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醫學研究所

納米醫學研究所

2003年7月18日,納米醫學研究所在武警總醫院正式成立,由紀小龍教授內科為所長,為人類健康作出武警人的貢獻。

簡介

納米醫學研究所成立揭牌慶典納米醫學研究所成立揭牌慶典

武警部隊納米醫學研究所於2003年7月18日在武警總醫院正式成立,為國內首家納米醫學研究所。

納米醫學介紹

20世紀未,科技的進步使新一代顯微放大技術問世。1985年,Binnig和Rohrer發明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STM)使得他們獲得了1986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在此基礎上Binnig,Quate和Gerber於1986年又發明了原子力顯微鏡(atomieforcemicroscope,AFM)STM和AFM統稱為掃描針顯微鏡,它們的解析度可達到納米級,即十億分之一米。納米,又稱毫微米符號為nm。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發明標誌著一門以0.1至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新學科的誕生,即納米科技。
儘管,原子力顯微鏡已經用於人體細胞和組織的觀察,但是,目前罕有人將原子力顯微用於各種腫瘤細胞和組織的形態學觀察,更沒有人將原子力顯微鏡用於腫瘤的病理形態學診斷中去。
因此,一旦開展這項工作,任何結果都將是首次報導,並將帶動一批基礎研究項目,如腫瘤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學研究(DNA、膜、離子通道、受體、基因、細胞、因子等到,同時為腫瘤的臨床診斷手治療提供線索和依據。

研究方向

瞄準人類疾病的三大難點(病毒性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從納米醫學入手,對分子發病機理(molecularpathogenesis)、分子形態診斷(molecularmorphologicaldiagnosis)、治療(納米機器人,nanorobot)三方面尋找突破口,為人類健康作出武警人的貢獻。

所長介紹

武警部隊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 紀小龍武警部隊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 紀小龍

武警部隊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紀小龍教授,長期從事納米醫學研究,在此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1978年開始從事醫學組織細胞的研究(光鏡、電鏡),積累了豐富的細胞形態學觀察經驗。1992年開始探索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套用。1996年開始進行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人體細胞的研究,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探索疾病細胞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的奧秘。1996年5月至1997年6月,到美國WashingtonStateUniversity進行了AFM的實驗研究,完成了對fdPhage病毒的形態影響因素的研究。當時曾是世界上從事AFM工作的第一位病理醫生。從接受基本訓練開始,他學會了對AFM的使用、掌握了標本處理的方法、摸索了生物標本檢查的特點,為人體標本的觀察奠定了基礎。尤其是找到了一種簡便快捷的操作程式,能在活體細胞上及液體中對標本進行分析,這對於開展疾病的診治無疑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新途徑。

主要論著

紀小龍:掃描探針顯微鏡━━打開生物醫學奧妙的新鑰匙.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編:醫藥衛生科學技術進展1994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5北京P74-77。
紀小龍等掃描探針顯微鏡診斷病理學雜誌1996;3(2):124。
XiaolongJi,JeongOh,A.KeithDunker,K.W.Hipps:Effectsofrelativehumidityandappliedforceonatomicforcemicroscopyimagesofthefilamentousphagefd.Ultramicroscopy1998;72(4):165-176。
紀小龍申明識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套用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00;5(4)250-253。
紀小龍第17章掃描探針顯微鏡及其在生物醫學中套用王伯沄等主編:病理學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北京
紀小龍申明識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套用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00;5(4)250-253
紀小龍申明識尹彤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套用及展望中華醫學雜誌2001;81(11):703-704.
紀小龍“納米”走近你我中國衛生人才2001;6:33-33
紀小龍申明識尹彤原子力顯微鏡對人尿液的直接觀察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2002;7(2):101-102
紀小龍原子力顯微鏡對人癌細胞膜表面結構的觀察全國第七屆掃描隧道顯微學學術會議(STM’7)2002.11上海論文彙編

盤點有關醫學研究所

本任務是讓大家來收集醫學研究所信息,豐富本網站醫學資源,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