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

貴州省習水縣和仁懷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三萬餘人分三路向土城進發,重創敵軍四個團,29日分別在元厚場和土城南北一渡赤水前進到雲南扎西(今威信),當敵調重兵逼近扎西時,紅軍趁黔北敵空虛急轉東進,於2月18-28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回師遵義擊潰並殲敵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三千。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貴州省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VI-1048

簡介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偉大的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

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我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我軍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地掩護部隊於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並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24日占領桐梓。25日夜占領了婁山關。27日,在董公祠擊潰了敵人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義城。是日中午,我軍進占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忠莊鋪後,與敵馳援遵義的吳奇偉縱隊2個師接觸,我軍乘敵立足未穩,發起攻擊,經反覆拚殺,敵軍大部被殲,吳奇偉帶領殘部企圖逃過烏江,除少數人員跟隨其過江遁去外,其餘尚未過江的1800餘人和大批武器,全部為我俘獲。遵義地區的這次作戰,歷時五天,擊潰和殲滅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餘,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

土城渡口是紅軍長征時一渡赤水河的渡口,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決定在四川的宜賓。瀘州之間北渡長江,與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合。
1935年1月19日,紅軍分別從遵義、桐梓等地出發,兵分三路進入習水縣境內,向赤水方向進軍。部隊到土城後,川軍“模範師”郭勛祺(外號郭貓兒)部已南波長江向我逼進,“中央軍”薛岳部的周渾元、吳奇偉縱隊也尾追到黔北,湘、滇,黔三省軍閥又出動九個師,形成一個包圍圈。28日,在離土城三公里的青槓坡與郭勛祺師激戰,毛澤東,朱德等同志親到大埂上指揮。彭德懷同志率部到前線與郭師苦戰。29日凌晨周恩來同志又親自指揮在赤水河上以幾小時的速度搭好了三座浮橋,讓紅軍順利渡過赤水河,向川南挺進。婁山關又名太平關,位於遵義縣北大婁山脈中段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海拔1440米,古稱天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婁山關南距遵義市50公里,北距銅梓縣城約13公里,地勢險峻,為黔北門戶,周圍千峰萬壑,層巒疊嶂,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戰場之一。1935年1月遵義會議前後,紅軍在戰略轉移中,曾兩次在婁山關打敗黔軍,為北上抗日開闢了道路。從此,婁山關以著名的紅軍戰鬥遺址而名揚天下。
現在婁山關口建有一座高近14米的大理石詩碑,上面刻著毛澤東手書的《憶秦娥·婁山關》詞。在關口西側廣場上,還建有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