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巴赫家族人數眾多,但非常團結,他們每年都會舉行宗教節慶,大家互通信息,齊聚一堂演奏音樂,有新作品的也趁機大顯身手。他們最後以演唱「雜曲」,圓滿結束聚會。所謂雜曲(Quodlibert),就是把各式各樣的曲調串連起來,一次演奏的音樂。巴赫幼時情形,史料記載不多。他是由父親教小提琴和中提琴啟蒙的。在巴赫家族,小孩有音樂才華並不足為奇,因為幾乎每個巴赫都有此奇才。巴赫十歲的時候,父母先後去世,往後由大哥撫養,並隨他學古鋼琴。十五歲時,巴赫就讀於呂內堡的米亥爾學校,校方給了他一份很優渥的獎學金,鼓勵他向學。在此,巴赫又隨著校內的優秀音樂家,學習各種技藝,接著又去漢堡和呂北克等音樂水準頗高的城市繼續深造。 赴呂北克之前,巴赫擔任亞倫市的風琴師。因朝夕與風琴(Organ)相處,便傾其心力研究風琴,也因此,風琴曲成了他創作重心。
在他的許多風琴曲之中,以「前奏曲與賦格曲」(Preludesand Fugues)最為突出,他可以很完美的結合「前奏曲與賦格曲」,達到非凡的效果。
到了呂北克,巴赫一待就是四個月,使得亞倫市的官員大為不滿;再加上他的風琴演奏,被視為有擾亂信仰之嫌疑;又加上他擅自在教堂的合唱團里,安插他的表妹瑪麗亞,最後弄得滿城風雨。因此,巴赫只好捲起鋪蓋,離開亞倫市。 巴赫後來與瑪麗亞結婚,遷居威瑪,擔任當地宮廷風琴師兼宮廷樂家,在此他寫出了最好的風琴曲。為了應付宮廷的音樂會,他又寫了許多室內樂。他的一些小提琴獨奏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論技巧或內涵,都十分深奧。
由於深得威瑪的艾倫斯特大公欣賞,巴赫在此地過得十分愉快,一待就是九年。這時的巴赫,交際也逐漸廣闊了,與聲名□赫的泰利曼結成莫逆之交,巴赫的次子也認了泰利曼為義父。他又與堂兄華爾特交遊,獲益良多,從他那裡接觸了義大利的音樂,因而他的作品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的不少,如C小調賦格曲(BWV574),D小調歌曲(BWV588)。
威瑪時期,巴赫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後來都成了重要的音樂家。
巴赫於一七一七年自威瑪又遷至柯登擔任宮廷樂長;柯登與威瑪完全不同,禮拜的場面十分華麗盛大,巴赫在此又學習到許多樂器。
他也為全市的市民公開表演風琴曲,技驚四座,觀眾如瘋似狂。
這時他寫了許多世俗作品,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
就是柯登時期的傑作,巴赫曾將這套曲子獻給布蘭登堡爵爺,但未能得到重視,反而被束之高閣,後來才被世人發現。 巴赫也寫了許多古鋼琴曲,因為他在柯登時常演奏,同時也要指導兒子琴藝,所以特地執筆,如「法國組曲」、「英國組曲」作為教材的有「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Inventions),巴赫憑著一種構想,把一個小動機發展成小曲子,並將這些曲子彙輯成冊,這就是這本曲集的由來。他的另一套巨作「平均律古鋼琴集」一七二二年問世,此套作品後來成為學習鋼琴的模範作品。
在柯登的日子是巴赫醫生中最幸福的時期,在宮廷中備受尊敬,在家又享盡天倫。可是好景不常,一七二零年六月,巴赫隨雷奧波德公爵前往波西米亞溫泉勝地卡爾斯巴特旅行時,瑪麗亞去世了,等他回到科登,她已入土一個多月了。 這件事對巴赫是很沈痛的打擊。心灰意冷的巴赫,也顧慮到兒子們上大學念書的問題。柯登只是一個小鎮,沒有大學,對巴赫而言,接任萊比錫托瑪斯教堂合唱長的職位,是再適合也不過了,此職是德國中部教會裡最重要的音樂家職位,自古以來,都由優秀的作曲家擔任。巴赫的前任為庫瑙(Kuhnau),也是以古鋼琴作品馳名於世的作曲家。巴赫於一七二三年遷入萊比錫,家族均尾巴赫登上這個重要職位為榮。
為了孩子們需要照顧,也為了能專心作曲,巴赫又娶了安娜瑪格麗娜,她如巴赫前妻般賢慧,而且又出身音樂世家,幫了巴赫許多大忙,抄譜記譜,筆跡與巴赫極為相似,後人很難辨認。 安娜也替巴赫生了幾個孩子,當然,這些小孩也注定要以音樂為業。其中兩子,約翰.克里斯多夫與約翰.克里斯強更是出人頭地,赫赫有名。巴赫共有二十個孩子,其中幾個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大凡學鋼琴的人演奏巴赫作品時,多半要先彈「致安娜.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此曲是巴赫衷心獻給妻子的傑出作品。
在工作上,巴赫有義務每個星期天提供一首新的清唱劇。其中包括遴選歌詞、抄譜、指導合唱、管弦樂隊、獨唱者,這都得在一個禮拜內完成負擔雖重,但巴赫卻不曾間斷。可惜的是,這些樂譜沒有全部流傳下來。遺留至今,不到兩百首,不過,卻也很可觀了。其中以「農民清唱劇」和「咖啡清唱劇」較為有趣有名。 聖誕節和復活節是教會大事,巴赫身負重責,不能不寫這方面曲子應景。巴赫特地把聖誕節前後的星期天和節日的清唱劇彙輯在一起,編成一部著名神劇--「聖誕節神劇」,內容主要敘述基督耶穌誕生的故事。直到今日,德國有些城市,每逢聖誕節,仍會上演巴赫的這部「聖誕節神劇」,可見這部作品的莊嚴、神聖與美妙動人。在復活節演出的是「受難曲」,是根據聖經的「福音書」寫成,內容描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難的故事。巴赫早在柯登時即已著手創作,一直到了萊比錫才完成。巴赫完成「約翰受難曲」後的兩、三年,一七二九年又完成了更為感人的「馬太受難曲」,這是一部四小時演出的大曲子,氣勢磅礴,是史無前例的宗教作品。 在萊比錫期間的巴赫,每 天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因此他很喜歡外出為人演奏風琴。年過五十的巴赫,已不像以前勤於作曲了,一七四四年,他完成了「平均律古鋼琴曲集」第二卷。 巴赫的次子卡爾.飛利浦.艾瑪紐那時已是一位卓然有成的音樂家,他在普魯士的腓德烈二世宮廷內,擔任大鍵琴師。巴赫十分想念卡爾,特地遠赴波次坦,他到了那裡,備受禮遇。 當時腓德烈大帝召見他,巴赫也當場表演了幾段即興演奏,深為感動的大帝,當場又賜他一則主題,巴赫毫不遲疑又作了六聲部賦格曲,令人瞠目結舌。後來巴赫把這則主題稍加修改,獻給大帝,後稱「獻樂」。 巴赫晚年最後的作品「賦格的藝術」是一部大曲子,他在這部曲子中盡情地發揮深奧的對位法技巧。當時巴赫似乎沒想到此作品會如此廣傳,這部作品被封存了一五零年之久,才被人拿出來演奏。這部作品是為了音樂本身而作,並未指明要用什麽樂器演奏。因而今日演奏的方式有弦樂合奏,有風琴、鋼琴、大鍵琴獨奏。無疑的,這部作品是巴赫最高境界的傑作了。巴赫晚年失明,十分痛苦。他失明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他幼時在燭燈下抄譜的惡果,也另有說法規就於萊比錫的官員,給他太多的工作。另外有一種可能是來遺傳,堂兄華爾特晚年時都失明。 為了復明,他請了英國眼科名醫泰勒為他動手術,結果不幸失敗,而使病情惡化。這位不屈不撓的老合唱長,仍以口述的方式作了風琴聖詠曲「而今我走向主的寶座前」。 一七五零年七月十八日,一陣迴光返照後,巴赫又掙扎了十天,七月二十八日終於告別人世,一代大師,謝世長眠了。巴赫去世後,遺產都分給了孩子,可是無人關心他的遺孀安娜·瑪格麗娜,她一貧如洗,不得不住進救濟院,十年後,也悄然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