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年5月1日~1719年6月17日) 英國散文家、詩人、劇作家以及政治家。艾迪生的名字在文學史上常常與他的好朋友理察·斯蒂爾(Richard Steele)一起被提起,兩人最重要的貢獻是創辦兩份著名的雜誌《閒談者》(Tatler)與《旁觀者》(Spectator)。作品《戰役》( The Campaign)
艾迪生出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威爾特郡(Wiltshire),父親是立斯菲爾德(Lichfield)的教長。他在著名的私立學校歌得明切特豪斯學校(Charterhouse School)接受教育,並在這裡最早認識了斯蒂爾。艾迪生之後又進入牛津大學女王學院就讀,畢業後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教書。1693年艾迪生寄給著名詩人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一首詩,1694年艾迪生撰寫的一部有關英國詩人生平的書獲得出版。1699年艾迪生開始為從事外交工作接受訓練,遊歷歐洲各國,同時研究政治。1705年他在哈利法克斯的政府中工作,出任副國務秘書,1708年當選國會議員,之後被派往愛爾蘭,在那裡度過一年,並結識了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回到英國後他恢復了與斯蒂爾的交情,合作創辦雜誌《閒談者》,兩人在1711年創辦了另一份雜誌《旁觀者》,艾迪生此時成為一名非常成功的劇作家。1716年艾迪生與沃里克伯爵夫人結婚,1717年至1718年他擔任了國務秘書,後因健康原因被迫辭職,但是他直到死一直都擔任國會議員。1719年6月艾迪生去世,被埋葬在西敏寺。
生平
在18世紀早期,也就是在彌爾頓死後的30-40年左右光景,也許有人在倫敦的咖啡屋裡看到過一個嘴邊常掛著微笑、眼睛炯炯有神、不大愛動的仁慈紳士。這位紳士就是才華橫溢的約瑟夫·艾迪生。艾迪生既是一位政治家,還是著名的詩人和小品文作家。人們常常看到經常同他光顧咖啡屋的還有一位古道熱腸的直率的士兵,即作家迪克·斯蒂爾。偶爾《格列佛遊記 》的作者斯威夫特如果來到倫敦,也會同他在一起品咖啡;儘管詩人亞歷山大·蒲柏不愛社交,不愛類似聚會,但也不時去捧場。去捧場的還有笛福,那時他正在寫《魯賓遜漂流記》,不過笛福當時在這些文化圈子裡名氣還不是很大,在很多的時間裡,他一個人在做自己的事。
約瑟夫·艾迪生是咖啡屋聚會的核心人物,1672年出生於威特斯郡邁爾斯頓的一個小農村,父親是個傳教士。在倫敦的查特豪斯公立學校念書時,他第一次認識了斯蒂爾。斯蒂爾同他年齡相仿,矮矮胖胖、黑眼睛、淘氣頑皮、滑稽,是一個愛爾蘭父母的孤兒,當時由叔父資助在查特豪斯公立學校念書。這兩個小男孩後來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約瑟夫·艾迪生比斯蒂爾還小几個月,但他卻是主角。他是個很要強的人,成績比斯蒂爾要好,愛靜,足智多謀。理察·斯蒂爾非常崇拜約瑟夫·艾迪生。約瑟夫也很喜歡這個熱心腸的愛爾蘭小男孩。15歲時,兩個小男孩一起到了牛津,在那兒上大學,小小年紀的艾迪生很快就成為了一位知名的律詩作家。他原打算像他父親一樣做一名牧師,但後來卻對政治產生了濃厚興趣。因他是寫政治論文的天才,有好幾位政治家,在一年之內就給他高達300磅(大約1500美元)的額外資助,他用這筆錢遊歷了歐洲大陸,並且學習了法文,同時還同歐洲國家的一些政治家進行了接觸,回到英國以後,他決心用他的筆為輝格黨服務。
當艾迪生春風得意時,他的好友斯蒂爾卻越來越對學習不感興趣。一天,一支身穿紅外套的軍隊從城裡走過,去參加一個鼓笛音樂會。看到這以後,他丟下了大學工作,參了軍。
艾迪生在歐洲旅行了四年,回來以後開始從政,但那時他的朋友已經被逐出了權力舞台,這使得他沒什麼事可做。也就是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權戰爭時,英國、荷蘭、普魯士、奧地利發動了同法國、巴伐利亞的戰爭。英國馬伯羅伯爵同他的同盟軍在巴伐利亞的布萊漢姆打了一場大勝仗。艾迪生立刻寫了一封信慶賀這次大戰,在信中,他稱讚馬伯羅伯爵約翰·邱吉爾是最偉大的勇士。那封信用詩歌形式寫成,詩名叫《戰役》,這部作品轟動了全英國,好評如潮。他因此也認識了安妮女王,得到了女王的器重,伯爵的朋友因此還給他頒發了各種獎勵,同時給他在政府中安排了一個非常清閒而又非常掙錢的職位。沒過多久,他成為了一名國會議員,並且被派往愛爾蘭擔任總督秘書。
當斯蒂爾從戰場上回來時,艾迪生正在愛爾蘭。斯蒂爾在寫了一些劇本,及一本名叫《基督英雄》的小說之後,他意識到他應該創辦一分囊括時事新聞、小道訊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笑話、放映各個階層人們生活的報紙。他給這份報紙取名為《閒談者》。艾迪生對於老同學的這個計畫非常感興趣,還不斷地給這份報紙撰稿。艾迪生相對於斯蒂爾來說,寫作方面要稍勝一籌,是他讓《閒談者》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閒談者》一周印刷三次,每次只有三、四頁,但是我們可別忘了在此之前,報紙還沒有真正出現。除此之外,在倫敦當時還不時的有一些小單頁形式的小報訊息,還有笛福在獄中編髮的一份報紙,除了笛福的報紙以外,這些報紙都還缺少文學性。
大約是在《閒談者》出版兩年以後,斯蒂爾沒有把這份報紙繼續創辦下去,而開始了另外一份報紙的創建。這份報紙不行以前每個星期只出三次,而是每天一次,每天造成刊印分發出去。除了刊發時間上的變化以外,在內容上也進行了調整,不再刊發新聞,而是人們熟悉的小故事,《閒談者》的成功靠得就是這些隨筆。艾迪生非常樂意去幫斯蒂爾。這份報紙取名叫《旁觀者》,每期只印一小頁,每次在人們吃早餐之前就遞送到訂戶手上。《旁觀者》對社會生活中的錯誤行徑與愚蠢行為進行了嘲諷,對一些好人好事則進行了讚揚。還虛構了一些非常古怪的人物,然後根據這些人物杜撰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像鄉紳羅傑·德·柯沃雷、威爾·溫布爾、威爾·霍尼等就是《旁觀者》中眾所周知的文學形象。現在我們把這種寫作方式叫人物素描,但他們只不過是一類小故事。羅傑是一個頭腦簡單、古道熱腸,有一點愛面子的鄉紳,他是作者刻畫的人物形象中最有趣的一個。
1716年,艾迪生的事業到達了頂峰,這年他還同沃維克伯爵夫人結了婚,伯爵夫人的時尚與高貴並沒有讓他高興,他經常跑出去同那些思想自由的人和古怪的朋友交往。三年以後,艾迪生與世長辭。
艾迪生去世的那一天,所有英國人都為他哀悼,那天晚上,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為他舉行了一個盛大的追悼會,出殯的佇列很長很長,人們面色凝重,舉著火炬,然後把這位當時英國文壇最偉大的文學家和英語小品文作家安放在了教堂,禱祝他能在那裡安息。
報紙
應該提醒人們注意的是,報紙和期刊在當時還只是處在萌芽階段。在17世紀,新聞宣傳單和小冊子逐漸取代了手寫的新聞書信形式,直到最後才完全被定期印刷刊發的報紙所替代。斯威夫特、笛福和其他一些人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期刊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了。斯蒂爾計畫是把每天的報紙同人們已經熟悉了的小品文結合起來,然後通過這結合為他的訂戶提供一份娛樂與教育為一體的早餐。小品文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學形式。很早,培根就開始採用小品文這種文學形式來對各種問題進行探討和總結;16世紀法國作家蒙田則為小品文的形式鋪平了道路,它是人們更加熟悉這種文學形式,小品文更加個性化,說理更透徹,為小品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萊登、威廉·坦普爾爵士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則採用英語這種語言把小品文變成了專門用來評論書籍和各種事件的一種文學體裁。斯蒂爾在他的《閒談者》中宣稱他的小品文遵循男女性別平等原則,他的期刊為當時人們的社會行為起了很大的推動與完善作用。在雜誌的小品文中,“揭露了生活中的假藝術,撕開了狡猾、空虛、慈愛的假面具,主張生活方式的簡單化”。
毫無疑問,在《旁觀者》中,關於道德方面的慎重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以前的風格。旁觀者先生,是一個假想的老人,是一個假想的哲學鄉紳,對新時代人們生活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對一些生活方式進行了批評。
他目睹了城市裡人們的生活,咖啡屋裡人的生活,俱樂部里人的生活,以及繁華街道上人的生活,他描寫了閒適人的內心世界,玩撲克牌人的、喝茶的、跳舞的、化妝的等等各種各樣人的生活世界。在18世紀,中產階級人數持續上升,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餘時間,對休閒娛樂的需求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婦女參加到社會生活、參加娛樂休閒的人以及讀書的人也越來越多。《旁觀者》和《閒談者》是第一批採用文學形式來關注女性讀者特殊需求的文學載體。
《旁觀者》和《閒談者》也絕不局限於講女性做了些什麼。這些媒體更多地是對於書籍這一話題做了評議,比如艾迪生關於彌爾頓的《失樂園》的評論中,他就高度讚揚了這本書,因為這部作品符合亞里士多德關於史詩規定的要求。在這些媒體中,他們還為改善社會風尚作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們還對當時社會中盛行的賭博與決鬥這兩個醜惡現象進行了強烈的抨擊。也是在這些散文集裡面,首次刻畫了羅傑鄉紳這一人物形象,並對他的一些所作所為進行了描寫。羅傑是一個行為保守的爵士,他淳樸、誠實、虔誠,作者採用了詼諧的手法描寫了他的行為中的一些小缺點,他的這些特點是當時人們的縮影。我們是在他的寓所里,在教堂里,在向鄰居寡婦求愛的過程中,在他目睹城市奇怪現象的過程中逐漸認識羅傑鄉紳的,有關羅傑的小品文匯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本小說,不管怎么樣,作者運用這種小品文手法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
《閒談者》和《旁觀者》採用文學形式記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小說保持了文學清晰和健康。在艾迪生的有益幽默里找不到絲毫的邪惡、噁心和任何的粗製濫造。繼《旁觀者》之後,其他的一些期刊也都保持了這種嚴謹負責,高貴典雅的筆調。18世紀的小品文實際上就是在這些小品文延伸到這一時期的整個文學,使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明了、優美、靈活的小品文成為一種大眾都可接受的散文體裁,英國的散文作家功不可沒。艾迪生的散文風格延續了一個多世紀,很多作家,像哥爾德斯密斯、富蘭克林、華盛頓·歐文等都緊隨其後,進一步發展了散文這種文學形式。
人們在詹森博士的《艾迪生傳》里,可以找到關於艾迪生散文的最好描寫。他這樣寫道:“他的散文是中間風格的一種模式,嚴肅的話題不正式,盛大的場合不奴顏,單純而無顧慮,精緻而又不雕琢,樸實、淺顯,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噱頭句式”。他還在書中寫到:“他的風格通俗,是任何一個人都想努力保持的一種英語文學風格;熟而不俗,雅而不艷,他的作品值得人們好好研讀。”在當時,許多有抱負的作家系統學習、分析過他的作品後,好像都獲得了或多或少的成功。
作品
法庭上的羅傑鄉紳
《旁觀者》(第122期) 1711年7月20日 星期五
一個人做事應該首先對得起良心,接著就是不應該受到人們的質問。後者同前者產生衝突時,我們應該舍後者而取前者,對於一個誠實的人來說,如果他不僅僅只為了讓別人感到滿意而委曲求全,則怎么也不會令自己滿意。一個人的舉止行為應該首先是讓自己感到滿意,其次才是考慮其他他所認識的人的觀點。
我要好的朋友羅傑鄉紳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從不惹事兒,而且深受周圍人的喜愛和尊敬。他對人類的關懷,他的慈愛和好心腸,鄰居每個人都交口稱讚他的德行。最近就碰到了類似能夠證明他的德行的二三件怪事。那天他帶我和威爾·溫布爾到鄉村的一個法庭去。我們上路以後,溫布爾把我們丟開而走到前面去了,和幾個老百姓走到了一起,他們一起邊走邊聊。這時,羅傑鄉紳便開始向我打聽一些人的情況。
“他們中的第一個”,他說:“在他旁邊有一個很誠實的馬屁精,他是一個一年掙一百英鎊的自耕農,根據捕獵法,他有資格殺一隻野兔或者野雞之類的小動物,他每個禮拜總有二三次出去打獵來犒勞自己,通過這種方式謀生的費用要比像他這樣沒什麼好土地的人低得多。他要不是經常捕獵鷓鴣,鄰居們肯定會認為他是一個好人。總之,他是一個獵人,是一個很有感情的人,還多次出任過小陪審團的團長。”
“跟著他的另外一個人是湯姆·塔奇,他也非常出名,幾乎參加過所有人的訴訟案子,城裡沒有哪個人沒有遭他控告過。那個流氓還曾有一個寡婦打過官司。在他頭腦里儘是些成本、損失、免去財產占有權等念頭。有幾個紳士經常從他家的籬笆牆穿過,最後他把這塊地賣了還不算,倒過來還要支付訴訟的費用。他老爸每年給他80英鎊,由於他愛打官司,現在差不多隻30英鎊了。我估計他要重操賣柳樹的舊生意了。”
當羅傑鄉紳給我講塔奇的故事時,威爾·溫布爾和他的兩個同伴停下來等我們。同鄉紳羅傑一陣寒暄過後,威爾告訴羅傑,塔奇和他有件事情必須要羅傑給評個理,威爾同那些同路的傢伙們講的好像是他某天釣魚的故事。塔奇還沒聽完他的話,就說,如果哪位先生願意,他可以起訴在河裡釣魚的人。羅傑鄉紳邊走邊聽他們倆講,想了一會兒後,然後告訴他們,作為一個男人,是不會草率下結論的,他講道“可能雙方都有理”。他們兩人其實都認為自己沒錯,因此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對他的回答感到滿意。就這樣,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法院。
在羅傑鄉紳到來之前,法院就已經開庭了。慶幸的是,儘管法官們都已入座,但他們特意給他在前面留了個座位。由於羅傑鄉紳在這個鄉里的地位不錯,在法庭上偶爾還同法官小聲私語說他很高興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參加這場巡迴審判。我聚精會神地在注意法官的審判進展,同時我因參加這種公共事務管理的大事而感到高興,場面很宏大,又很神聖,當然令人高興。大約坐了一個小時以後,我很吃驚的觀察到,在宣判過程中我的朋友,羅傑先生站了起來想去說話,我為他捏了一把汗,他很謹慎而又煞有介事的自言自語說了幾句,這我才放了心。
他站起來,引起了一陣騷動,整個法庭的人都在傳“羅傑鄉紳站起來了”。他的講話不著邊際,我也沒有必要去講述了。但我決不認為他是為了出風頭,要成為我心目中的人物,在鄉親們中顯示威信。
我很高興看到,一休庭,鄉村裡面的一些紳士便圍上了羅傑先生,爭先恐後地恭維他;但那些普通老百姓只是遠遠的盯著他看,並不佩服他同法官講話一點也不害怕的勇氣。
在我們回家路上,我感到特別不能忍受的是,凡是認識他的人都想去讚揚他幾句,說幾句尊敬他的話,我也感到很奇怪。快要回到羅傑家時,人困馬乏,我們在一個小旅店裡便停了下來,休息了一會兒。那個房主可能以前是羅傑家裡的一個僕人,由於有好長一段時間沒遇到他了,弄得羅傑一路不高興,過了一個星期才回過神來。羅傑先生對此很熟悉,他知道是因為自己太仁愛與善良,他的僕人才敢這樣不講規矩,他僅僅只告訴我那個僕人原先對他奉承的不得了。通過那個傢伙的眼神可以看出對於公爵以下的人,這樣招待已經算是客氣的了,同時告訴他由於時過境遷一切都已經變了,他現在自己已經是一家小旅館的主人了。接著按鄉紳的意思,他請了一個畫家,在自己兩頰加了幾根長須,通過誇張,最後仿佛就變成了一個阿拉伯人。要不是這個旅店老闆,以前的僕人告訴我,我不可能知道發生在羅傑身上的這個故事。還聽說,昨天晚上,他就是那個模樣回的家。他就這樣像往常一樣,開心地走進房間。我忍不住戳穿了他強裝的笑臉,儘管他同非常奇怪的樣子看我,並沖我皺眉頭,我還是能夠看出他很像我的老朋友羅傑,其實他就是羅傑。他看見我在笑,便迫切的想我講給他實話,他化妝以後,人們是否還認得他?同往常一樣,我開始故意想了想,但鄉紳不斷地懇求我回答,到底是像他自己,還是像阿拉伯人?我定了定神,然後答說兩者可能都差不多。
鄉紳的這些舉止行為和小故事同我以前在旅途中碰到的開心故事一樣令人好笑。
作品賞析
艾迪生的最大成就是把斯蒂爾創造的羅傑爵士形象成功地發展成一個前後連貫、有些有肉的生動人物,並在他周圍塑造了一群代表某一階層或某一傾向的人物,如德高望重的商人安德烈、先特里上尉、時髦青年威里和一位嚴肅古板的牧師。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語言,經歷,羅傑更是獨有風采,栩栩如生,他的淳樸與淺陋、開明與庸俗、可笑亦可悲的種種行為生動可信,讀來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人們在飯桌上、客廳里津津樂道的談論著這些故事,參與他們關於生活的討論。這種新穎的“人物素描”開拓了散文題材的新領域,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晚些時候產生的小說中人物塑造的手法,為小說的發展作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