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峰在岳廟後,瑞應峰左側,海拔350米。峰上松木蔥蘢,祥煙瑞霧常繞,故名紫雲峰。《總勝集》未列此峰。峰下昔有文定書院、甘泉精舍,現為湖南省重點中學岳雲中學校址。峰麓古有衡岳寺、長壽庵。峰谷有一清溪,流經古鎮,與壽澗水匯合而出。
紫雲峰山勢不高,沒有嶙峋的怪石和突兀的谷峰,峰上松林茂密,由於歷史原因而逐漸頹敗消亡的衡岳寺及長壽庵早已不見,峰下也不見史料上所記載著的流經古鎮涓涓的溪水。紫雲峰雖說不像祝融峰那樣偉岸,但它要恬靜許多,不愛熱鬧,不爭繁華。
人們常在自家堂屋門上寫“紫氣東來”,這紫氣當是祥瑞之氣,那么,紫雲也就是祥雲了。一打聽,果然。
相傳宋神宗熙寧年間,有黃氏二女在此峰修煉,百日即升天庭,那山頂巨石上,還留著一雙清晰的仙女鞋印呢!
遙想那修仙百日的日日夜夜,山上定是紫雲繚繞,頗為壯觀的吧?後來,山民為永久留住這紫雲祥瑞,便把此峰命名為紫雲峰,還在山頂修建了一座仙女殿。因峰高風大,殿宇內外都是石牆鐵瓦,結實堅厚。
然而,建殿者絕對沒有想到,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一直未損的仙女殿,竟忽然在幾天之內便蕩然無存了。那是在“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大躍進年代,上面號召“全民動員,大煉鋼鐵”,大家解放思想:紫雲峰仙女殿上的鐵瓦不就是現成的鐵么?比煉鐵礦石省事多了,砸碎投爐,溶成一個個鐵餅,豈不放了一個大“衛星”?
說乾就乾。大煉鋼鐵的隊伍浩浩蕩蕩向紫雲峰上開拔,砍樹燒炭,砸瓦煉鋼,那一塊塊砌牆的四方四正的石頭,則扒下做了臨時歇息、吃飯的桌凳。再後被一些山民偷偷搬去,建個豬欄雜屋什麼的,派上了用場。
仙女殿沒了,紫雲被滿山煉鐵的小高爐的濃煙沖沒,山峰也仿佛失去了靈氣。山上山下的人們躍進一陣後,依然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年復年……
星移斗轉。又過了整整半個世紀,人們竟然抬起頭來,又把眼光投向了紫雲峰。何哉?改革開放的閘門打開了。
在發展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山民為尋求致富門路,大家又一次解放思想:如今不是時興純天然、無污染的食品么?紫雲峰的天然泉水絕無污染,建個礦泉水廠,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好買賣呀!仙女湖就在仙女殿下面,對,就號仙女山泉!泉水沾了仙氣,哪有不靈光的?
我們的中餐是在半山腰的紫峰村孫書記家裡吃的,臘肉、小筍、酸菜湯、酸水黃姜、自家門前塘里的小魚…一大桌農家菜,讓登峰的我們狼吞虎咽起來。孫書記告訴我們,進山的盤山公路正在改造重修,等公路修好了,就不愁沒人來登峰遊玩。到時侯,登頂游峰、晉香拜佛、品泉賞景,將成為游紫雲峰三大樂事。再讓村民搞起農家樂,大家的錢袋子就鼓起來了。
又是個說乾就乾。在原址重修仙女殿,同當年拆殿一樣,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原址廢墟中倖存的石門框、門檻、石柱等都又各就各位。真箇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重修的仙女殿,依然是前為廂房,中設正殿,再連一個天井便接後殿。只是除廢墟中翻出的石拱門、石柱原物利用外,其他只能用磚牆、陶瓦湊合了。
殿正門的對聯不知是哪位新撰?
聯曰:
紫姑東來,福蔭三湘九郡;
雲峰西去,靈應四面八方。
對聯重新表達著山民對仙女的祈禱,祝願這靈山秀水給他們生活帶來幸福。站在殿前,遠望雲海蒼茫,層巒疊嶂;俯視壠峻如梯,田小如瓦。無限風光在險峰,真是至理名言。
我漫步在紫雲峰上,從仙女殿到峰頂巨石,突然間發現光禿禿的石岩上,一株映山紅伸向天空,開得正艷(在縣城及周邊山地,映山紅可早就凋謝了)。它們是怎樣經雨歷風,扎穩根基,又是怎樣面對霜欺雪壓,還如此鮮活呢?由此我想到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山民,開路造田,歷盡劫難,需要怎樣的堅忍不拔,才能生息繁衍到今天?
在一座巨石上,有八個新刻的大字:“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落款是:“紫雲山人,甲申秋月”。甲申是公元2004年的農曆年號。這就是新時期山民的氣度。站得高,方能看得遠。
原來,答案就在這裡。
微信文章公眾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