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鹽池

一、毛澤民到鹽池 三、鹽池剿匪 十四、光復三邊鹽池

作者簡介

張樹林,寧夏鹽池縣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長期從事地方史志編研工作,副研究員職稱。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寧夏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詩詞學會會員;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史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寧夏地方史志專家庫成員。曾榮獲全國黨史工作先進工作者及寧夏地方史志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05年退休,現住銀川市興慶區,仍以筆耕為樂。張樹彬,寧夏鹽池縣人,1948年出生,畢業於寧夏大學歷史系。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系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詩詞學會會員。曾與其兄張樹林合著出版長篇傳記文學《馬鴻逵傳》《紅旗漫捲西風》等。在區內外各類報紙、雜誌發表散文、小說、戲劇、詩詞等文學作品以及教學論文和黨史、地方歷史文化論文二百餘篇(首)。並結集出版了雜談文集《地方文化探微》。作品多次獲區、市級獎勵。

內容簡介

1949年10月,毛澤東在給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人民的復電中,語重心長地說:“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
《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鹽池》講述鹽池縣是陝甘寧邊區的西北門戶和前哨陣地。在1936年到1949年的14年間,鹽池縣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三個歷史階段。勤勞樸實的鹽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丁奉獻、不怕犧牲的延安精神,抗擊日寇,殲滅頑敵,開展大生產,踴躍支前……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面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寧夏和全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目錄

總序屈冬玉

前言
第一章 紅色根據地的創建
一、鹽池縣地理歷史概況
二、鹽池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三、保衛紅色根據地的戰鬥
四、國民黨勢力復辟一隅
第二章 組織政權建設
一、中共鹽池縣委成立
二、臨時政權――革命委員會
三、鹽池縣蘇維埃政府
四、區鄉黨組織與蘇維埃政權
五、黨領導下的民眾團體
六、中共三邊特委在鹽池成立
七、中共定邊工作委員會
八、籌糧委員會
九、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十、蘇維埃政權的更名與改制
十一、鹽池縣第一次黨代會
十二、恢復三邊特委(分委)成立專署
十三、建設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十四、民主政治的實踐
十五、黨組織的發展與黨員幹部教育
十六、厲行廉潔政治
第三章 土地政策與實施
一、打土豪分田地
二、中央巡視團到鹽池
三、《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發布
四、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落實
五、1946年的土地整理與登記
六、第二次土改
第四章 生產建設
一、毛澤民到鹽池
二、興辦合作社
三、軍民大生產運動
四、發展工業
五、發展畜牧業
六、“組織起來”
七、勞動英雄代表大會
八、人民生活及負擔狀況
第五章 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一、學校教育
二、三邊公學
三、社會教育
四、李季作《王貴與李香香》
五、王有的民歌
六、革命文化活動
七、大眾化的民眾文化教育
第六章 統一戰線工作
一、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二、中央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在鹽池
三、團結哥老會
四、與友區的初期關係
五、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摩擦
六、“有理有利有節 ”的反摩擦鬥爭
七、安置移民難民
第七章 軍事建設
一、建立地方人民武裝
二、抗戰初期的形勢與任務
三、鹽池剿匪
四、從赤衛軍到自衛軍建設
五、保全隊與騎兵游擊隊
六、軍民團結如一人
第八章 保衛邊區保衛鹽池
一、抗戰勝利後的時局
二、打退寧馬第一次進犯
三、寧馬大舉進攻與鹽池保衛戰
四、向南部山區撤退
五、吳旗休整
六、國民黨清鄉團反攻倒算
七、第一次收復鹽池
八、鹽池第二次失陷
九、機動靈活的游擊戰爭
十、摧毀敵保甲擴大收復區
十一、互助合作戰勝災荒
十二、戰爭環境中的黨代會
十三、隱蔽戰線上的鬥爭
十四、光復三邊鹽
十五、光復後的接管工作
十六、恢復基層黨政組織
十七、支援解放寧夏
十八、毛主席復電
第九章 寧夏工委、回漢支隊在鹽池
一、中共寧夏工作委員會
二、回漢支隊在鹽池
尾聲――鹽池革命老區在邊區時期的歷史地位與貢獻

部分內容

《紅色記憶:走進革命老區鹽池》一書內容豐富,結構合理,資料翔實,文字表述樸實無華、簡潔準確、通俗流暢。稱得上是一部融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為一體的革命史書,也是研究地方黨史、革命史難得的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