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介紹
中文名:素尾鷹[魚翁]
學名:Goniistius quadricornis Gunther
中文門名: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Vertebrata
中文綱名: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拉丁科名:Aplodactylidae
中文科名:鷹[魚翁]科
拉丁屬名:Goniistius
中文屬名:鷹[魚翁]屬
拉丁種名:quadricornis
命名人:Gunther, 1860
原始屬:Cheilodactylus
原始文獻:Cat. Fishes Brit. Mus., Vol.2:83
模式產地:日本
俗名:背帶(魚翁), 黑尾鷹斑(魚翁)
國內分布:南海, 東海, 台灣
國外分布:朝鮮, 日本
同物異名:Cheilodactylus quadricornis Gunther, 1860
形態特徵
背鰭XVII-26~28;臀鰭III-8;胸鰭14~15;腹鰭I-5;尾鰭17;側線鱗56~57。
體長橢圓形,側扁,背面很窄,腹面鈍圓;體長為體高2~2.6倍,為頭長3.3~3.6倍。
頭中等大,前端略尖,頭長為吻長3.5~4.3倍;為眼徑3.1~3.6倍。吻較鈍,吻長約與眼徑相等。眼稍大,位較高,距吻端與距鰓蓋後緣約相等。眼間隔微凸,寬約與眼徑相等。眼上緣凸起不明顯。鼻孔2個,相鄰近,緊位於眼前方,前鼻孔略大,具低鼻瓣。口小,前位,口裂後端達不到眼前緣下方。唇較厚。上下頜約等長。牙細小,圓錐形,牙尖黃色,兩頜前端牙多行排列,向後方逐漸變為單行。犁骨與齶骨均無牙。前鰓蓋骨邊緣平滑,鰓蓋骨後上方有一凹刻。鰓孔大。具假鰓。鰓蓋膜相連而與峽部分離。鰓耙4~5+8~9,排列稀疏。
體被圓鱗,除吻端外全體均被鱗,背鰭與臀鰭鰭基部具發達鱗鞘。側線完全,位高,與背緣並行。
背鰭始於鰓孔上方,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中間有一淺凹,鰭棘發達,前3個鰭棘較短小,以第四鰭棘為最長,鰭條部較低。臀鰭較小,始於背鰭第4~5鰭條下方,以第三鰭棘最長。胸鰭位低,下部7個鰭條延長,粗厚不分枝,末端分離,最長鰭條可達臀鰭起點。腹鰭較小,位於胸鰭基後下方。尾鰭叉狀。
生活時(幼魚體長40~49毫米)體背部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8條深藍灰色斜帶;第1~2條斜貫頭部,第3~7條自背鰭起點到鰭條部後端,由背部斜伸到腹部,並伸入背鰭,第8條自尾柄背面斜伸達尾鰭下葉末端,各鰭淺灰色。液浸標本體灰白色,8條斜帶灰黑色,各鰭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