的某幾音,其它則不怎么靈。這樣的情形和相對音感是一樣的,並非每個具有相對音感的人都是同樣功力,絕對音感亦然。
當然,雖然除去絕對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為何絕對音感無法形成於大人,而都是不經意培養的孩童。這點許多人做過研究,但都莫衷一是。也有人發展出教成年人學絕對音感的方法,其是聽音的quality而非聽“音高”,有效無效則不知。就為何孩童容易陪養出絕對音感,筆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學習音樂時並沒有所謂“調"”(tonalcenter)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後學習鏇律時,其重點是在於相對音程,至於用哪個調起或哪個音是哪個音名並非重點,那時也等於是相對音較重於絕對音時。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時,最容易建立哪個音高是哪個音名的絕對概念。當然,這個理論並無法完全解釋如胎教時,嬰孩已聽到相對的音程鏇律等,是以此解釋也僅止於個人意見和少數理論之一。但至少在此能清楚:
1)音高是被制定出來的、
2)絕對音感並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學習音樂時無形中培養出
3)絕對音感也有一聽覺上認可的範圍,並非絕對無誤
4)絕對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
現實音感
中國是世界上最後在嚴肅音樂教育和學院音樂教育中使用簡譜和首調的國家。首調對音高只有相對概念,說首調能幫助建立絕對音感是荒謬的。首調能建立的是相對音感,歐美音樂學院普遍訓練學生相對音感,相對音感學生對和聲概念較好。現實人物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被尊稱為樂聖。
其他
現實中擁有絕對音感的人是少之又少,已知的有: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卡米爾·聖桑、約翰·菲力浦·蘇薩、明坂聰美、麥可傑克遜、姚貝娜、周杰倫、許嵩、周佳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