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普事業需要傳承,需要發展,更需要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迅速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科普創作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創新。
“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承載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歷史——歷史是輝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來是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書系囊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著名科學、科幻作家經典獲獎作品。本書是叢書系列之《細菌歷險記》,由高士其編著。
作者簡介
高士其
1905—1988,192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1931年回國歷任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桂林盟軍服務處技術顧問、食品研究所所長,《自然科學》副主編,一級研究員。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人大代表,中國科協顧問、常委,中國科普創作家協會名譽會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保護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0年,他參加全國科學代表大會,被選為中華科學普及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先後擔任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中華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兒童科學畫庫》和全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當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全國科普創作協會名譽主席、第一屆至第七屑全國人大代表。高士其以傷殘之軀,撰寫約75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2800餘行科學詩,著書18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國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傳染病作鬥爭》、《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眼鏡》、《煉鋼的故事》、《高士其科學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等。
圖書目錄
科學童話:菌兒自傳
我的名稱
我的籍貫
我的家庭生活
無情的火
水國紀游
生計問題
呼吸道的探險
肺港之役
吃血的經驗
乳峰的回顧
食道的占領
腸腔里的會議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經濟關係
科學小品:細菌與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談色盲
聲——爆竹聲中話耳鼓
香——談氣味
味——說吃苦
觸——清潔的標準
細菌的衣食住行
細菌的大菜館
細菌的形態
細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論
清水和濁水
地球的繁榮與土壤的勞動者
細菌學的第一課
毒菌戰爭的問題
兇手在哪兒
科學趣談:細胞的不死精神
細胞的不死精神
單細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陳代謝中蛋白質的三種使命
民主的纖毛細胞
紙的故事
漫談粗糧和細糧
煉鐵的故事
談眼鏡
“天石”
灰塵的旅行
電的眼睛
鏡子的故事
摩擦
熱的旅行
溫度和溫度計
從歷史的視窗看技術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水的清濁
衣料會議
光和色的表演
血的冷暖
星際航行家離開地球以前
談壽命
未來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莊稼的朋友和敵人
大海的寶藏
大力宣傳戒菸
笑
痰
夢幻小說
文摘
我的名稱
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實實的自述,請一位曾直接和我見過幾面的人筆記出來的。
我自己不會寫字,寫出來,就是螞蟻也看不見。
我也不曾說話,就有一點聲音,恐怕蒼蠅也聽不到。
那么,這位筆記的人,怎樣接收我心裡所要說的話呢?
那是暫時的一種秘密,恕我不公開吧。
閒話少講,且說我為什麼自稱做“菌兒”。
我原想取名為微子,可惜中國的古人,已經用過了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點大人氣,不如“兒”字謙卑。
自古中國的皇帝,都稱為天子。這明明要挾老天爺的聲名架子,以號召民眾,使小百姓們嚇得不敢抬頭。古來的聖賢名哲,又都好稱為子,什麼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貴了,太大模大樣了,不如“兒”字來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軀,永遠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細胞”出身,能積成幾千,幾萬,幾萬萬。細胞變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掛滿綠葉的大樹,或變成一條蚯蚓,一隻蜜蜂,一頭大狗,大牛,乃至於大象、大鯨,看得見,摸得著。我呢,也是由一粒細胞出身,雖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們不爭氣,不團結,所以變來變去,總是那般一盤散沙似的,孤單單的,一顆一顆,又短又細又寒酸。慚愧慚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兒”。為“兒”的原因,是因為小。
至於“菌”字的來歷,實在很複雜,很渺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這么一句:“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這裡的“菌”,是指一種香木。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來比喻賢者,以諷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沒有那樣清高,那樣香氣熏人,也無從查考。
不過,現代科學家都已承認,菌是生物中之一大類。菌族菌種,很多很雜,菌子菌孫,布滿地球。你們人類所最熟識者,就是煮菜煮麵所用的蘑菇香蕈之類,那些像小紙傘似的東西,黑圓圓的蓋,硬短短的柄,實是我們菌族裡的大漢。當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會毒死你們貪吃的人呀。
至於我,我是菌族裡最小最小,最輕最輕的一種。小得使你們肉眼,看得見灰塵的紛飛,看不見我們也夾在裡面飄遊。輕得我們好幾十萬掛在蒼蠅腳下,它也不覺著重。真的,我比蒼蠅的眼睛還小1000倍,比頂小一粒灰塵還輕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傳到現在,在生物界中,混了這幾千萬年,沒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沒有看見過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罷,我也樂得過著逍逍遙遙的生活,沒有人來攪擾。天曉得,後來,偏有一位異想天開的人,把我發現了,我的秘密,就漸漸地泄露出來,從此多事了。
這訊息一傳到眾人的耳朵里,大家都驚惶起來,覺得我比黑暗裡的影子還可怕。然而始終沒有和我對面會見過,仍然是莫名其妙,恐怖中,總帶著半疑半信的態度。
“什麼‘微生蟲’?沒有這回事,自己受了風,所以肚子痛了。”
“哪裡有什麼病蟲?這都是心火上沖,所以頭上臉上生出癤子疔瘡來了。”
“寄生蟲就說有,也沒有那么湊巧,就爬到人身上來,我看,你的病總是濕氣太重的緣故。”
這是我親耳聽見過三位中醫,對於三位病家所說的話。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們的傳統觀念,病不是風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湧上來的,而不知冥冥之中還有我在把持活動。
因為冥冥之中,他們看不見我,所以又疑雲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實,哪裡來的這些魔物,他們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卻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現現、明明白白的一種生物,一種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為什麼和人類結下這樣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時時暗殺人命呢?
說起來也話長,真是我有冤難申,在這一篇自述裡面,當然要分辨個明白,那是後文,暫擱不提。
因為一般人,沒有親見過,關於我的身世,都是出於道聽途說,傳聞失真,對於我未免胡亂地稱呼。
蟲,蟲,蟲——寄生蟲,病蟲,微生蟲,都有一個字不對。我根本就不是動物的分支,當不起“蟲”字這尊號。
稱我為寄生物,為微生物,好嗎?太籠統了。配得起這兩個名稱的,又不止我這一種。
喚我做病毒嗎?太沒有生氣了。我雖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對不對?那只是我的罪名,病並不是我的職業,只算是我非常時的行動,真是對不起。P1-3
序言
我熱烈祝賀“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的出版!“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得多么深刻!本書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實幹的具體體現。
科普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業。1953年,毛澤東同志視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時說:“我們要多向民眾介紹科學知識。”198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雙翼。1995年,江澤民同志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導方針,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傳內容;不是科學的發展,實質上就談不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科普創作肩負著傳播知識、激發興趣、啟迪智慧的重要責任。“科學求真,人文求善”,同時求美,優秀的科普作品不僅能帶給人們真、善、美的閱讀體驗,還能引人深思,激發人們的求知慾、好奇心與創造力,從而提高個人乃至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國民素質是第一國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只有全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中國才有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實現習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箇中國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普事業經歷了1949—1965年的創立與發展階段;1966—1976年的中斷與恢復階段:1977—1990年的恢復與發展階段:1990—1999年的繁榮與進步階段;2000年至今的創新發展階段。60多年過去了,我國的科技水平已達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地步,而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景象,結出了累累碩果。同時,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務更加偉大、艱巨,前景更加輝煌、喜人。
“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正是在這60多年間,我國高水平原創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書系中一部部不同時期、不同作者、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優秀科普作品生動地反映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普創作走過的光輝歷程。為了保證書系的高品位和高質量,編委會制定了嚴格的選編標準和原則:一、獲得圖書大獎的科普作品、科學文藝作品(包括科幻小說、科學小品、科學童話、科學詩歌、科學傳記等);二、曾經產生很大影響、入選中國小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時代精神與人文精神俱佳的優秀科普作品;四、每個作家只選編一部代表作。
在長長的書名和作者名單中,我看到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的名字,倍感親切。作者中有許多我國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輩,其中有些已經過世:也有許多一直為科普事業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許多近年來在科普作品創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後起之秀。在此,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業需要傳承,需要發展,更需要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迅速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科普創作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創新。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創作的隊伍中來,只有新的科普創作者不斷湧現,新的優秀科普作品層出不窮,我國的科普事業才能繼往開來,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不斷為推動科技發展、為提高國民素質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貢獻。
“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承載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歷史——歷史是輝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來是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國社會各界有志之士一定會共同努力,把我國的科普事業推向新的高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編輯推薦
科普事業需要傳承,需要發展,更需要開拓、創新!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節奏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迅速變化。新的形勢要求科普創作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更新、創新。
“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承載著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歷史——歷史是輝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來是更加輝煌、更加美好的。書系囊括新中國成立以來,著名科學、科幻作家經典獲獎作品。本書是叢書系列之《細菌歷險記》,由高土其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