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的反射理論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

反身性最早由William Thomas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隨後由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在40年代晚期完善。 真正將反身性理論推向發展高潮的是索羅斯。他在1978年出版的第一本書《金融鍊金術》中反覆強調,市場並不是像教科書所講的那樣理性和有效,而是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反身性,這會帶來泡沫和市場的崩潰。2001年9月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來中國訪問。在此之前,他的新著《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亞洲金融危機後,即使在中國他的“金融大鱷”之名也廣為人知,但索羅斯將哲學視為他一生最珍視的部分,他認為他提出的反身性(Reflexivity)的哲學理念是他投資制勝的思想基礎。他這樣看待自己的理論:“我一直珍愛這樣的幻想:反身性概念將為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做出突出的貢獻。在反身性概念的基礎上,他發展了他的理論構架:不完備理解(imperfect understanding)、可錯性(fallibility)和開放社會理念open society )。索羅斯的思想深受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科學方法論和開放社會觀念的影響。[1] 索羅斯1969年創立量子基金,在其後的26年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為股東賺回了近35%的年均收益率。這顯然已經不能夠簡單歸於運氣,而更多的理解是索羅斯具有其他投機者不具備的更為獨到的東西,那就是索羅斯自己的獨特金融理論。

概念釋義

反射理論指的是投資者與金融市場的互動關係,投資者根據自己獲得的資訊和對市場的認知形成對市場的預期,並付諸投資行動,這種行動改變了市場原有發展方向,就會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從而形成新的資訊,讓投資者產生新的投資信念,並繼續改變金融市場的走向。

由於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且投資者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其對市場的認知,令投資者對市場預期產生不同的意見,索羅斯把這種“不同的意見”解釋為“投資偏見”,並認為“投資偏見”是金融市場的根本動力。當“投資偏見”零散的時候,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並產生群體影響時就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展,最終必然反轉。

索羅斯的哲學思想有其抽象和實踐的兩個方面。

在抽象的方面,索羅斯考察了思維和實在關係這一古老的哲學問題。自然科學的發展所預設的是這樣一個基本的思維和實在的關係的圖像:實在的事實和思維的命題體之間存在著嚴格的隔離,一邊事實,另一邊是命題。這樣,事實才能成為判斷命題真偽的標準,這也是符合論的真理觀和實驗檢驗的科學方法論所以可能的條件。在有思維的參與者所構成的事件中,思維和實在之間的關係的並非認識論的單向反映,即思維服務於對實在的理解。我們總是在一種生活處境中具有我們的思想,同時我們的思想指導著我們的行動,而我們的行動復又影響著將會發生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結果也是事實,但它卻不能作為判斷參與者的思想是否正確的獨立標準,因為它依賴參與者想什麼和做什麼。因此事實的內容包含了參與者對事實的認知。“在這裡,因果鏈並不是直接從事導向事實,而是從事實到認知,再從認知到事實。如果在事實和認知之間存在某種對應(correspondent)或等價關係的話,這當然不至於會產生任何難以克服的障礙,不幸的是這種假設無法成立,因為參與者的認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實,而是一種本身取決於參與者認知的情景,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實。這樣,索羅斯發現了參與者的思維和實在之間的一個根本關係:反身性。

在實踐方面,索羅斯深深地捲入複雜而急遴變化的金融市場,在他分析金融市場的變化時,他不能只以市場的旁觀者反思市場的變化,而必須參與其中做出交易的決斷。這樣他對市場的理解同他的參與決斷所塑造的市場之間的交替反饋構成了反身性概念的基本意義。

金融市場中參與者的行為是這樣表現的:一方面,具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試圖理解他參與的市場環境,索羅斯將之稱為消極功能或認知功能;另一方面,參與者參與到他們所理解的市場環境中,並進行交易,索羅斯將之稱為積極功能或參與功能。對於市場的參與者來說,他試圖通過他的基於理解和判斷的交易行為來預測和貼現(discount)未來,而未來又反過來依賴於現在是如何進行貼現的。參與者和市場環境並非相互獨立,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反身性。我們容易發現市場的反身性運動形成了一個時序(被理解的過去的市場情景、預測未來而當下做出的交易決斷、交易行為引進了對市場未來的塑造)上的“纏結”:即對市場未來的貼現會影響被貼現的市場未來。參與者指望市場變化的未來結果驗證或符合他現在的預期,但市場的未來卻因參與者預期的進入而導致變化的不確定性,參與者的預測行為本身成了它自身必須考慮的影響未來變化的因素,於是預測成了一個自身相關的行為。

理論分析

傳統的思想認為: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市場價格傾向於對市場未來的發展作出精確的貼現。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錯的。他們代表著一種對未來的偏見。而且扭曲有雙向影響:不僅市場參與者以偏頗的觀點進行,而他們的偏頗也會影響事件的發展。由於參與者的認知本質上便是錯誤的,而錯誤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關係,這種關係也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Correspondence),索羅斯稱這種雙向關聯為“反射”。

索羅斯通過構造兩個函式:認知函式與參與函式並把它們表述成一對遞歸函式來闡述他的反射性理論。

認知函式

Y = f(x)

參與函式

X = F(y)

X:事態, Y:認知或思維

推出

Y = f(F(y))

X = F(f(x))

參與者對事態的認知稱為認知函式,參與者的思維對現實世界的影響稱為參與函式。在認知函式中,參與者所認知的事態是自變數,而在參與函式中,參與者的思維是自變數。在研究社會現象時,兩個函式同時發揮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函式的自變數是另一個函式的因變數,這樣研究將不再產生確定的結果。由於事態和思維兩者均為因變數,所以一個初始變化會同時引起事態和參與者的思維的進一步變化,而這兩個遞歸函式將不可能產生均衡點,存在的只是一個無限運動的過程,索羅斯稱這種相互作用為“反射性”。

主要套用

反射理論適用於非常態的遠離均衡。這是一種間歇出現而非普遍適用的狀態,在這一條件下,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背離,只要現存的條件不發生顯著的變化,認知與現實就不會趨於一致,這種反射性的雙重反饋機制便發生作用,金融市場將出現單向的過程。

反射理論不適用於常態的近似均衡。只要把從認知與現實之間的暫時背離加以忽略,有效市場理論所主張的隨機漫步理論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反射理論可以用於對衝擊基金的巨觀投資戰略。在金融市場上,大多數投資工具的價格波動範圍(圍繞均值)為一個標準差,在巨觀投資戰略看來這屬於正常波動,獲利空間不大。但是,當一些投資工具的價格波動超過兩個標準差以上時,這就為巨觀投資戰略提供了20年或30年才會出現的非常投資機會,這時投資工具的價格已經嚴重背離了其“真實”的價值,巨觀投資戰略抓住這個非常的價格/價值狀態最終會恢復到正常的價格/價值狀態的投資機會進行投資而獲利。

之後,偏見和趨勢可能重複受到外在震動力量的考驗,如果熬過考驗,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一直到變成似乎無法動搖為止,這稱為加速期。等到信念和實際情況之間的差距變得太大,使參與者的偏見成為主角時,就會出現一個高點,稱之為考驗期。趨勢可能靠著慣性繼續維持,但是已不能再使信念強化,因而導致走向平緩的狀態,稱之為停滯期。最後趨勢變得依賴日漸加深的偏見,散失信念注定會促成趨勢反轉,這種趨勢反轉就是臨界點,相反的趨勢會在相反的方向自我強化,導致稱為崩潰的災難性加速狀態。

索羅斯在他的投資活動中,發現金融市場運作原則類似科學方法,做投資決策如同擬定科學假設,而實際狀況是測試。兩者的差異只在於:投資決策之假設其目的是為賺錢,而非建立一項普遍有效的結論。同樣地這兩種活動都牽涉了重大的風險,成功則能帶來相應的報酬,投資決策是金錢的報酬,而科學研究則是研究成果的報酬。索羅斯將金融市場視為測試假設的實驗室,而且他非常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並非嚴格的科學假設。理論水平充其量之能夠達到鍊金術的水平,所以他稱成功投資是一種“金融鍊金術”。

參考文獻

1 李恆威.《喬治·索羅斯反身性理論的解釋學處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03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