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詩詞學會

寧夏詩詞學會

寧夏詩詞學會於1988年農曆8月15日成立。選舉張源為會長,石天、秦中吟、吳淮生為副會長,秦中吟兼秘書長,會員(包括理事在內)共20人。


寧夏詩詞學會於1988年農曆8月15日成立。選舉張源為會長,石天、秦中吟、吳淮生為副會長,秦中吟兼秘書長,會員(包括理事在內)共20人。學會屬寧夏社會科學聯合會主管,是他和中華詩詞學會的團體會員。原掛靠自治區政協,後掛靠寧夏日報(現為寧夏報業集團)。
 學會成立以來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治區原顧問委員會主任薛宏偉,副主任丁毅民,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馬啟智、現自治區政協主席項宗西先後任總名譽會長;一批高級專家及高級知識分子擔任名譽會長和顧問。學會從此由小到大逐日發展。現有會員312人,遍布銀川及全區各市縣;有自治區寧夏老年大學詩詞學會、西夏詩社、寧夏醫學院詩詞社、平羅縣詩詞學會、中寧詩詞學會、鹽池縣詩詞學會六個團體會員。會員平均年齡50歲左右,回族和婦女占十分之一,幹部、知識分子占百分之八十,工人、農民占百分之十。其中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一人,理事一人,名譽理事一人,會員52人。
二十年來學會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能動審美反映論科學文藝思想,和“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圍繞黨中央戰略部署、自治區黨委工作中心開展詩詞理論學習、創作、吟誦、學術研究等系列活動。學會成立時,正直西方“唯美感論”,“唯形式主義”文學思潮橫衝我國文壇。包括詩詞在內的我國民族傳統和革命文藝傳統俱遭批判、否定。不僅新詩,連詩詞界也有人陷入遠離政治、淡化意識形態、邊緣化、私語化泥潭。以老同志為核心的我區詩詞學會則堅持正確文藝方向,從寧夏實際出發,繼承和發揚我國“詩言志”、“為時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傳統、陽剛豪放美的邊塞詩傳統、革命詩歌傳統,以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為己任,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為“四化”服務。學會成立初期即開展了詩詞理論學習,採風、創作、吟誦。1989年在動亂歲月還召開旨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紀念問答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座談會,次年召開了“紀念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等學術研討會”。1992在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在寧夏日報開辦了《夏風》專版。1993——1994年相繼編輯出版了《塞上龍吟》、《夏風》、《當代詩人詠寧夏》詩詞集,1995年9月結合中央戰略向西部傾斜,率先於全國在銀川召開了旨在弘揚邊塞詩與愛國主義精神的“全國第八屆中華詩詞研討會”,海內外100多位詩人學者參加,受到了我區領導的高度重視,自治區四套領導班子主要領導都出席了開閉幕式。這次會議獲得了“小省能辦大事情”的讚譽。會議結束不久,便及時編輯出版了會議詩文論集《重振邊塞雄風》。次年,還自籌經費,按照“八研會”精神編輯出版了《中華當代邊塞詩詞精選》。所有這一切活動都有力地促進了當代邊塞詩詞在全國蓬勃發展。2000年黨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我會又率先於全國,在銀川召開了“西部大開發與當代詩詞研討會”,《夏風》詩報同時舉行了同題筆會。會後又自籌經費編輯出版了《中國西部開發詩詞大典》。筆者的兩篇主題論文《認真總結邊塞詩的創作經驗,促進中華詩詞健康發展》、《西部開發需要當代詩詞,當代詩詞需要西部大開發》,分別收入《中華詩詞》雜誌十年文論選和《中華詩詞學會20周年文庫》。
二、在科學文藝理論指導下,二十年來學會共組織會員深入工礦、農村、軍營、科技示範園區和自治重建項目採風30餘次,會員足跡遍及全區市縣,創作詩詞數以萬計。由於遵循“三貼近”,創作原則,作品大都具有時代生活氣息。不少作品被《中華詩詞》、《詩刊》、《詩詞月刊》等國內外多家詩詞報刊選發,並收入百十部公開出版的詩詞選集,上百首作品分別獲中央級和區內外各種全國性非商業性炒作詩詞競賽獎。原副會長周毓峰的《出塞行》、《古劍行》分別獲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李杜杯”、“回歸杯”,全國詩詞大賽二等獎和一等獎,為我區詩詞界爭了光。
三、創辦了《夏風》詩報、詩刊及增刊《六盤高峰》、《寧夏詩詞學會通訊》。這些刊物成為以我區作者為主,團結區內外老中青作者的陣地、訊息交流平台。《夏風》詩(報)刊至今共出版53期,改變了過去以外地作者為主體的局面。
四、協助中華詩詞學會開展了詩詞競賽和詩教活動,同時獨立舉辦了 “香港回歸”、“澳門回歸”、“鳳城旅遊詩詞”、“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等四次大型詩詞競賽;協助寧夏社科聯進行了四次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2006年與中共寧夏紀檢委、自治區監察廳聯合舉辦了首屆“塞上清風”全國廉政詩詞大賽,並由寧夏電視台等單位共同舉辦了盛大的頒獎晚會,編輯出版的獲獎作品集《塞上清風》,被自治區有關部門作為黨風廉政建設教材,發至基層黨支部,影響深遠。
五、另外還自籌經費編輯出版了《塞上龍吟》、《夏風》、《當代詩人詠寧夏》、《沙坡頭古今詩詞選》、《寧夏旅遊詩詞精選》,靠政府有關部門出資編輯出版了《科技花開塞上香》、《星海之光》、《中華當代詩詞文庫?寧夏卷》(即將出版)等20多部詩詞選集;協助20多位會員編輯出版了個人詩詞集,並為14人召開了詩詞創作研討會;
六、廣泛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學會與全國30個省市及200多個地市詩詞組織及美國四海詩社、環球詩壇、東南亞國家的一些詩社建立聯繫,定期交換刊物、交流信息。20年來學會有40多人次參加了中華詩詞及各兄弟省、市、地區舉辦的詩詞學術研討會,5人次參加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召開的國際漢詩研討會。邀請中央著名詩人、李瑛、鄭伯農、劉征、楊金亭、丁國成、嚴昭柱、梁東、周篤文等十餘人來我區講學;還接待了中日友好漢詩協會會長棚橋篁峰,台灣大海洋詩社代表團,台灣詩人朱宗灝先生。
七、開展了10多次詩詞講座、促進詩詞知識普及;
八、協助一些旅遊景點建立了永久性的詩詞園地,如銀川植物園的“沙海詩林”、西夏王陵詩碑,大大增加了城市文化品味;
九、以我會會員為主體,於2006年底成立了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並創辦了毛詩研究會會刊《六盤高峰》,出版了毛詩研究理論文集《不到長城非好漢》。
十、培養積極分子。二十年來,學會在活動的實建中湧出了一批熱心詩詞事業的積極分子。其中有會員,也有工作人員。他們大都年逾花甲或逾古稀,且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寧夏詩詞事業發展,不僅模範地遵守、執行學會章程決議,還積極參加學會組織的採風和各種賽事、公益活動。義務幫工,不計報酬。常常是只要學會一聲號召,便不顧年邁,爭先恐後地參與,加班加點工作。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還常為學會出謀劃策,幫領導班子做思想工作;有人還利用自己的影響為學會活動籌集資金,而又分文不取。其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分感人。本此會上將要為一個先進集體、14個先進個人頒獎。學會也曾被寧夏社會科學聯合會評為先進學會,現任會長兩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十一、通過《夏風》大力培養新人,及時編髮他們的作品並加以評論,新人的加入給學會注入活力,改變了創作隊伍後繼無人的局面。
總之,二十年來,由於改革推動,學會由小漸大,基本上形成老中青三代一體的陣容。創作初步現露出豪放陽剛美特色,在西部詩詞中占一席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