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
赤水河是黔北重要水道,蜿蜒曲折,流經滇、黔、川三省邊區,全長420公里,在四川合江縣注入長江。河水激流洶湧,濁浪滔滔,奔騰於烏蒙山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赤水河流域屬中亞熱帶範圍,流經地區是紅壤土層,每年從春至秋,山洪夾紅色泥沙而下,赤水河像一條狂怒的赤虺,奔騰咆哮,江水渾濁呈褐紅色,人們因之稱其為赤水河。
1935年1月28日,林彪赤水失利,青槓坡戰鬥難以推進,軍委為此召開緊急會議,被迫取消了原打算經赤水從瀘州至宜賓間北渡長江與四方面軍會師的計畫,林彪所部及時在元厚、楓溪渡河完畢,接著,中央紅軍也於29日晨從土城渡過赤水河,這一著名的軍事行動,就是“一渡赤水”。1976年建紀念碑,高9.1米,正面陰刻毛澤東手書拼字“紅軍渡”三字。
土城鎮位於赤水河中游,山險水急,兵家必爭,從古到今都是兵家與商賈的集散地。這座千年古鎮,歷史上因為河道通暢的原因,成為川鹽和川貨入黔的大通道,舟楫上下,商賈雲集,是赤水河中游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紀念碑
為了紀念一渡赤水之戰,習水縣人民政府於1980年1月豎立了土城渡口紀念碑。與此同時,赤水縣人民政府也相繼在元厚、丙安豎立了一渡赤水紀念碑。
紅軍進入川南後,準備北渡長江。由於蔣介石以重兵布防江邊,阻擋紅軍前進,毛澤東遂指揮紅軍避實擊虛,集結滇東北,然後出其不意,回師貴州,甩開敵人,於2月18日至20日,分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2月27日.紅軍再占遵義,殲滅大量守敵。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急忙調兵遣將,向紅軍進逼,妄圖以重兵進攻與堡壘主義相結合的戰法,壓迫紅軍於遵義、鴨溪狹窄地帶,圍而殲之。為了調動敵人,紅軍有意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誘使更多敵人前來“圍剿”,以利擺脫強敵尾追。在敵人重兵逼近時,紅軍突然北進,占領茅台鎮,於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的上、中、下三個渡口搭浮橋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佯作北渡長江姿態。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渡江,急令各路軍閥部隊向紅軍進逼,並調滇軍在黔西北截擊,企圖圍殲紅軍於長江南岸。正當敵人調兵遣將之際,紅軍突然回貴州,於3月21日至22日,在太平渡、二郎灘四渡赤水河。然後調頭南下,在40萬敵軍的間隙中穿插急進,突破烏江天險,把敵人全部甩在烏江以北。為了實現進軍雲南,從金沙江北渡入川的戰略目標,紅軍作出進逼貴陽的姿態,迫使蔣介石調動滇軍援黔。紅軍趁虛急進雲南,直逼昆明,虛晃一槍,然後向金沙江邊挺進。5月3日至9日,紅軍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40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現在,仁懷市、四川古藺縣人民政府也分別在茅台鎮豎立了三渡赤水紀念碑、在太平鎮二郎灘豎立了二渡和四渡赤水紀念碑,並銘文緬懷紅軍的英雄業績,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