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那么,純粹接觸效應是憑空開風,還是事出有因?它經得起科學實驗的檢驗嗎?另外,在人際關係上,為了獲得對方的好感,難道只是接觸次數增加就足夠了嗎?或是還有其他因素呢?
賽安斯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於1968年進行了一次實驗。
實驗的內容是借著讓受試者多看幾次對方臉部的照片,調查一般人究竟會產生何種程度的好感。
實驗方法是準備12張某大學畢業生的大頭照,然後隨便抽出幾個人的照片並讓學生們看這些照片。開始實驗時,賽安斯對這些學生說明:“這是一個關於視覺記憶的實驗,目的是為了測定你們所看的大頭照,能夠記憶到何種程度。”而實驗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了解、觀看大頭照的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觀看各大頭照的次數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個條件,按條件各觀看兩張大頭照。隨機抽樣,總計86次。實驗結果表明,接觸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成正比。
也就是說,當觀看大頭照的次數增加時,不管照片的內容如何,好感度都會明顯的增加。這也就清楚的證明了賽安斯所說明的“純粹接觸效應”。
原理
正如前所述,一個典型的純粹接觸實驗包括兩個階段:呈現階段和測試階段。
在呈現階段,讓被試接觸視覺或聽覺刺激(現有的研究中常常採用無意義音節、不規則幾何圖形、抽象文字或圖畫、人物面部圖片以及聲音等新異刺激作為材料),這些刺激呈現給被試的次數不一樣。在隨後的測試階段,要求被試就呈現過的新異刺激作喜好程度的判斷。如果刺激的呈現次數越多越能引起被試的偏好,即出現了純粹接觸效應。
另外,如果被試在測試階段對先前呈現過的刺激的偏好程度要高於對未呈現刺激的偏好程度,亦可以說出現了純粹接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