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天台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

早期天台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創立最早的一家。相對於唐代以弘傳玄奘新譯唯識經典為主的慈恩系唯識學,唯識古學主要指南北朝時以弘揚舊譯《十地經論》與《攝大乘論》為主的地論學派與攝論學派。早期天台學的創立,是以《地論》與《攝論》的弘揚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間接問學的禪師,多與地論師有一定的關係,南嶽慧思與天台智見性成凱師徒,不同程度地受到地論師與攝論師學說的影響。但天台學並未因此成為唯識古學之一系,原因在於天台學在吸收唯識古學的同時,有抉擇唯識學的一面,這種抉擇成為天台學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基本信息

前言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徹悟的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之“涅槃妙心”,乃佛教之源,這涅槃妙心,是經由禪思而證得的。禪思,即在禪定中思考,佛教謂之“止觀”,是一種通過調控心靈以達到如實認識身心世界、獲得絕對自由的技術,屬於瑜伽。瑜伽意為“相應”,其定義,一般是“調製自“心的技術”。禪思或止觀,乃佛教的源頭活水,亦成為佛教之擅長甚或專利。東方古代諸宗教,如婆羅門教、印度教、道教、苯教等,雖然也都有屬於瑜伽的禪定、氣功、內丹等,但其內容,皆不及佛教禪學之精深博大。基督教、伊斯蘭教的靜默、拜功等也近似於瑜伽禪定的修行,若論方法之多樣、理論之深邃,則二者遠不及佛教。

佛教向以經籍浩瀚、哲學發達著稱,晚近學者頗有唱佛法非宗教而為哲學者。而佛教哲學,與一般思辨哲學不同,多分源於禪思,多屬禪思中所悟證的主觀體驗之邏輯外化。佛教雖典籍浩瀚,要離開以“了生死”為宗旨的宗教體系,而從中去找一純哲學專著或論文,殊不易得。所謂的佛教哲學,在佛典中都是緊緊圍繞宗教性主題而闡演,而且通常都是放在禪學中,作為修觀的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以早期天台學(主要以南嶽慧思與天台智頡為範圍)對唯識古學(包括地論師與攝論師的學說)的吸收與抉擇為研究對象,試圖藉此把握天台學之精神實質。進而,通過中土人士對唯識學態度的具體分析來探索唯識學在漢地數興數衰的根本原因,藉此加深對唯識學的理解,同時也反思天台祖師對唯識思想態度的實質。

本書目錄

緒論

一 選題的意義

二 研究現狀

三 方法論的抉擇:三重理解與三重反思性研究

第一章 天台學的基本結構與特色

第一節 南嶽天台的踐履與著述

一 南嶽慧思

二 天台智者

三 天台宗所宗教典

第二節 基本結構——三觀

一 三智、三諦與三觀名義

二 智者對三智、三諦、三觀的闡發

三 一心三觀

第三節 基本結構——四教

一 四教與三觀

二 四教名義

三 五時八教

四 小結

第四節 天台學的定位與歸屬

第二章 唯識三大士及唯識古學的主要觀點

第一節 印度根本唯識學概況

一 唯識三大士及其著作

二 三大士思想的出發點——大乘空觀

三 唯識學思想概要:八識與三性

四 三大士的複雜思想

第二節 唯識古學概貌(之一)——地論師及其觀點

一 地論師

二 地論師的觀點

第三節 唯識古學概貌(之二)——攝論師及真諦的學說

一 真諦譯籍

二 攝論師

三 真諦的學說

第三章 天台學的準備階段與唯識古學的交涉

第一節 慧思的師承

第二節 諸師考辨

一 明師

二 最師

三 嵩師與就師

四 鑒師與慧師

五 文師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南嶽慧思的心意識說 ——以《隨自意》、《安樂行》、《無諍門》為範圍

第一節 如來藏說

第二節 心相與心性

一 《大集經》、《大智度論》中的心相與心性

二 慧思的心性與心相說

第三節 “意”與“識”

一 意識與意根

二 轉識與藏識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大乘止觀》對唯識古學的融會與超越

第一節 關於《大乘止觀》的歧義

一 歧義之一:關於作者

二 歧義之二:本論與天台學的關係

三 本書的立場

第二節 本論的結構與創作背景

一 本論結構概覽

二 本論與《攝論》結構比較

三 本論的創作背景:唯識古學面對的理論詰難

第三節 本論對唯識古學的融會與超越

一 從真實性說起

二 體相用結構說之一:真心緣起說

三 體相用結構說之二:無明緣起說

四 止觀與唯心

第四節 本論於天台圓教的意義

一 本論以圓攝別的旨趣

二 本論所顯示的不同於智者的路徑與風格及其對天台後學的啟示

第六章 智者天台學與根本唯識學的比較

第一節 性相總論

一 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三千

二 三諦與三性、三無性

第二節 止觀行證

一 止觀名義

二 圓頓止觀與緣總法止觀

三 無生觀門與四尋思

四 判位次

第七章 智者論心意識

第一節 《法界次第初門》、《覺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識說

一 心意識的一與非

二 心王心數與三因佛性

三 心相心性與觀心次第

第二節 《金光明經玄義》、《法華玄義》及《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中的三說

一 《金光明經玄義》、《法華玄義》中的七、八、九識

二 《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中的六、七、八識

第三節 正說:一念無明法性心——以“無住本”為中心展開

第八章 智者對唯識古學的抉擇

第一節 智者與唯識古學

第二節 別教

一 “別教”的出處

二 智者對別教的界定

三 反思

第三節 料簡地、攝諸師學說(之一)——真修緣修與四宗五宗

一 真修緣修

二 四宗五宗

第四節 料簡地、攝諸師學說(之二)——唯識與《攝論》

一 識與唯識

二 料簡《攝論》

第五節 智者佛學史觀的特色

一 尊經

二 無諍

三 終極旨歸:解脫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劉朝霞,女,河北黃驊人,哲學博士。1997年畢業於河北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7~1999年留校任教。1999~2005年於四川大學宗教所師從陳兵教授研究佛學,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在四川大學哲學系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哲學。先後發表《隨自意三昧中的無明與空》、《阿賴耶識緣起與一念三千》等十幾篇學術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