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浙源鄉境內山巒起伏,森林面積12.55萬畝,木竹、油茶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耕地9800畝,茶葉面積8813.9畝,其中:有機茶基地5892畝;地下礦產資源有金、銅、瓷土、石英石等。浙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鍾靈毓秀,是著名的“僑鄉”“書鄉”“茶鄉”,也是文化生態旅遊的勝地。浙源的旅遊景點有:吳楚分源、堆婆冢、一線泉、虹關古樟、詹黃隱墓、龍天寶塔、查文徽墓、孝義祠、什堡彩虹橋、周家山文明村等,還有許多明清古民居、古井、古橋、古廟、山間瀑布、村中島嶼等。
歷史沿革
浙源,由浙水之源而得名。在這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是鑲嵌在贛皖邊界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浙嶺,是春秋時吳楚分疆之地,也是一條通往安徽的古驛道清康熙年代書法家詹奎書寫了“吳楚分源”四個剛勁大字,刻在一塊1.7米高的石碑上,挺立浙嶺之巔。浙嶺南麓虹關村,是“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前幾年,愛國僑胞汪松亮出資建了一條三級公路,代替了古驛道的石板路。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撤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在清華始建婺源縣,隸屬安徽歙州(1121年改稱徽州)。第一任婺源縣令郎敬,便是浙源鳳山安頭村人(後遷沱口嶺下)。郎姓人還在安頭開鑿一口“郎家井”,此井至今尚存。據說原定在沱口城村建縣,當時“洪真謀反”,社會不安,而城村三面環水,便於防守。後來可能因範圍太小,地域過窄而改建在清華,但“城村”之名一直流傳至今。南北朝時,南朝第四朝陳東陽郡贊治大夫詹初,字元載。陳亡不仕,隱居歙州篁墩。因慕黃石公之風,自號黃隱。一日,有異人與人說“聞鳳而止”。他於隋大業二年(606年)經過古驛道來到鳳凰嶺,忽悟異人語,故定居今浙源廬坑村。廬坑村是婺源詹氏發祥地,台灣現有詹姓二十萬人,都是黃隱公後裔。明吏部尚書詹同、詹徽父子,學者詹洲,詹軫光;清初學者詹養沉,晚清名宦詹應甲,清末鐵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學者詹建峰等,均是浙源詹姓賢勛。虹關、嶺腳詹氏還是名揚中外的徽州墨商世家。五代十國時,南唐宣歙觀察使查文徵,於宋乾德癸亥(963年)自歙州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其子查元修,任宋太常寺太祝(相當中央最高法院院長職務)。一日,夢中神人指教:見鳳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甲子(964年),查元修來到浙源鳳山雙路口,問里人土名,人們告訴他是鳳凰山。既有鳳又有凰,故定居於此地鑄爐坦,後改名查村。查村便成了婺源查姓發祥地。查元修有二子,長查甄系宋大理寺評事,次查陶官至工部尚書。是宋代婺源最早的京官。近代教育家查景環(省督學),雕刻藝術家查子圭,都是名垂青史、榜上有名。元朝末年,反元鬥爭風起雲湧,鎮守婺源的元將恩寧普在縣知州汪同的追隨下,與朱元璋農民軍在縣境反覆爭奪。為避兵亂,婺源查氏十八世查瑜,於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偕妻兒由鳳山遷居浙江海寧袁花鎮,至今已650年之久。查氏在那裡明代進士及第者六人,舉人十七人。清代科甲尤盛,進士十四人,舉人五十九人。其中有太醫院正史,順天府尹等三品官。“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為當時人所稱頌。現代企業家查濟民,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等都出自海寧。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後,浙源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民眾的辦學熱情高漲。嶺腳國小、虹關國小、廬坑國小都先後進行了維修擴建。愛國僑胞詹沛霖等捐資浙源中學建教學樓和師生宿舍,香港僑胞捐資浙源國小進行整體搬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滿園春”。浙源的文化藝術也有很深的歷史底蘊。徽派篆刻家查子圭父子繼承了何震的藝術思想和技巧,在清末享有盛名(《中國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有記載)。浙源鄉民對戲劇特別嗜好,上世紀前期的木連戲曾煊赫一時,民謠:山坑人家做木連(山坑即鳳山),哪裡看?石墳前,不顧腳底爛糊田。婺源徽劇的創始人是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吳根煥等老人。道光年間,浙源鄉在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徽調傳入婺源。新中國成立後,浙源人汪徽有等組建縣徽劇團,把徽劇唱進了北京城。1952年,鳳山農民業餘劇團在全縣文藝會演中喜摘桂冠,一出徽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唱紅了整個婺源縣。
城鎮建設
為改善僑鄉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僑鄉民眾開展公共活動和休閒的場所。在市外僑辦、縣委、縣政府,縣新村辦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2007年浙源鄉黨委、政府著手規劃,拆除了原鳳山燈泡廠,投資30多萬元,占地面積3.3畝的浙源僑鄉文化廣場依河而建,給龍天寶塔增添了新的秀色。廣場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設計,分演出區(兼停車場)、觀眾區、健身區、休閒區四個區,著重體現人文關懷、僑鄉文化,廣場的視野開闊,場內水泥硬化,並安放體育健身器材,廣場中心為建於明清的龍天寶塔,邊上新建文化宣傳欄,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四周櫻花、紫薇、桂花等名貴樹種進行綠化,將是浙源鄉“花開百村”的一亮點,是“打造僑鄉品牌、建設花海浙源”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僑鄉浙源人民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好去處。浙源僑鄉國小座落在浙源鄉鳳山村,占地25畝,建築面積達1300m2。總投資230萬人民幣,由港胞查錫我先生熱心幫助家鄉引進香港友愛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60萬元港幣、港胞查懋成先生捐資22.2萬人民幣、香港義善堂查菊香女士資助2萬港幣等各方捐資。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在九月份開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