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概述
純貨幣危機理論:
![純貨幣危機理論](/img/6/e17/nBnauM3XyUjMxYTN4gjN4IjN3QTM1kDNyIDOzQTNwAzMxAzL4Y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整個19世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前,除英國的機器大工業已有一定程度發展以外,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正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興未艾時期。作為危機前導的高漲階段,通常伴有投機和創設新公司的熱潮,信用有著過度擴張。所以危機通常先在商業中、在貨幣信用領域中發生;至於生產領域的表現則比較輕微。危機和蕭條的持續時間,大都持續幾個月,一部分持續一兩年。另一方面,否認普遍生產過剩可能性的“薩伊法則”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占據優勢,因而危機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價格機制的正常作用受到外在因素之偶然的干擾的暫時現象。
純貨幣危機理論的最基本的特徵是把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說成是純貨幣現象。這種理論不僅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波動之唯一充分的原因,在於銀行系統周期地擴張和緊縮信用,而且認為危機之所以產生,完全是由於繁榮後期銀行採取的緊縮性信用政策造成的。它認為只要在繁榮後期銀行繼續擴張信用就能防止危機的爆發。純貨幣危機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是英國的霍特里(R.Hawtrey,1879~1971)和貨幣主義的創始人弗里德曼。
英國經濟學家霍特里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堅持認為,經濟周期和危機是純粹的貨幣現象。不僅周期性經濟波動之唯一的和充分的原因,在於銀行體系周期地擴張和緊縮信用,並且之所以會發生危機,完全是由於繁榮後期,銀行體系被迫不得不採取緊縮信用的政策造成的。純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度直接決定了名義國民收入的波動,而且極端地認為,經濟波動完全是由於銀行體系交替地擴張和緊縮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貨幣主義者在分析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時,幾乎一脈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觀點。但應該明確肯定的是,把經濟周期性環惟一地歸結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是欠妥的。
理論的論點
![純貨幣危機理論](/img/5/f69/nBnauM3XyMjNyYjNwkjN4IjN3QTM1kDNyIDOzQTNwAzMxAzL5Y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霍特萊認為,由於銀行體系的信用擴張能力是有限的。在金本位制度下它受黃金準備的限制;在採取不兌現的紙幣條件下,為了穩定匯率和防止國際收支逆差的過度擴大,也不能無限擴張信用。這樣,當信用擴張到達一定程度後,銀行遲早要被迫停止信用擴張,而相反地採取緊縮性的信貸政策,這就導致危機和繼之而來的累積的衰退過程。設若信用緊縮現象不發生,商業周期的繁榮階段將無限延長這種理論是把經濟周期的原因完全歸結於現代的貨幣信用制度,因而認為只要改革貨幣信用制度,經濟周期便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