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戰爭的長期消耗,使得世界各國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有金元王國之稱的美國雖獨立支撐,但是到了1929年10月,美國的證券市場終因世界經濟蕭條,而發生空前巨變,股價下跌、物價下降、失業驟增,由金融的恐慌,到1930年終於引發出世界經濟的大恐慌。這一個局面,很快的就波及到與美國貿易關係較密切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澳洲等國,使其國際收支惡化與黃金外流的情況相當嚴重,因而在1930年初,便相繼宣布放棄金本位。1931年9月,英國也因黃金儲備減少,不得不放棄金本位,1933年4月,美國跟進,1936年10月法國也放棄,使得所謂“金本位制度”終於成為歷史名詞。代之而起是一種不兌換的紙幣,或稱管理的紙本位制度。

早期的紙本位制,尚有黃金為之準備。各國所發行的通貨,均與黃金有一法定兌換比例,依此比例來作為各國貨幣換算的基礎,但無論如何,任何人均不得以所持有的銀行券,去要求兌換黃金,換句話說,紙幣本身已不具備任何內在價值,其接受性完全依賴於人民對貨幣的信心,甚至可以說是對該國政府的信心。

到了近代,紙本位制已形成管理貨幣,紙幣已不再與黃金有任何牽連,只要紙幣的發行量,能適應人民生活交易上的需要,則紙幣的價值便能維持,這種紙本位制就可存在下去。現在所有世界各國的紙幣或鑄幣,在本質上都是“命令”貨幣,這種貨幣之所以是貨幣,因為政府命令它是貨幣,同時大家都接受它。

這種管理貨幣,在進行國際交易時,仍有一定之匯率。1974年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各國的貨幣須同與黃金有聯繫的美元訂立平價,而匯率則根據平價來換算。但1974年後,美元脫離黃金,這一平價制度便不再存在,各國之匯率只好依靠外匯市場的供需來決定。

在紙本位制度下,貨幣之供給彈性很大,當管理不善時,極易導致通貨膨脹,且各國為發展其輸出利益,也往往從事貶值競賽,致使國際經濟不安定。但這種制度卻是目前適用的唯一方法,它的貨幣供給彈性大,可作為調節經濟目標的手段,且不受黃金供給量的限制,可應付日益加距的貿易支付,是這種制度能存在的理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