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鑒

唐人有硬黃紙,蜀妓薛濤為紙,名“十色小箋”,又名“蜀箋”。 宋紙粗厚而綿,宋版書紙質軟,宋人書畫多用澄心堂紙。 明代紙惟宣德所制,書畫家競尚“宣紙”。

即鑑別歷代之紙。

介紹

蔡倫造紙初搗漁網為“網紙”,以敝布作紙稱“麻紙”,以樹皮做紙稱“谷紙”。唐人有硬黃紙,蜀妓薛濤為紙,名“十色小箋”,又名“蜀箋”。至宋始有“澄心堂紙”。有黃白經箋,可揭開使用。宋紙粗厚而綿,宋版書紙質軟,宋人書畫多用澄心堂紙。其紋側其邊,隱有龍鳳,卷冊之類多用黃色藏經紙,書畫用絹者,絹亦粗厚,無膠礬。絹久雖脫,而顏色墨色不變,因無膠礬。元代紙紋細而薄,絹亦脆薄,亦用膠礬,因此,元人書畫易於脫損。元版書字瘦硬而紙薄,惟大德刻本字大而軟,亦不同於宋。明代紙惟宣德所制,書畫家競尚“宣紙”。涇縣的宣紙、連四紙最佳。另高麗有“綿繭紙”,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畫發墨可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