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紅原縣境,西漢屬汶山郡。
晉、隋襲舊制。
唐代,在刷經寺地區設有恭州、流縣。
元朝,建立土司制,設松州、潘州,轄地包括今紅原中北部大部,後劃歸陝西行省。
明代,縣境中北部仍置松州,隸松潘廳;南部置雜谷安撫司。
清朝,縣境西北部隸松州,東南部壤口、四寨屬四土司中的梭磨土司和卓克基土司,後又隸理番廳。
民國時期,紅原南部和北部分別由理潘縣和松潘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區(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設治紅原刷經寺,時間長達4年。1958年8月,阿壩州府遷治馬爾康,理縣由原地域遷往紅原境內,治地刷經寺,紅原始有正式建制。196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紅原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紅原縣下轄4鎮7鄉,分別為:邛溪鎮、刷經寺鎮、安曲鎮、瓦切鎮、色地鄉、麥窪鄉、阿木鄉、龍日鄉、壤口鄉、江茸鄉、查爾瑪鄉。共有33個行政村。(鄉鎮資料,由紅原縣人民政府網站的“鄉鎮之窗”資料歸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紅原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01°51 '-103°23'、北緯31°50 '-33°22'之間。北與若爾蓋縣相接,東西與松潘、黑水、阿壩縣相鄰,南與馬爾康縣、理縣相連。縣境南北長154公里,東西寬55公里,總面積8439.94平方公里。縣城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蘭州640公里。
地形地貌
紅原縣地勢為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狀高原過渡的典型特徵。縣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縣境南北山原與丘狀高原的天然分界線,是長江、黃河流域分水嶺。南部為山原,北部為丘狀高原。紅原縣境內珠串狀盆地和小盆地廣泛分布,周邊鷓鴣山、羊拱山、哲波山、海子山等高山。
氣候
紅原縣為大陸性高原寒溫帶季風氣候。
無明顯四季界線,氣候偏冷,春秋短促,長冬無夏,熱量低。
年平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36℃,極端最高氣溫26.0℃,氣溫日較差平均16.3℃;年均日照時數2158.7小時;
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毫米,80%集中在5-8月;年均降雪日數76天。
水文
紅原縣境域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以查針梁子為分水嶺,東南為長江水系大渡河流域,占紅原縣流域的21%,北部為黃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占紅原縣流域面的79%。紅原縣境內沼澤面積240萬畝,占紅原縣總面積的20%,水色呈茶褐色,不能飲用,多為軟水。
自然資源
草場資源
紅原縣境內天然草場面積達1158.03萬畝,占縣境總面積的91.8%。其中,可利用優質草場面積達1120.83萬畝。
生物資源
紅原縣境內植物有1000餘種。
其中藥用植物有67科850餘種,主要有紅景天、松貝、蟲草、雪蓮花、甘松、秦艽、羌活、大黃、黃芪等;
動物有200餘種,主要有梅花鹿、馬鹿、天鵝、盤羊、蘇門羚、藏馬雞、猞猁、斑羚、喜瑪拉雅山旱獺、藏狐、灰毛兔、鷹、狼、豹、豺、林蛙、黃河條鰍、厚唇魚、水獺、氂牛等。
礦產資源
紅原縣礦產主要有泥炭、黃金、砂石等種類。泥炭有礦床100餘個,儲量16億立方米;黃金主要分布於刷經寺鎮,儲量約有100噸;此外,還有儲量40萬噸的褐煤及石灰岩礦。
交通概況
至2013年末,紅原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88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720公里。2013年,客運周轉量達1297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達5169萬噸公里。
阿壩紅原機場也即將通航,屆時紅原的外交通將得到極大地改善。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紅原縣常住人口為44964人;總戶數為14112戶,戶籍人口為45866人。戶籍人口中,男性22966人,女性22900人;農牧業人口35809人,非農業人口10050人。
藏族人口38453人,占總人口的83.8%;
漢族人口6766人,占總人口的14.8%;羌族人口378人,占總人口的0.8%;回族人口213人,占總人口的0.4%;其它民族人口56人。
民族
至2013年末,紅原縣有藏族、漢族、羌族、苗族、回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
綜述
2013年,紅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269萬元,比2012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361萬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7014萬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33894萬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4.0:29.3:36.7。
第一產業
2013年,紅原縣完成農林漁牧業總產值42350萬元,比2012年增長1.9%;實現增加值31361萬元,比2012年增長5.0%。
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59公頃,比2012年減少6公頃,下降3.6%。奶類產量28139噸,肉類產量6361噸。種植蔬菜和食用菌4232畝,總產量27994噸。
牲畜出欄73956頭,其中:牛出欄63220頭,羊出欄10182隻;年末牲畜存欄356424頭,其中:牛存欄308106頭,馬存欄23272匹,羊存欄24890隻。
第二產業
2013年,紅原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7664萬元,比2012年增長17.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750萬元,增長2.9%;實現利稅總額1195萬元,增長485.7%。規模以上工業共5家,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0.9%。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達170030萬元,增長25.9%。
第三產業
2013年,紅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28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按國民經濟行業統計:批發和零售業完成零售額14480萬元,增長10.3%;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6747萬元,增長20.7%。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23萬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822戶,行動電話用戶達39317戶。
接待遊客94.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0520萬元,分別增長10.7%和6.1%。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35123萬元,下降1.5%,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4799萬元,增長9.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46131萬元,下降14.9%。
社會事業
教育
至2013年,紅原縣有中國小校共16所(未包括幼稚園)。其中國小14所,中學2所,在校學生總數6837人。其中:小學生4272人;中學生2565人。專任教師總人數572人,其中:國小專任教師399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73人。
文化
2013年,紅原縣投資329萬元,完善了30個公共文化服務點。建成省級示範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實施查爾瑪什布龍村、刷經寺加當村、安曲奪龍村、麥窪洞拉村、瓦切色永村5個農民健身工程。投資1000萬元,開工建設文化館、圖書館。投資225萬元,新建廣播電視業務用房。
收集整理歷史文化資料,印刷出版《黑帳篷》、《民間工藝美術集》、《諺語集》、《謎語集》、《山歌集》民俗文化叢書。製作《氂牛之鄉》、《紅色草原》、《紅原馬術》等口述歷史專題片和3部典型案例教學片。
衛生
2013年,紅原縣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1個、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執法監督所1個,擁有床位224張,衛生技術人員38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3.31萬人,參合率99.03%。
風俗民情
寺廟
藏族信奉藏傳佛教,在藏區到處都留下了宗教祭祀的場所和設施,寺廟、白塔、瑪尼堆、經幡、石經牆隨處可見,其中萬象大慈法輪林是川西北最大的寧瑪派寺院,紅原的經幡被背包客認為是最美的經幡。
服飾
藏族傳統服飾有肥腰、長袖、大襟、長裙、長靴、編髮以及富有誇張色彩的金銀珠玉飾品等特徵。
飲食
藏族飲食有地方特色,日常食物主要藏式麻花、糌粑、青稞酒、馬茶、酥油茶、手抓肉、肉腸、藏式粉湯等。
馬茶適合於高寒地區飲用,將高原泉水裝入茶壺加少許馬茶,用大火燒沸20分鐘,即可飲用。
藏式麻花是將面發酵後,做成各種花樣,油炸制熟,即可套用。
藏族多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洗淨曬乾後,炒熟磨成細粉。通常是做成糌粑湯或者糌粑團食用。
青稞酒以青稞為主要原料,用傳統工藝釀製而成,是藏族人民最愛喝的飲料之一。
手抓肉主要取材牛肉和羊肉,是將帶骨牛(羊)肉切成10公分大小洗淨,加水、鹽和香料煮熟,盛入盤中,用藏刀削成片(條),即可飲用。
肉腸用牛、羊肉為主要原料製成,將新鮮的牛、羊肉剁碎加入香料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肉腸,煮熟後羊藏刀切成小段食用。
酥油茶以馬茶水或磚茶水、酥油、花生、核桃仁、牛奶、雞蛋、鹽或蜂蜜為原料,用木製的酥油茶桶為工具,打制而成。
藏式粉湯用精牛肉和粉條、蔬菜作主要原料,再加上作料和鮮湯烹製而成。
風景名勝
紅原縣寺廟
紅原縣有藏傳佛教寺廟10座,其中寧瑪派5座,即麥窪寺、茸塔寺、熱戈寺、龍壤寺、尼姑寺;格魯派3座,即達格則寺、康瑪爾寺、江宮寺;苯波教2座,即麻色寺、查龍寺。
日乾喬大沼澤
日乾喬大沼澤位於紅原縣北部,是紅色旅遊(紅軍過草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濕地-若爾蓋濕地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紅原縣瓦切日乾喬紅軍長征革命遺址被列為全國100個經典紅色旅遊區。
紅軍烈士墓
紅軍烈士墓位於紅原縣與黑水縣交界處的亞克夏山北坡的椏口上,距紅原縣劇經寺鎮約13公里。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政治經濟
經濟發展
紅原地域遼闊,自然景觀獨特,資源豐富,素有高原“金銀灘”之稱。一區位優勢良好。是紅原地處川、青、甘結合部,是川西北草原距內地中心城市最近的一個純牧業縣,具有發展民族經濟的良好的區位優勢。二是天然草場、畜牧資源極為豐富。有天然草場1200萬畝,其中可利用優質草場面積達1120萬畝,養育著青藏高原獨有的麥窪氂牛、藏系綿羊40餘萬頭(只),每年提供鮮奶2萬多噸,牛、羊肉6000餘噸,皮革8萬多張。2003年縣乳品公司完成新廠建設和舊廠改擴建設後,將達到年產各類奶製品2萬多噸的能力,肉食品加工企業達到年產各類牛羊製品1000多噸的生產能力。全縣已有七個產品獲得綠色產品稱號。三是大草原旅遊獨具特色。紅原與九寨溝、黃龍寺、米亞羅紅葉風景區相毗鄰,是阿壩州大九寨國際旅遊區核心區域之一。這裡奇特的自然風光,獨特的藏民族民風民俗,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悲壯的紅軍長征史詩,構成了大草原所特有的魅力,是中外遊客旅遊觀光、消夏避暑的好去處。四是具有獨特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紅原盛產松貝、蟲草、鹿茸、麝香、甘松、紅景天、秦艽等各類中藥材500餘種,蘊藏量達200餘萬公斤。境內還棲息著黑頸鶴、雪豹、梅花鹿等珍稀動物近百種。五是泥炭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泥炭儲量達17億立方米,面積達492平方公里,在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六是黃金儲量大。經多年化探,紅原康貓地區蘊藏有不低於100噸的黃金儲量,開採前景廣闊。
“九五”期間紅原國內生產總值累計達到73287萬元,平均增長速度為6%;工農業總產值累計達到40506萬元,平均增長速度為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17733萬元,平均增長速度為52.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累計達8289萬元,平均增長速度為0.4%。完成人、草、畜三配套建設共3854戶,牧戶定居點建設3854戶,圍欄草場122.6萬畝,建棚圈27.986萬平方米,建打貯草基地5.15萬畝、貯草庫7.331萬立方米。鮮奶產量累計達到83182噸,年均增長1.1%;牛、羊肉產量累計達到20543噸,年均增長1.2%。畜副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紅原縣全縣公路里程770公里,構成了“兩縱三橫”的紅原公路網路,目前已投資上億元資金進行了通縣油路改造,紅原交通更為方便、快捷。投資1.2億餘元的理紅110KV輸變電工程的完成,為紅原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近年通訊發展迅速,架設了光纖傳輸線路,對程控電話進行了再次改造,實現了數位化傳輸,開通了國內、國外長途電話和行動電話、小靈通業務。
縣城基本上實現了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樹立了良好的高原新興旅遊城市形象。全縣投入資金400多萬元,新建城市綠化帶21000多平方米,移植雲杉1900多株,鋪設人行道5000多平方米,設定綠化帶圍欄11000多米,改造城市下水道4000多米,安裝路燈190餘套,射燈200套,在街道兩旁設不鏽鋼果皮箱51個,安裝IC電話21門,新建了中心廣場和旅遊廣場各一處。縣政府還明文規定在城市及鎮(場)禁止銷售、使用、擴散不易降解的生活塑膠袋,不得在城鎮兩旁張貼標語、廣告、擺攤設點和搭建有礙市容市貌的違章建築。目前紅原縣正著力開發濱河路和商業街,紅原縣將以她清新、亮麗的新興旅遊城市風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2001年實現了整縣普及初等教育和高標準掃盲的目標,計畫2008年實現整縣“普九”;廣播和電視復蓋率分別達58%、88%;建有全省高原第一座能容納2000餘人的室內體育館及其它體育設施,多次舉辦了省、州民族運動會;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全縣有各種衛生機構39個,衛生技術人員191個。
境內草原遼闊,水草豐茂,礦藏、森林極豐。農業:縣境刷經寺是油菜主產區,年產油菜籽230餘噸,產值近百萬元。
牧業:有牧草品種463種,可用草場面積1121萬畝。有各類牲畜415425頭,年產牛羊肉3664噸,牛奶17265噸,牛羊皮14160餘張,牛羊毛152噸。林業:森林蓄積量為21萬立方米。
工業:畜產品加工業為主,有奶粉廠、肉聯廠、民族工藝美術品廠、印刷廠、電力公司、香料廠等。紅原奶粉名揚海內外,骨角美術品加工奇特獨居。
解放前無一寸公路,人民生活、生產運輸全憑人背畜馱,現在國道(213線)橫穿縣境,縣道幹道142公里,支線伸往鄉、場、鎮和牧點林區,全縣已形成一網狀交通線路,運輸主要靠汽車、拖拉機和少許馬車。
行政區劃
紅原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蘭州640公里。
624400
縣人民政府駐邛溪鎮
2004年,紅原縣轄2個鎮(邛溪、刷經寺)、9個鄉(安曲、龍日、瓦切、阿木、壤口、麥窪、色地、江茸、查爾瑪)。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汶川地震災區
新華網快訊:據民政部統計,截至13日7時,四川汶川縣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餘萬間。這些災區急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了解他們共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