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成本論

絕對成本論

絕對成本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絕對成本論是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的理論內容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後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但是,絕對利益理論的運用有一個前提條件——雙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們的產品,如果沒有自由貿易,沒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獲得地域分工帶來的益處。

歷史背景

在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圈地運動大大加快,僅1760~1790年間,被圈占的土地就高達298萬英畝。大約在18世紀中葉,英國的小農基本被消滅,農業生產普遍採取了資本主義方式,資本的原始積累正在逐漸完成其歷史使命而讓位於資本主義的積累,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進一步發展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相對落後的生產方式——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場,已經難以適應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以一系列的發明為標誌,如1733年鐘錶匠約翰·凱伊發明飛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紡車,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等。

隨著產業革命的開展,英國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其他西歐國家。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從海外市場獲得更多的廉價原料並銷售其產品,迫切要求擴大對外貿易,而重商主義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卻嚴重束縛了對外貿易,阻礙了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這種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經濟思想上來。這就是重商主義衰落和古典學派興起的大背景。古典學派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觸及了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繫,並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因此,古典學派的學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古典學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號,在理論上為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鋪平道路,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服務。

理論核心

斯密理論的中心是經濟自由主義?

亞當·斯密認為,人是經濟的動物,是“經濟人”,即人首先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力是人類的利己心,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他認為,每人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國家應該儘量少過問經濟,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應該聽任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只要不違背社會利益,就可以為所欲為。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如果牽涉到別人利益,就應予以補償,這叫做“等價交換”,認為這種等價交換可以使雙方利益都不受損失。因此,等價交換成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原則。?

斯密這種理論的核心是要求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係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

斯密對重商主義的批判

斯密的絕對成本說是建立在對重商主義經濟學說的批判基礎上的。他批判的主要內容:首先,關於什麼是財富的問題。他認為,重商主義把金銀財富和真實財富混為一談了,金銀並非財富的唯一形態,“一個國家的利益不是金銀量的增加,而是一國土地和勞動年產物交換價值的增加,或是一國居民年收入的增加。”衡量一國是否富裕的標準不是該國擁有的金銀數量,而是其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因此,增加一國財富的方法應是增加資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發展生產,而不是單純的貨幣財富的積累。其次,重商主義關於增強國家干預力量的論點。重商主義強調,為了增強國家力量,必須管制經濟;而斯密認為,政府必須減少其經濟作用,國家主要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保衛國家不受外來侵略。最後,關於重商主義的持續積累金銀財富的政策。他根據貨幣流量調整機制說明,如果一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金銀會源源不斷地流回本國,當商品供應量一定時,商品的價格會趨於上漲。價格上漲,商品成本增加,本國貨在國外的吸引力就會降低,出口也會減少。另一方面,外國貨在本國國內的價格會相對便宜(與相對較貴的本國貨相比),進口因而增加,這將使本國貿易順差減少,甚至出現逆差。於是須用金銀來償付差額,導致金銀外流。所以,力圖以保持貿易順差來增進本國的金銀擁有量是枉費心機的。因此,他反對政府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主張以自由貿易政策來擴大對外貿易。?

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同時,亞當·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絕對成本論。

斯密認為,一國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所花費的成本絕對地低於他國,就稱為“絕對優勢”。如果這種絕對優勢是該國所固有的“自然優勢”或已有的“獲得優勢”,它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發展某種產品的生產,並且出口這種產品,以換回他國在生產上占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這樣做對貿易雙方都更加有利。斯密的這種國際貿易理論被稱作“絕對優勢說”,也稱“絕對成本論”,又稱“地域分工論”。?

斯密這裡所說的優勢包括自然優勢和獲得優勢。所謂自然優勢,是指一國先天所具有的氣候、土壤、礦產和其他相對固定的狀態的優勢。所謂獲得優勢,是指一國後天所獲得的優勢,比如發展某種產品生產的特殊技術和設備以及長期積累起來的大量生產資金。

1、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

斯密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然的傾向,就是交換。交換是出於利己心並為達到利己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交換的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會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以制針為例,說明工場手工業中實行分工協作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說,由一個人制針,所有的18道制針工序都由他自己來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產20枚。如果實行分工生產,由10個人分別去完成各種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產4800枚。這種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顯然是分工的結果。分工之所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斯密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勞動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進;二是分工免除了從一個工序轉到另一個工序所損耗的時間;三是分工促進了專業化機械設備的發明和使用。

2、國內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國家之間

斯密認為,適用於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及不同工序之間的分工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國家之間。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階段。國家之間進行分工能夠提高各國的勞動生產率,使產品成本降低,勞動和資本得到正確的分配和運用,通過自由貿易用較小的花費換回較多產品,這樣就增加了國民財富。斯密主張,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從國外進口而不要自己生產這種產品。他舉例說,蘇格蘭這個國家氣候寒冷,不適宜種植葡萄,因而應從國外進口葡萄酒。但如果採用建造溫室等方法,蘇格蘭也能自己種植葡萄並釀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從國外購買高3倍。斯密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蘇格蘭政府限制進口葡萄酒,並鼓勵在本國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顯然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斯密主張,各國都應積極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用本國的優勢產品去交換別國的優勢產品,這對貿易雙方都有利。斯密這裡所說的優勢指的是絕對優勢。?

套用案例

概述

斯密認為,商品的價格是由勞動價值決定的,各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是不同的,因而商品價值所決定的商品價格也有所不同。某些商品的價格國內比國外便宜,就可以出口賣高價,換回外國比本國便宜的商品。這樣,通過國際貿易,雙方都可以獲得更多和更便宜的商品,既節約了本國的勞動力,又增加了使用價值。同時,貿易的開展使兩國的資本和勞動力都從生產率低的行業轉移到發達興旺的出口行業中來,這一方面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其結果是,商品產量增加了,消費水平也提高了。?

下面用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的簡要方法分析一下依據斯密的絕對成本論組織社會生產所帶來的商品產量和消費水平方面的變化。這裡以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生產生鐵和小麥為例。?

產品上的絕對優勢

(1)英國和法國進行國際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產品上的絕對優勢。?

分工之前,英國生產每噸生鐵需要50個勞動日,比法國少50個勞動日,而生產每噸小麥需要100個勞動日,比法國多50個勞動日。按斯密的理論,英國在生產生鐵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應該分工生產生鐵而放棄小麥的生產;相反,法國在生產小麥方面具有絕對優勢,應該分工生產小麥而放棄生鐵的生產。

產品總產量增加

(2)英國和法國進行國際分工後,產品總產量增加。

分工後,英法兩國投入的勞動總量未變,仍然是300天,但兩種產品的產量卻增加了。在分工之前,兩國共生產2噸生鐵和2噸小麥,分工後各增加了1噸,成為3噸生鐵和3噸小麥。這就是分工所帶來的利益。?

雙方都有利

(3)英法進行產品交換,對雙方都有利。

在分工生產的前提下,英法兩國進行產品的等價交換,即英國用1噸生鐵交換法國的1噸小麥。這種交換是公平的,因為分工生產後的1噸生鐵和1噸小麥都是花費50天的勞動,價值相等。這種交換對兩國都有利,因為此前在英國國內1噸生鐵只能交換0.5噸小麥,在法國國內1噸小麥只能交換0.5噸生鐵。英法兩國進行產品交換後,英國得2噸生鐵和1噸小麥,比分工前多得1噸生鐵。法國得2噸小麥和1噸生鐵,比分工前多得1噸小麥。可見,在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後,英法兩國的產品產量和消費水平都提高了。?

以上就是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在現實中的套用。

意義評價

自由貿易理論

1、亞當·斯密提出的以絕對成本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理論,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成為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殘餘,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他指出了分工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意義,各國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分工,通過國際貿易使各國都能得到利益,這也是十分正確的。?

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

2、斯密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他把勞動看作價值的源泉,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的真實尺度。作為價值尺度的勞動,它可以是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也可以是交換中所購得的勞動。這些都成為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交換的傾向產生了分工的觀點是錯誤

3、斯密關於交換的傾向產生了分工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認為,交換是人類固有的天性,正是由於人類有了交換的傾向,才產生了社會分工。斯密在這裡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係。人類社會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逐漸有了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有了分工,才有了以專業化生產為紐帶的商品交換和國際貿易。斯密受時代的局限,未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

理論還有其局限性

4、這個理論還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說明在某些產品的生產中具有絕對優勢地位的國家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才能獲得利益。現實中,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在任何產品的生產中都不存在比別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它們生產的所有產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么,這類經濟落後的國家是否應該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如果參加,它們是否能夠從中獲得利益?依據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對這種問題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這就成為了絕對成本理論的最主要的缺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