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歌鴝

紅喉歌鴝

紅喉歌鴝(學名:Luscinia calliope)為鶲科歌鴝屬的鳥類,俗名紅脖、紅點頦、紅脖雀(雌)、白點頦(雄)。分布於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東北、青海、甘肅、寧夏、四川、河北、河南、陝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棲息於地面、常在平原繁茂的藪叢或蘆葦間跳躍或在附近地面賓士,多位於距水不遠的地面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勒拿河流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紅喉歌鴝紅喉歌鴝

名稱:紅喉歌鴝

學名:Luscinia calliope

英文名:Siberian Rubythroat

別名:白點頦、紅點頦、稿鳥、野駒、野鴝

分類:雀形目、鶲科、歌鴝

形態特徵

(圖)紅喉歌鴝紅喉歌鴝

紅喉歌鴝俗名紅點頦或紅脖兒。可在我國的東北,內蒙古甘肅等地繁殖,遷徙季節遍及華北和華東各剩體長約150毫米,體重22~26克。成年雄鳥上體呈現橄欖褐色;頭頂和額部棕褐色;翅羽及尾羽暗褐色;眉紋規整,自嘴基伸展至眼後方為白色;眼先及頰均為黑色;頦和喉赤紅色;腹部近於純白色。雌鳥頦和喉部略近白色,老年雌鳥頦及喉部略染粉紅色;胸部砂褐色;眉紋棕白色而不如雄鳥明顯規整;其他部分體表羽色近似雄鳥。嘴殼暗褐色,近嘴基部色淡,足趾略近角黑色。

虹膜-褐色;嘴-深褐;腳-粉褐。

叫聲:響亮的下降調雙哨音ee-uk;告警時發輕柔深沉的tschuck聲。鳴聲為尖厲刺耳的長顫聲。

分布

(圖)紅喉歌鴝紅喉歌鴝

分布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冬季至印度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分布狀況:繁殖於中國東北、青海東北部至甘肅南部及四川。越冬於中國南方、台灣海南島。地區性非罕見鳥。

習性

紅喉歌鴝為地棲性鳥類,常棲息於平原地帶的灌叢,蘆葦叢或竹林間,更多活動於溪流近旁,多覓食於地面或灌叢的低地間。鳴聲多韻而悅耳,晨昏鳴唱最多,鳴聲尤為動聽。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繁殖

食物以昆蟲為主食,如蝗蟲、蝽象及蟻類等,此外,也吃少量野果及雜草種子。繁殖於4~6月,巢橢圓形,由雜草、枯葉、細根等構成,一側有出入口,巢內墊以細草及纖維等,巢置於地面草叢間。每巢4~5個卵,卵殼呈略灰的藍綠色,或具赤紅色點斑。

馴養

(圖)紅喉歌鴝紅喉歌鴝

紅喉歌鴝是較難於馴養的軟食鳴禽,新捕獲野鳥表現煩躁不安,驚而拒食,需要扎結翅羽馴養,並給以較黑暗而安靜的環境,耐心的填飼或誘食,使之逐漸習慣於人工飼養環境和人工飼料,一般約經1周便可適應人工飼養。北京地區常將新捕獲的紅喉歌鴝,結扎翅羽後用繩索繫於頸部,置於架上馴養,以活蟲誘食效果很好。過度煩躁不安的個體,也可在體羽上噴水少許,有利其安靜和加快馴熟。

供給紅喉歌鴝的飼養環境,北京地區多用精細竹製的點頦漆籠,配以精美的點頦特有的細瓷食水罐,單籠飼養雄鳥,供作玩賞其鳴唱。其飼料以百靈鳥混合粉料加入生肉末,以水調成糊狀飼喂,每天加飼昆蟲3~5條。人工飼養中的紅喉歌鴝甚喜水浴,在正常情況下,室溫15℃以上,每天供給1次浴水,應控制在體羽洗濕而不過寒為度。此鳥在籠養環境中,常因糞污粘結足趾而活動不便,甚至使趾爪腐蝕脫落,故需保持日常環境及體表清潔,勿使足趾及體表被糞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