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zhōng shǐ(1).從開頭到結局;事物發生演變的全過程。《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然竊恨足下不深惟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 宋·陳善《捫虱新話·免役之法》:“ 荊公嘗曰:‘吾行新法,終始以為不可者, 司馬光也,終始以為可行者,曾布也,其餘皆出入之徒也。’” 清·納蘭性德《題竹爐新詠卷》詩:“相約過君同展看,淡交終始似山泉。”
(2).引申為有始有終。唐·賀蘭進明《行路難》詩之五:“人生結交在終始,莫以升沉中路分。” 唐·李鹹用《論交》詩:“易得笑言友,難逢終始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本意息肩之後,徐圖報答。不意事無終始,然每懷盛情,悒悒未忘。”
(3).周而復始。《史記·孝文本紀》:“ 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 司馬貞索隱:“五行之德,帝王相承傳易,終而復始,故云‘終始傳五德之事’。” 唐·韓愈《進士策問二》:“ 夏之政尚忠, 殷 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是三者,相循環終始,若五行之與四時焉。”
皇帝內經·終始
本章要點
一、針刺療法,必須首先掌握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生理變化規律,然後根據脈象與症狀等情況,制定虛補實泄的治法。二、針刺要求針下得氣,以達到氣血陰陽的調和為目的。
三、指出循經近刺和遠道刺法的原則,並說明針刺的深淺與先後,要根據病人體質、時令氣候、發病先後、針刺部位等具體情況來靈活運用。
四、說明針刺十二禁。
五、敘述了各經氣血將絕時所出現的症狀。
文章
【原文】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①。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②,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③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④,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泄之,則五臟氣壞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⑤,溢陽為外格⑥。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⑦,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關格⑧者,與之短期。
人迎一盛,泄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泄一補⑨,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⑩,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動也,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
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頃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yín亂,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溢乾,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憔而終矣。
【注釋】
①以血為盟:歃血盟誓的意思,用來表示這些道理的重要性,學習者要有堅定的決心。
②脈口人迎:脈口,指寸口脈,手腕內側橈動脈的搏動處,屬手太陰肺經,可候五臟陰氣的盛衰;人迎,在頸部兩側頸動脈的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用來候六腑陽氣的盛衰。
③少氣:短氣,元氣虛弱的意思。
④至劑:指藥力猛烈能迅速起效的藥物。
⑤溢陽:陽經的脈氣過盛不能被約束而盈溢於脈外。
⑥外格:陽氣過於旺盛,陰氣不能入內而被格拒於脈外,以致陰陽不能相交的意思。
⑦內關:陰氣過於旺盛,陽氣不能入內而被格拒於外的一種狀態。
⑧關格:指陰氣、陽氣都很旺盛,但不相互交運達到陰平陽秘,而是相互格拒,造成陰陽離決的狀態。
⑨二泄一補:取兩個用泄法的穴位和一個用補法的穴位,即用泄法的取穴要倍於用補法的穴位。
⑩陰陽俱溢:指陰陽兩氣都偏盛到極點而充斥於五臟。
三刺:指由淺入深的分三個步驟進行針刺。
舌柱:舌下根柱部,即指舌底靜脈。
補:這裡指補泄兩種方法。
稀按其痏:出針後不要很快按住針孔。稀,即慢;痏,指針孔。
齊:同“劑”,藥物的劑量。這裡指針刺的數目與深淺程度。
繆刺:即病左刺右,病右刺左的針刺方法。
脫其五味:身體極度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五味,這裡代指水谷精微。
絕皮:皮膚不顯血色的意思。
絕汗:汗出將絕,脫症臨死前的汗出。
【譯文】
針刺的原理,全都在“終始”之中,如果要準確了解終始的含義,就必須以五臟為綱紀,以確定陰經陽經的關係。陰經主五臟,陽經主六腑。陽經承接四肢中運行的脈氣,陰經承接五臟中運行的脈氣。所以,在採用泄法刺治時要迎而守之,採用補法刺治時要隨而濟之。掌握了迎隨補泄的要領,就可以使脈氣調和。而調和脈氣的要點,在於了解陰陽規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如果要將這些道理傳授給後世,傳授時應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發揚光大。如果不加重視,這些道理就會逐漸消亡,如果不按這些方法去做,就會造成天禍。
謹慎地順應天地間陰陽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針刺終始的含義。所謂終始,就是以十二經脈為綱紀,診察寸口和人迎兩處,以了解人體陰陽的虛實盛衰,以及陰陽的平衡情況。這樣也就大致掌握了陰陽盛衰的規律。所謂平人,就是平常無病的人。平人的脈口和人迎兩處的脈象是和四時的陰陽變化相和的,脈氣也上下相應,往來不息,六經的脈搏既無結澀和不足,也沒有動疾有餘的現象產生,內臟之本和肢體之末,在四時寒溫變化時,就能相互協調,形肉和血氣也能互為協調。這就是平常無病的人。
氣短的人,脈口和人迎都會表現出虛弱無力的脈象,與兩手的寸、尺兩脈也不相稱。這種情況,屬於陰陽都不足的徵象。治療時,如果補陽,就會導致陰氣衰竭,泄陰又會導致陽氣脫泄。因此,只能用甘緩的藥劑加以調補,如果還不能痊癒則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藥物。像這樣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療,如果因不能快速產生療效,而用泄法,那么五臟的精氣就會受到損害。
人迎脈比寸口大一倍的,病在足少陽膽經,大一倍而又同時出現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少陽三焦經。人迎脈比寸口大兩倍的,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大兩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太陽小腸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的,病在足陽明胃經,大三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陽明大腸經。人迎脈比寸口大四倍的,並且脈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陽,溢陽是因為六陽盛極,而不能與陰氣相交,所以稱為外格。
寸口脈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陰肝經,大一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厥陰心包絡經。寸口脈比人迎大兩倍,病在足少陰腎經,大兩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少陰心經。寸口脈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陰脾經,大三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太陰肺經。寸中脈比人迎大四倍,並且脈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陰。溢陰是因為六陰盛極,而不能與陽氣相交,所以稱為內關。內關是陰陽隔絕的死症。人迎與寸口脈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關格。出現了關格的脈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的,就應泄足少陽膽經,而補足厥陰肝經。用二泄一補法,每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必須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表現為躁動不安的,應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二倍,就應該泄足太陽膀胱經,補足少陰腎經。用二泄一補法,每兩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同時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用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的,就應該泄足陽明胃經,補足太陰脾經,用二泄一補法,每日針刺二次,施針時,還應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表現為躁動不安的,就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的,應該瀉足厥陰肝經,以補足少陽膽經,用二泄一補法,每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就應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二倍的,應該泄足少陰腎經,以補足太陽膀胱經。用二泄一補法,每兩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的,應該泄足太陰脾經,以補足陽明胃經,用二泄一補法,每日針刺兩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每日針刺兩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太陽主胃,當谷氣充盛時,人就氣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兩次。
人迎和寸口脈的脈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陰陽俱溢。這樣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脈就會閉塞,氣血也不能流通,流溢於肉里,就會損傷五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會導致變易,而引發其他的疾病。
大凡針刺,都以達到陰陽調和為目的。補陰泄陽,就是補五臟不足的正氣,泄六淫邪氣,這樣人才能聲音清朗,元氣充盛,耳聰目明。如果泄陰補陽,就會導致氣血不暢。
所謂針下得氣而有了療效,是說實證因為用了泄法,徵候便由實轉虛,這種虛症的脈象雖然與原來的大小相同,但已變得虛軟不堅了;如果脈象仍然堅實,病人雖已感到輕快,但疾病也並未祛除。如果虛症用了補法,徵候就會由虛轉實,這種實症的脈象雖然與原來同樣大小,卻比先前堅實有力;如果經過針刺,脈象還像以前那樣大,卻虛軟而不堅實,患者雖然覺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所以應正確運用補泄的手法,以使補能充實正氣,泄能祛除邪氣,病痛雖不能隨著出針而立即除去。但病勢卻必然會減輕。必須先了解十二經脈的機理,才能領悟終始章的深刻含義。陰經陽經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與臟腑也有確定的配屬關係,補虛泄實的原則也不能互為顛倒。針治也應按經取穴。
凡適於用針治的病,都應當用三刺法,使針下獲得谷氣流通的感覺。由於邪氣侵入經脈後會與血氣相溫和,會擾亂陰陽之氣原有的位置,使氣血運行的逆順方向倒置,脈象的沉浮異常,與四時不相應,邪氣就會滯留體內而淫溢流散。這些病變,都可用針刺治療。初刺是刺皮膚,以使淺表的陽邪排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陰分的邪氣排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氣流通而能得氣,但得氣後就可以出針了。所謂谷氣至,是說在用了補法之後,會感覺到正氣充實了,在用了泄法之後,會感覺到病邪被排出了。也因此知道谷氣已到了。經過針刺,邪氣被排出後,雖然陰陽血氣還沒有得以完全調和,但已察覺病痊癒。所以說準確地使用補法,正氣就可得到充實;準確使用泄法,邪氣就會衰退,病痛雖然不會隨著出針而立即痊癒,但病勢必定會減輕的。
陰經的邪氣旺盛,陽經的正氣虛弱,就應該先補充陽經的正氣,再泄去陰經的邪氣,以調和其有餘和不足。陰經的正氣虛弱了,陽經的邪氣盛了,應該先補陰經的正氣,再泄去陽經的邪氣,從而調和它的有餘和不足。
足陽明經、足厥陰經、足少陰經三脈,都搏動於足大拇指與食指之間,針刺時應當察視三經的實虛。如果虛症誤用了泄法,叫重虛,虛而更虛,病情就免不了會加重。凡是刺治這類病症,可以先切其脈搏,脈的搏動堅實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脈的搏動虛弱而緩慢的,就用補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針法,那么病情就會加重。至於三經動脈,足陽明經在足跗之上,足厥陰經在足跗之內,足少陰經在足跗之下。
陰經有病的,應刺胸部的腧穴;陽經有病的,應刺背部的腧穴;肩膊部出現虛症的,應當取上肢經脈的腧穴。對於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腫物,形狀像小舌——譯註。)的患者,應當用鈹針,刺舌下根柱部,以排出惡血。手指彎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彎曲的,屬骨病。而病在骨的就應當治骨,病在筋的就應當治筋。
用針刺的方法補泄時,必須注意:脈象堅實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針後也不要很快按住針孔,以利其儘量泄去邪氣;脈象虛弱乏力的,就用淺刺的方法,以養護所取的經脈,出針時,則應迅速按住針孔,以防止邪氣的侵入。邪氣來時,針下會感覺到堅緊而疾速。谷氣來時,針下會感覺徐緩而柔和。脈氣盛實的,應當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泄去邪氣;脈氣虛弱的,就應當用淺刺的方法,使精氣不至於外泄,而養其經脈,僅將邪氣泄出。針刺各種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為痛症的脈象都堅實有力。
所以說: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陰、手陽明二經的穴位針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陰、足陽明二經的穴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病在頭部的,可以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膕窩部的穴位;病在頭部的,會覺得頭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會覺得足很沉重。取穴刺治時,應先找出最先發病的部位,然後再行針刺。
春天的邪氣傷人的毫毛,夏天的邪氣傷人的皮膚,秋天的邪氣傷人的肌肉,冬天的邪氣傷人的筋骨。治療與時令相關的病,針刺的深淺,應該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針刺肥胖的人,應採取秋冬所用的深刺法,針刺瘦弱的人,應採取春夏所用的淺刺法。
有疼痛症狀的病人,多屬陰症,疼痛而用按壓的方法卻不確定痛處的,也屬於陰症,都應當用深刺的方法。病在上部的屬陽症,病在下部的屬陰症。身體發癢的人,說明病邪在皮膚,屬陽症,應採用淺刺的方法。
病起於陰經的,應當先治療陰經,然後再治陽經;病起於陽經的,應當先治療陽經,然後再治療陰經。
刺治熱厥的病,進針後應當留針,以使熱象轉寒;刺治寒厥的病,進針後應當留針,以使寒象轉熱。刺治熱厥的病,應當刺陰經二次,刺陽經一次;刺治寒厥的病,應當刺陽經二次,刺陰經一次。二陰的意思,是指在陰經針刺二次;一陽的意思,是指在陽經針刺一次。
久病的人,病邪的侵入必定已經很深,針刺這類疾病,必須深刺而且留針時間要長,每隔一日應當再針刺一次。還必須先確定邪氣在左右的偏盛情況,刺之以使其調和,並去掉血絡中的淤血。針刺的道理大體就如此了。
針刺前,必須診察病人形體的強弱和元氣盛衰的情況。如果形體肌肉並不顯得消瘦,只是元氣衰少而脈象躁動的,這種脈象躁動而厥的病,必須用繆刺法,使耗散的真氣可以收斂,積聚的邪氣可以散去。
針刺時,刺者應如深居幽靜一樣,靜察病人的精神活動,又如同緊閉的門窗一樣,心神貫注,聽不到外界的聲響,以使精神內守,專一地進行針刺。或用淺刺而留針的方法,或用輕微浮刺的方法,以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針下得氣為止。針刺之後,應使陽氣內斂,陰氣外散,持守正氣而不讓其泄出,謹守邪氣而不讓其侵入,這就是得氣的含義。
針刺的禁忌:行房事不久的不可針刺,針刺後不久的不可行房事;正當醉酒的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能緊接著就醉酒;正發怒的人不可以針刺,針刺後的人不能發怒;剛剛勞累的人不能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過度勞累;飽食之後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能食得過飽;飢餓的人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受飢餓;正渴的時候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受渴。異常驚恐的人,應待其情緒穩定之後,才可以針刺。乘車前來的人應該讓他躺在床上休息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再給他針刺。步行前來的病人,應叫他坐下休息大約走十里路所需的時間,才可以針刺。以上這十二種情況,大多會脈象紊亂,正氣耗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如果此時草率地針刺,就會使陽經的病侵入內臟,陰經的病傳致陽經,使邪氣重新得以滋生。庸醫不體察這些禁忌而用針刺,可以說是在摧殘病人的身體,使其全身酸痛無力,腦髓消耗,津液不能布輸,喪失了化生五味的精微,而造成真氣消亡,這就是所說的失氣。
手足太陽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的眼睛上視而不能轉動,角弓反張,手足抽搐,面色蒼白,皮包敗絕,汗水暴下,絕汗一出,人也就快死亡了。
手足少陽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耳聾,周身關節鬆弛無力,目系脈氣竭絕而眼珠不能轉動,目系已經竭絕,過一日半的時間就會死亡了,臨死時會面色青白。
手足陽明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口眼抽動、?斜,易驚恐,胡言亂語,面色黃,三脈躁動,脈氣不行,這時人也就要死亡了。
手足少陰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面色發黑,牙齒變長且多污垢,腹部脹滿,氣機阻塞,上下不通等症,這時就接近死亡了。
手足厥陰二經脈氣將絕之時,病人會出現胸中發熱,咽喉乾燥,小便頻數,心煩,甚至舌卷,陰囊上縮等症,並很快會死亡。
手足太陰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腹部脹悶,呼吸不利,噯氣,喜嘔吐,嘔吐時氣機上逆,氣機上逆面色就會發赤,如果氣不上逆就會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會面色發黑,皮毛焦枯等症狀,人也因此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