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環法大賽中爬坡成績最佳者穿紅白斑點衫(這是由爬坡賽積分最高的選手穿著),白色衣服上帶著紅色圓點,這種騎行衫是獎勵給最佳爬坡車手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給在每個坡段末尾爬坡積分最高的車手。坡度的級別越高,第一個通過頂部爬坡線的車手的積分越多。由來
環法腳踏車賽從1905年開始,就由當時的組織者《l'Auto》報專門為比賽設定了最佳的爬坡選手稱號。1933年,做為最佳爬坡者Vicente Trueba ,因為在下坡騎行中成績不好,一直無法奪得環法冠軍。賽會組織者Henri Desgrange覺得應該獎勵點什麼給爬坡最佳的選手。從1934年開始,做為爬坡的第一和第二名將獲得一定得時間獎勵。但不久後這種時間獎勵又被取消,但是爬坡王的稱號一直保留。一直直到1975年專門獎勵給爬坡王的領騎衫才出現。顏色由當時的贊助商決定。但一些人認為顏色是由前任組織者規定的。從1993年一直到現在的爬坡王的領騎衫都由冠軍超市贊助。紅白斑點衫同樣被其它腳踏車賽模仿,例如:英國腳踏車賽同樣使用紅白斑點衫。
如何獲得
環法賽事爬坡成績最佳者是依據選手在山地賽段累積的得分計算的,具體分類如下:山路賽段最高級:最先到達頂點的前10名選手將分別獲得20,18,16,14,12,10,8,7,6和5分。
山路賽段一級:最先到達頂點的前8名選手將分別獲得15,13,11,9,8,7,6和5分。
山路賽段二級:最先到達頂點的前6名選手將分別獲得10,9,8,7,6,和5分。
山路賽段三級:最先到達頂點的前4名選手將分別獲得4, 3, 2 ,1分。
山路賽段四級:最先到達頂點的前3名選手將分別獲得3, 2 ,1分。
注釋 :如果在各賽段最後一個爬坡路段上獲得上述成績,選手們所獲得的獎勵分將加倍。(只限於在山路賽段最高級、一和二級)
為了避免兩個選手並列,在最高級別賽段上獲勝的選手將穿紅白斑點衫,然後再看在一級路段上哪位選手獲勝,以此類推。
賽段分級
車手需完成整個環法比賽才能出現在爬坡排行榜上。爬坡的分級沒有特別詳細的標準,但一般會按下面的規律來分級:
HC級(最高級) 爬坡:最長而且最陡的登山路段,持續上坡路程距離大約在15-20公里,甚至更長,平均爬升率超過9%。
1級爬坡:平均爬升率超過5%,持續上坡路程距離達10-20公里。
2級爬坡:平均爬升率達到4%,持續上坡路程距離達5-10公里。
3級爬坡:坡度較等級四陡峭,而且持續上坡路程距離達5公里。
4級爬坡:路程距離低於3公里的持續上坡,但是坡度並不會很陡。
2006年環法並沒有平均坡度超9%的HC級爬坡。各級之間的分界基本為一條斜率為負數的直線,這說明環法爬坡分級依據的不是單純的長度或坡度,而是兩者的藕合。一種比較簡單的藕合方法是將兩者作一個乘法,其結果就是海拔上升,用海拔上升這個指標雖然不能保證100%準確,但基本可以區分大多數情況。
HC級:海拔上升>1000米
1級:550米<海拔上升<1000米
2級:300米<海拔上升<550米
3級:150米<海拔上升<300米
4級:海拔上升<150米
當然,有很多反例並不符合這個標準,例如2006-3-6這個坡,只有800米長,上升58.4米,可卻分到了3級,這主要是因為這坡比較陡,達到了7.3%,所以如果某段爬坡的坡度比較陡時,例如超過6%時,那它可能就要根據情況上調1級。
2006年環法比賽中2006-16-1這個坡,其長度達到了BT級的42.8公里,雖然平均坡度只有4.5%,但是這個距離實在是太驚人了,海拔上升1926米。而且是在比賽一出發就開始爬坡,不知到時各位職業選手會選用什麼樣的戰術騎過這42.8公里。中國幾乎這么BT的山路,巴郎山從阿甘氂牛肉店到埡口,40公里長,海拔上升1900米,而且終點海拔比環法這個要高出接近2000米!可以肯定的判斷,巴郎山這個坡屬於HC級。
多次擁有者
排名 | 名字 | 國家 | 次數 | 年份 |
1 | Richard Virenque | France | 7 | 1994, 1995, 1996, 1997, 1999, 2003, 2004 |
2 | Federico Bahamontes | Spain | 6 | 1954, 1958, 1959, 1962, 1963, 1964 |
2 | Lucien Van Impe | Belgium | 6 | 1971, 1972, 1975, 1977, 1981, 1983 |
4 | Julio Jiménez | Spain | 3 | 1965, 1966, 1967 |
5 | Felicien Vervaecke | Belgium | 2 | 1935, 1937 |
5 | Gino Bartali | Italy | 2 | 1938, 1948 |
5 | Fausto Coppi | Italy | 2 | 1949, 1952 |
5 | Charly Gaul | Luxembourg | 2 | 1955, 1956 |
5 | Imerio Massignan | Italy | 2 | 1960, 1961 |
5 | Eddy Merckx | Belgium | 2 | 1969, 1970 |
5 | Luis Herrera | Colombia | 2 | 1985, 1987 |
5 | Claudio Chiappucci | Italy | 2 | 1991, 1992 |
5 | Laurent Jalabert | France | 2 | 2001, 2002 |
5 | Michael Rasmussen | Denmark | 2 | 2005, 2006 |
歷年擁有者
年份 | 選手 | 年份 | 選手 |
2008 | Bernhard Kohl[6] (AUT) | 1989 | Gert-Jan Theunisse (NED) |
2007 | Mauricio Soler (COL) | 1988 | Steven Rooks (NED) |
2006 | Michael Rasmussen (DEN) | 1987 | Luis Herrera (COL) |
2005 | Michael Rasmussen (DEN) | 1986 | Bernard Hinault (FRA) |
2004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85 | Luis Herrera (COL) |
2003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84 | Robert Millar (GBR) |
2002 | Laurent Jalabert (FRA) | 1983 | Lucien Van Impe (BEL) |
2001 | Laurent Jalabert (FRA) | 1982 | Bernard Vallet (FRA) |
2000 | Santiago Botero (COL) | 1981 | Lucien Van Impe (BEL) |
1999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80 | Raymond Martin (FRA) |
1998 | Christophe Rinero (FRA) | 1979 | Giovanni Battaglin (ITA) |
1997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78 | Mariano Martínez (FRA) |
1996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77 | Lucien Van Impe (BEL) |
1995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76 | Giancarlo Bellini (ITA) |
1994 | Richard Virenque (FRA) | 1975 | Lucien Van Impe (BEL) |
1993 | Tony Rominger (SUI) | 1974 | Domingo Perurena (ESP) |
1992 | Claudio Chiappucci (ITA) | 1973 | Pedro Torres (ESP) |
1991 | Claudio Chiappucci (ITA) | 1972 | Lucien Van Impe (BEL) |
1990 | Thierry Claveyrolat (FRA) | 1971 | Lucien Van Impe (B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