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按小流域生物圈保護理念規劃建設的多功能、綜合型自然保護區。1991年7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4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以納板河流域為主,地跨景洪市嘎灑鎮和勐海縣勐宋鄉、勐往鄉,距景洪市公路約25 km。總面積26600公頃,其中核心區3900 公頃、緩衝區5808公頃、實驗區16892公頃。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539米,自然條件複雜,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100——1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22℃,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區內為中低山與河谷相間的地貌類型,具有西雙版納所分布的8種植被類型,天然林覆蓋率為67.74 %。納板河保護區屬自然生態系統類型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已知維管束植物278科、1053屬、2345種(變種、亞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0種;已知脊椎動物有35目,100科,285屬,437種,昆蟲32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8種;已知大型真菌38科,90屬,156種。
地理環境
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以納板河流域為主,地跨景洪市嘎灑鎮和勐海縣勐宋鄉、勐往鄉,距景洪市公路約25km。據有關資料顯示,保護區總面積26600公頃,其中核心區3900公頃、緩衝區5808公頃、實驗區16892公頃。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
南低,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539米,自然條件複雜,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100毫米至1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至22℃,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保護區內為中低山與河谷相間的地貌類型,具有西雙版納所分布的8種植被類型,天然林覆蓋率為67.74%。
自然資源
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自然生態系統類型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野生動植物。據有關資料顯示,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已知維管束植物278科、1053屬、2345種(變種、亞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0種;已知脊椎動物有35目,100科,285屬,437種,昆蟲32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8種;已知大型真菌38科,90屬,156種。
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保護對象為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動植物資源,優先保護對象有榆綠木、疣粒野稻、林生芒果、雲南肉豆蔻、版納黑檀、山白蘭、絨毛蕃龍眼、千果欖仁等8種植物,印度野牛、蜂猴、孔雀雉、水鹿和原雞等5種動物。
保護情況
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區以來,在雲南省環保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保護區的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完成了功能區劃和界樁(碑)的埋設,加強了宣傳教育工作,強化了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開展了土地利用規劃,加大了案件查處的力度。1996年至2006年,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連續10年無森林火災,天然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45.3%提高到67.74%。保護區認真做好本底資源調查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有1項成果榮獲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有3項成果分別榮獲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參與的“中德合作西雙版納熱帶林保護與恢復”研究,深受中外專家的好評。保護區積極倡導社區共管,參與社區發展,在資源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被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受到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的聯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