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龜[海龜名稱]

紅海龜[海龜名稱]

龜鱉目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又稱紅海龜、赤海龜。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

簡介

紅海龜[海龜名稱] 紅海龜[海龜名稱]

龜鱉目海龜科蠵龜屬的一種。又稱紅海龜、赤海龜。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體大,長可達1米,一般重約100千克。分為大西洋蠵龜和太平洋蠵龜2亞種。蠵龜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為食。

中文學名: 蠵龜

中文目名: 龜鱉目

中文科名: 海龜科

中文屬名: 蠵龜屬

同物異名: Testudo caretta Linnaeus, 1758, Chelonia caretta olivacea Gray, Caretta olivacea Rueppell, 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 Thalassocchelys caretta Boulenger,

中文俗名: 紅海龜  靈XI  靈龜  赤xi龜  蠢漢龜

拉丁文目名: TESTUDINATA

拉丁文科名: Cheloniidae

拉丁文屬名: Caretta

拉丁文種名: carett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Loggerhead turtle;

形態

蠵龜,體長1100-200cm。頭較大,寬約25cm。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2對,幼體背部具3條強棱,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對手或稱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6塊;第6塊最大。肋角板每側5或6塊,第1塊最小;第3、4塊最大。緣角板每側11塊。臀角板1對較緣角板大。背甲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外層的角板沿中線兩側成對排列著較小的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依次漸寬;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後肢小,內側各有2爪,長成後或具1爪。尾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分布

蠵龜在國外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在國內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於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S.S. Frazier等(1988)報導在我國福建與廣東調查資料,共觀測得 龜16號。據該文作者統計我國 龜記錄多在福建(81%),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平潭島沿海。

習性

蠵龜主要棲息於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甚至可進入海灣、河口、鹹水湖等,是海產龜鱉類中分布地區最北和最南的種類。主要以魚類、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特別是頭足類動物。

繁殖

每年5 ~7月為繁殖期,雌性交配之後在夜間到海岸沙灘上挖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 mm左右。然後在岩礁間休息2—3周后,還可以再產一次卵。產卵後用沙覆蓋,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as Cuora spp.其法律效力等同於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瀕危(EN)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