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其破譯了令美軍全體官兵頭痛不已的日軍JN-25b密碼,進而又推斷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動向,才使得中途島海戰中美軍太平洋艦隊能夠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大獲全勝。然而,羅徹福特不但沒有因此飛黃騰達或聲名大振,反而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一再遭受冷落,最終遺憾的離開了人世。
人物生平
約1895年2月12日,羅徹福特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家庭。他的父親是個數學教師,培養起他對數學的熱愛。
1918年至1925年羅徹福特畢業於新澤西州斯蒂文斯理工學院,同年以少尉軍銜入海軍服役。
羅徹福特在艦艇上一待就是好幾年,閒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玩兒拼字遊戲。正巧,“亞利桑那”號戰列艦艦長切斯特·澤西(Chester Jersey)也喜歡拼字遊戲,兩人閒下來就常在一起玩。澤西很快就發現,自己完全不是羅徹福特的對手,發現這個人富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匪夷所思的聯想力。
澤西艦長調任華盛頓海軍部,剛一上任,就聽說海軍部需要一個精通數學、聯想力超凡、想像豐富的傢伙,來鑽研一門全新的學問:密碼破譯。可是,他們找不到這樣一個人。澤西聽說這事後,立刻推薦羅徹福特。他成了美國海軍部情報處第一個密碼研究組的成員。
為了強化羅徹福特的數學能力,他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學系深造,並於1928年畢業。在他的畢業意願上,他要求做一個與數字打交道的密碼譯電員。他的願望如願以償,他被分到國務院密碼室擔任譯電員。羅徹福特對密碼破譯的偏愛,使他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成為密破破譯的能手。他甚至能打開他不知道暗碼的保險柜。他的同事們都認為他有特異功能,稱他是“魔術師”。
海軍部為了更全面地理解日本這個迅速強勢崛起的東方帝國,派出四個年輕的軍官到日本學習日語,研究日本文化,羅徹福特就是其中的一個。
1936年在密碼破譯上小有名氣的羅徹福特被派往日本大使館當翻譯,同時也是更好地研究日本密碼的破譯。
1941年5月,日美關係日趨緊張,羅徹福特從日本回國後被推薦到珍珠港太平洋艦隊工作。這時他已經是經驗豐富的密碼破譯專家,精通日語、熟悉日本文化。
就在這一年,羅徹福特在珍珠港任夏威夷情報站站長。他上任後自己親自挑選了一批當時海軍最優秀的密碼人才和語言天才,其中就有後來想出奇招的賈斯柏·赫爾姆斯(Jasper Holmes)。
羅徹福特向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保證,太平洋艦隊永遠不會缺少情報!他和他的部下——數十名電台監聽員、密碼破譯員、翻譯和情報分析員,在警衛森嚴的珍珠港第14海軍軍區司令部大樓的地下室里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環境幾乎與世隔絕,更談不上享受珍珠港迷人的陽光。每周工作時間高達八九十小時,日本海軍90%的電訊往來都被他們所截獲。作為破譯小組與尼米茲的聯絡人,霍姆斯海軍少校這樣評價他們:“你絕對無法相信,有人能在如此繁重的腦力勞動,如此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堅持工作如此持久的時間!”
羅徹福特的工作一開始並不順利。
日軍的密碼體系不斷地升級,在當時複雜的“JN 25b”面前,羅徹福特一籌莫展。美國海軍情報部門截獲的大量日本海軍的電報往來,顯示日本海軍似乎要有大的動作,可是就因為密碼無法破譯,根本搞不懂日本人究竟要乾什麼。
好運在1942年1月降臨了!
美軍在擊沉日軍潛艇“伊號124”,在一艘潛艇上發現了一個本子,羅徹福特發現這就是讓自己頭痛的“JN 25b”的密碼本,他的破譯工作獲得了飛躍性的進展。
至4月底,美軍已經能夠了解日本海軍大部分通信秘密。
5月20日,羅徹福特就截獲並基本破譯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下發給各部隊的長篇電文,掌握了他們的作戰計畫。只是在計畫中,關於進攻的目標日軍始終用一個代號“AF”。經過各方面的推測和分析,羅徹福特斷定:“AF”是太平洋中中途島的代號,並且很快美軍就通過一次試探證實了他的推斷。1942年6月4日,由於事前掌握了日軍的動向,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大獲全勝,此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4月14日,日本人發出一份絕密電報。然而,經過緊張的工作,羅徹福特小組成功地破譯出這是山本五十六外出視察的日程安排,美軍當機立斷派出戰鬥機前往攔截山本的座機。1943年4月18日,山本大將的座機被擊落,山本五十六機毀人亡。
後來早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勝利之後,尼米茲就享受到了巨大榮譽。二戰結束後,他成為美國十大“五星上將”之一。
但是,誰都想不到的是,對中途島之戰美軍勝利起了關鍵作用的羅徹福特,卻因為華盛頓的海軍情報處有人爭名奪利而遭到打壓,飽受冤屈。沽名釣譽者硬說中途島情報戰中主要功勞是華盛頓的情報站立下的,甚至不惜買通他手下的人做偽證。結果,尼米茲提出的軍功獎名單到了華盛頓後,羅徹福特的名字被抹掉了。
更糟糕的是,1942年10月,羅徹福特以“需要專家意見”為名被調到華盛頓,實際上解除了他的夏威夷情報站站長職務。尼米茲將軍聽說後勃然大怒,因為他最清楚,關鍵時刻,是羅徹福特的情報讓他作出了正確決定。但他的抗議也無濟於事,最後,羅徹福特被派到舊金山去管理一個乾船塢,再也沒能回到情報部門。
1976年,羅徹福特帶著遺撼離開了人世。
相關事件
羅徹福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1941年前,羅徹福特開始學習和從事情報工作,並逐漸嶄露頭角;1941~1942年,羅徹福特進入人生巔峰,但他的輝煌卻只是曇花一現;
1942年後,羅徹福特遭受排擠和冷落,直到去世也沒有獲得他贏得的榮譽。
在他輝煌的2~3年裡,不得不說的就是中途島海戰和襲擊山本五十六。中途島海戰
一、日軍 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突然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夏威瓦胡島的基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本國內群情激昂,日本軍人更是士氣高漲。日本海軍少將千種定男當時的日記是這樣記載的:12月23日清晨,機動部隊駛過豐後水道,不一會兒就看到出現在地平線上的四國島的高山。這時,岸上部隊派出歡迎的飛機在艦隊上空盤鏇,宛如一群機器製造的,象徵勝利的洛可可式的小愛神正展翅飛翔,海岸防衛部隊的艦隻在凱鏇歸來的勝利者的左右兩側自豪地巡邏。
千種少將寫下這段文字的日期是在1941年的12月23日,記錄的是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後回到日本的情景。
但是成功策劃偷襲珍珠港計畫並指揮作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並沒有滿足於這次勝利,他想要的是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全部吃掉。
1941年12月下旬的一天,在日本瀨戶內海,西端附近的“長門號”戰列艦上,山本五十六看到一份根據美方的資料整理而成的轟炸珍珠港的戰果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美方對所受的損失未加任何掩飾。
“美國人損失這么慘重,還有勇氣實話實說。對於這樣的對手,應該狠狠地揍!”這就是山本五十六,外表文質彬彬,神情憂鬱。別看他身高只有1.59米,但內心卻倔強剛健。而且他膽大心細,深謀遠慮,富有帶兵才能,受到部下和同僚的高度信任。
1941年,山本把自己和日本都作為賭注押到了珍珠港,那一回,他賭贏了,山本成了日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英雄,成了日本海軍的軍神。面對勝利,山本並沒有喪失理智。哈佛畢業的他知道當時美國的生產能力數倍於日本。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起來,日本斷難獲勝。山本知道,必須迅速摧毀美國海軍的剩餘主力,日本才有贏得戰爭的希望。
在珍珠港,他賭贏了,可贏的還不夠,他還要再賭更大的一票。山本五十六命令參謀長宇垣纏海軍少將及其幕僚“立即擬訂第二期戰略計畫”。
與日本的情況相反的是,美國的軍人們似乎還沒有從珍珠港被偷襲的噩夢中醒過神來。三周之後1941年12月31日10點鐘,羅斯福總統決定由切斯特.尼米茲接替金梅爾出任美太平洋艦隊的司令,他對尼米茲說:“到珍珠港去收拾敗局,然後留在那裡,直到戰爭勝利。”
尼米茲接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戰果並不樂觀,他曾在寫給妻子的信里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能幹上六個月不下台,那我就算夠幸運的了。公眾也許要求我快點行動做出成績,可是我做不到……”
珍珠港事件中,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4艘戰列艦、1艘靶船、1艘驅逐艦、1艘布雷艦沉沒,2艘戰列艦、2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遭到重創,1艘戰列艦重創,1艘戰列艦輕傷,飛機損失450架,約2400人死亡,近2000人受傷——由此可以看出尼米茲接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爛攤子。
二、令美軍頭痛的“JN 25b”
日本人珍珠港得手後,美國人非常清楚,這次不光彩的勝利決不是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所以,1942年初,美軍急於想弄明白的是,挑起太平洋戰爭之後,日軍下一步的意圖、軍力部署,以及最要緊的就是:下一個攻擊目標。
日軍似乎料到美軍會在珍珠港事件後一定會極力探索日軍情報,因此隨後日軍就升級了他們的整個密碼體系,導致美軍很難了解日軍的動向。在接下來的半年中,美日雙方在太平洋上的數次交手均已美軍失利而告終。
日本海軍從1934年開始發展現代密碼體系。1934年,日本海軍從德國買下一部“恩尼格馬”商用密碼機,他們改進了這部機器,造出了自己的密碼機“九七式歐文印字機”。
接著,日本外務省又改進了“九七式歐文印字機”。然後把它發展成為日本整個外交系統廣泛使用的戰略級密碼體制。這一體制被美國軍情人員命名為“紫密”。
1940年8月,美國通信情報處終於成功的破譯了“紫密”。“紫密”的解讀曾透露出日美談判必將破裂,日軍可能會大規模襲擊美國這一極為重大的秘密。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在當時並沒有引起美國軍政要人的重視,導致了珍珠港的慘敗。
日本海軍隨後使用了“艦隊密碼體制”,這套密碼也稱做“海軍暗號書D”密本,是高級司令部才能使用的戰略級密碼。這種密碼系統主密碼是由4.5萬個五位數數碼組組成。
為了增加安全保障,還配有五萬組五位數亂編數碼組,通信時發信方加入任意幾組亂碼數。其中一組告之收信方使用密碼本的頁數、段數。亂編數碼組經常變更,但是主密碼基本不變。日軍的“艦隊密碼體制”被美國情報人員命名為“JN 25b”。其中,JN表示日本海軍,25是識別編號,b是升級的版本號。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為其升級達12次之多。這個“JN 25b”一度讓美國情報人員非常頭痛。
三、情報戰場的轉機
1942年1月20日黃昏,日本海軍的“伊號124”潛艇奉命在澳大利亞海軍基地達爾文港外海面鋪設水雷,遭到美驅逐艦以及三艘澳大利亞快艇的圍攻,沉沒在50米深的海底。美軍派出熟練的潛水員潛入海底,在日本潛艇的殘骸里發現了一隻保險柜,打開後發現一個本子,表面有鉛,遇水後沒有溶化。由於“伊號124”是日本海軍中的大型潛艇,美國人很快判斷這是密碼本,而且是使用密級相當高的密碼本。
很快,密碼本就交到了羅徹福特手上,他發現這就是讓自己以及整個美軍頭痛不已的“JN 25b”。而此時日本海軍並不知道“伊號124”艇是被美軍擊沉的,還以為潛艇沉沒是意外事故。日本人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密碼本會落入美軍手裡,所以此後還一直照舊使用“JN 25b”。
美軍的幸運還不止於此,日軍原定於4月1日啟用新的JN 25c密碼,但由於日軍在太平洋上的迅猛發展,占領區面積十分廣闊,要將新密碼分送到分散在各地的部隊手中,需要不少時間。因此日軍將新密碼的啟用時間推遲到6月,這就使得日軍在中途島作戰準備期間的大量電信往來,都不得不使用舊密碼。
5月初,“JN 25b”密碼本已被還原了三分之一,由於這是最常用的一部分文字,所以日本人往來的密電有百分之九十的內容都能正確譯出。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海軍痛感情報的重要,開始大力加強情報收集分析和密碼破譯工作,海軍動用了它全部情報部門的力量,通過破譯JN 25b來了解日軍的動向;這裡面主要有:海軍菲律賓情報站、夏威夷情報站、華盛頓的海軍部情報處。
此外,美國還向盟國請求支援,包括英國設在香港、後轉移到新加坡、錫蘭的遠東情報站,以及荷蘭的荷屬東印度群島情報站等等,都同時截取大量的JN 25b通訊,破譯後轉給美國海軍情報部門匯總分析,以便作出準確判斷。
這么多情報部門為同一個目的開足馬力幹活,那么,到底是誰的功勞最大呢?很顯然就是羅徹福特領導的夏威夷情報站。
四、羅徹福特橫空出世
根據長期以來破譯的日軍通信中顯示,日軍通常用A起頭的兩個字母作為太平洋一些地區的代號。如AH是珍珠港,AG是馬紹爾群島。
1942年5月20日,羅徹福特就截獲並基本破譯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下發給各部隊的長篇電文,掌握了他們的作戰計畫,只是在計畫中,關於進攻的目標日軍始終用一個代號“AF”。
明知“AF”是日軍即將發起重大軍事行動的地點,但是這個“AF”究竟是哪裡?哪裡才是日軍準確的進攻目標呢?
當時華盛頓海軍情報處堅持認為,日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應該是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或者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但是,羅徹福特另有看法。
很多人不相信羅徹福特的推測,連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一開始也不相信。
日軍對“AF”的軍事行動是一場決定美國命運的大戰,在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中極受關注。然而,正是因為這一仗弄不好會決定未來戰爭的走向,僅靠推理和判斷是不夠的,需要確鑿的證據!
怎樣才能證實AF是不是中途島呢?羅徹福特手下一個名叫賈斯柏·赫爾姆斯的情報分析員出了個好點子。
赫爾姆斯原先是個工程師,參與過泛美航空公司在島上地面設施的設計勘察,所以熟悉中途島的情況。赫爾姆斯的英文拼法是“Holmes”,它有另一個讓諸多中國人眼睛一亮的音譯:“福爾摩斯”。赫爾姆斯也的確有書中那個“福爾摩斯”的頭腦,他向羅徹福特提出點子就是,要求中途島發出求救,說中途島上的淡水供應站出現了問題,用這個情報來試試一向狡猾的日本人。
當時,羅徹福特找到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但是當他把自己的判斷告訴尼米茲後並沒有立即得到肯定。羅徹福特建議尼米茲通過海底電話命令中途島基地用明碼報告淡水設備故障,用水困難。還讓珍珠港的第14海軍軍區煞有介事地回電:已向中途島派出供水船。
精明的尼米茲聽了這個匯報後一眼就看出這是個貌似簡單的高招,立刻就同意了,吩咐他們馬上實施。
這個主意夠聰明,日本人上鉤了。
5月22日,羅徹福特和他的小組成員們截獲並破譯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大將從海上發往日本大本營海軍部的一份密電:“據報‘AF’缺乏淡水,攻擊部隊帶足淡水!”
一切真相大白。
華盛頓海軍情報處的分析錯了,而羅徹福特的判斷對了。
日軍下一個攻擊目標是:中途島!
五、站前準備
早在5月21日,羅徹福特就破譯出日軍有關作戰計畫的電文,徹底掌握了日軍參戰部隊、兵力部署、航行路線等核心機密。據此在尼米茲召集有關人員舉行軍事會議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情報參謀萊頓中校已能為與會者進行比較詳細準確的敵情介紹。
5月24日,尼米茲召集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情報、作戰人員會議,羅徹福特卻姍姍來遲,他向面有不悅的尼米茲致歉,解釋到因為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工作,他的助手韋斯利·賴特少校剛剛成功破譯出了日軍計畫中的最後秘密——日軍將在6月3日進攻阿留申,6月4日進攻中途島。
雖然確切掌握了日軍作戰計畫所有細節,進攻時間、地點,乃至參戰各艦艦長的名字,但這些不僅沒有打消太平洋艦隊和海軍作戰部一些人的懷疑,甚至加劇了他們的擔憂:這會不會是日軍的圈套?為什麼日軍會將如此機密的作戰計畫全部用電報傳送?即便是最保險的密碼,也有被破譯的可能,這可是人人皆知的常識。
此時,尼米茲完全顯示了一位戰略家的膽識,他毅然決定以這一情報準確無誤為前提來制定應戰計畫。他的情報軍官萊頓中校隨即開始根據各方面的情報,以及太平洋的氣象、洋流等資料,整天伏案工作計算美軍最有利的截擊航線。尼米茲同時還授權萊頓在不泄露情報來源的前提下,將日軍作戰計畫用特別備用密碼傳送給有關人員。
5月27日晚,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以及第16、17特混編隊司令部舉行聯合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方案。會議決定,在處於兵力劣勢但明晰對方計畫的特定情況下,應以出其不意為作戰原則,美軍艦隊在中途島以北200海里處隱蔽待命,這一待機地點就以“幸運角”為代號,當日軍艦隊派出艦載機攻擊中途島之際,對日軍航母實施突襲。為了能儘早發現來襲之敵,美軍在中途島以西700海里、300海里、150海里分別部署1艘、3艘、6艘潛艇,組成警戒線進行巡邏,在中途島西北海域部署2艘潛艇作機動巡邏。並從五月底開始每天派出22架次水上飛機對中途島以西700海里範圍按不同扇面進行長達15小時的巡邏搜尋,以便在日軍艦隊進入攻擊距離之前就能發現。此外,尼米茲還特別命令正在珊瑚海活動的“坦吉爾”號和“鹽湖城”號巡洋艦使用航母通常所使用的無線電頻率發報,實施無線電偽裝,欺騙日軍的無線電監聽。日軍果然上當,根據這一無線電信號,認為美軍航母還在索羅門群島海域活動,中途島海域沒有美軍航母。
5月28日,斯普魯恩斯率領由2艘航空母艦、5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組成的第16特混編隊從珍珠港起航。出航後,作戰計畫下發到各艦指揮官,計畫雖然沒有說明情報來源,但對於日軍作戰計畫的詳盡程度仍令人震驚。以至於“企業”號航母的領航主任理察·魯布爾中校看過計畫後,不禁驚呼:“我們付給情報人員的每一分錢都是絕對值得的!”雖然美軍擁有情報優勢,但是面對絕對優勢之敵,還是來不得半點疏忽,因此尼米茲還特意指示,此次作戰必須遵循“盤算好了再冒險”的原則,如果沒有給予敵重創的可能,則不應將己方置於危險之地。
6月2日,美軍兩支編隊在距離中途島260海里代號為“幸運點”的海域會合,共有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4艘,艦載機233架,由弗萊徹少將統一指揮。同時對本土也加強戒備,7艘老式戰列艦因航速太低又無驅逐艦護航,就沒有派往中途島,留在美國西海岸。西部沿海城市舊金山、洛杉磯都停止民用廣播,改為戰時軍用廣播。在夏威夷,海軍陸戰隊進入戒備狀態;珍珠港已經停工停市,並由工人和職員組織了民防義勇隊在街上巡邏;海軍船廠等要害單位開始實行燈火管制;陸軍醫院騰出床位,準備接受傷員。
美軍已經嚴陣以待!
六、大戰爆發
我們先來看一下參戰雙方的參戰軍力對比:
中途島——阿留申群島:
航空母艦 | 戰列艦 | 巡洋艦 | 驅逐艦 | 潛艇 | 艦載飛機 | 岸基飛機 | |
日本 | 8 | 11 | 23 | 65 | 21 | 396 | 214 |
美國 | 3 | 0 | 13 | 28 | 25 | 233 | 120 |
中途島戰場:
航空母艦 | 戰列艦 | 巡洋艦 | 驅逐艦 | 潛艇 | 艦載飛機 | 岸基飛機 | |
日本 | 6 | 11 | 16 | 53 | 15 | 272 | 210 |
美國 | 3 | 0 | 8 | 14 | 19 | 233 | 115 |
除了表中的數字外,還有一些數字無法表達的信息顯示著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劣勢:日本擁有大量三菱生產的零式戰鬥機,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同時日軍擁有大量具有高素質和豐富實戰經驗的飛行員;美軍太平洋艦隊剛剛收到大量的打擊,許多兵員都是剛參軍不久的“新兵蛋子”……
如此看來,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戰鬥力力遠遠強於美國太平洋艦隊。
山本五十六的確有實現其野心的實力,也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在這場戰爭中幾乎傾巢而出;為了抵擋日軍的瘋狂進攻,美軍太平洋艦隊也動用了幾乎全部家底,連剛剛在珊瑚海海戰中嚴重受損的“約克城”號航母也在3天緊急維修後立即被派到戰場上。
日本聯合艦隊山本司令還在夢想著再度取得太平洋珍珠港那樣的輝煌勝利,卻做夢也沒有意料到他的所有計畫都在美軍的嚴密監視之下。
大戰即將到來,只不過此時一方對局勢了如指掌,一方還蒙在鼓裡。
1942年6月4日清晨,日本攻擊機群直撲中途島。轟炸機冒著猛烈的高射炮火頻頻俯衝,肆意轟炸了20分鐘,炸中了島上建築物,油庫和一個海上飛機庫。可是日本轟炸機想要在中途島消滅對方航空力量的企圖卻落空了。它們所能找到的轟炸目標,只不過是空蕩的飛行跑道和幾座空機庫,島上所有的飛機此時都已飛上了高空。
日軍的第一次轟炸撲空了,但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本應該停在中途島上的飛機此時已經在飛往攻擊他們艦隊的路上了,他們更不知道這是美國人設下的一個空城計的圈套。
同樣在1942年6月4日清晨,大量的美軍飛機分批撲向進攻中途島的日軍聯合艦隊。其中有一隊由大黃蜂號起飛的1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組成的編隊發現日軍艦隊後,即使他們的燃油即將耗盡,而且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條件下依然堅持發動猛攻。在這樣的“自殺式攻擊”中,這個編隊被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和高射炮火全部擊落,30名飛行員除1人生還外全部遇難。
激情澎湃的美國人看起來是要一雪前恥,而日軍的前線總指揮南雲忠一中將面對戰場突如其來的諸多“意外”,顯得方寸大亂。
轟炸中途島的飛機很快就發回了需要第二輪攻擊的電報,而南雲來得及做出反應,首批從中途島起飛的10架美軍魚雷轟炸機就出現在南雲艦隊的上空。南雲中將相信中途島的防禦力量還很強,於是決定把原來準備用於對付美艦的飛機改為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當即下令赤城號和加賀號將在甲板上已經裝好魚雷的飛機送下機庫,卸下魚雷換裝對地攻擊的高爆炸彈。
一個小時後,南雲接到偵察機發回的發現敵軍航母的報告,當即下令各艦停止裝炸彈,飛機再次送回機庫重新改裝魚雷,日本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片混亂,為了爭取時間,卸下的炸彈,都堆放在甲板上。
南雲怎么也想不到,他們這樣賣力地擺弄魚雷和炸彈,恰恰是給自己安排好了墳場!
美軍排出大批飛機不斷地向南雲艦隊發動猛烈攻擊,而幸運的是日軍的大部分飛機都還停在甲板上,很多艦艇上面連護航戰機的影子都沒有,能夠起飛的少數零式戰鬥機根本擋不住美軍的猛攻。
僅幾個小時的時間,日軍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1艘重巡洋艦(“三隈”)、332架飛機(包括備用機,被炸毀於航母約280架,僅被擊落42架)、以及3500名日本軍人消失在了美軍的猛攻之下;相較日本,美國僅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在以前的海戰中已受重創的“約克城”)、1艘驅逐艦(“哈曼”)、147架飛機(多為進攻日軍時被擊落),陣亡307人。
回顧雙方參戰軍力的對比,我們清楚地知道,有了羅徹福特的夏威夷情報站提供的可靠資料,尼米茲果斷做出正確決策,帶領相對弱小的太平洋艦隊打了一場漂亮的以少勝多。
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就曾預言,以美國強大的生產力,日本海軍對於美國海軍的優勢最多維持半年。
半年後,他“不幸言中”,他的艦隊真的在中途島折戟沉沙。不過他絕對想不到的是,直接導致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電報被截獲,使日軍的密碼被破譯了。
戰後評價
“中途島的勝利是情報的勝利。”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驕傲地說道。
“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是英明地利用情報的勝利。”這是美國海戰史專家莫里森分析後的總結。襲擊山本大將(“海軍甲事件”)
在瓜島戰役失敗後,山本在參謀長宇垣纏的激勵下決定前往南太平洋前線視察以便鼓舞士氣。
1943年4月14日,日本人發出一份絕密電報,經過緊張的工作,羅徹福特的情報小組(代號“魔術”)成功地破譯出這一情報的內容:包括到達時間、離埠時間和相關地點,以及山本即將搭乘的飛機型號和護航陣容。上述電文顯示山本將從拉包爾起飛前往索羅門群島布乾維爾島附近的野戰機場,時間是1943年4月18日早上。
羅徹福徹憑著他敏銳的判斷力,斷定這是一個絕妙的機會:為珍珠港事件報仇雪恨。這份情報迅速地遞送給司令部的情報官,再轉往美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
4月15日上午11點,尼米茲將這份情報親手遞交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命令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幹掉山本(Get Yamamoto)”。諾克斯授意尼米茲執行羅斯福的命令。尼米茲與南太平洋戰區指揮官威廉·哈爾西商討後,在4月17日批准了攔截並擊落山本座機的刺殺任務。
一個中隊的 P-38閃電式戰鬥機受命執行攔截任務,因為只有這種飛機才有足夠的航程。18位從三支不同部隊精選出來的飛行員被告知他們即將攔截一名“重要的高級軍官”,但並未得知具體姓名。
1943年4月18日6時,山本不顧當地陸軍指揮官今村均大將關於遭伏擊風險的勸告,搭乘兩架三菱一式陸攻快速運輸機從拉包爾按時起飛,計畫飛行315分鐘。
7時35分整,美國“仙人掌”航空部隊第339大隊的18架P-38“閃電”式戰鬥機也同時起飛,經過430英里無線電靜默的超低空飛行,有16架到達目標空域。
東京時間9點43分,雙方相遇,6架護航的零式戰鬥機立刻開始與美機纏鬥。
兩架三菱一式陸攻快速運輸機中的第一架遭受到列克斯·巴伯中尉攻擊,不久就墜落到叢林中。事後證明,這架飛機舷號T1-323,正是山本五十六的座機。
山本座機的墜落地點位於此前澳大利亞海岸巡邏隊在布因島的據點以北,第二天有一支日軍搜救小隊找到了這個地點,帶隊的是日軍工兵中尉濱砂。據濱砂中尉回憶,山本的遺體位於飛機殘骸之外的一棵樹下,仍舊坐在座椅之上,戴著白色手套的雙手拄著他的日本刀。濱砂說他當場就認出了山本,海軍大將的頭微微低下猶如陷入沉思。解剖報告顯示山本身上有兩處槍傷:一發子彈自身後穿透他的左肩,另一發子彈從他的下頜左後方射入,從右眼上方穿出。
這次任務成為二次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鬥機攔截任務。在日本,山本陣亡的事件被稱為“海軍甲事件”。日本當局一直拖到1943年5月21日才公布山本的死訊,朝野震驚。對於被宣傳機構矇騙,以為日軍自開戰以來不斷高歌猛進的日本民眾來說,山本之死所造成的精神打擊是難以估量的。日本政府也因此被迫承認美軍的戰爭能力正在迅速恢復,甚至開始反擊。日本當局追授山本大勛位、功一級、正三位和元帥稱號。6月5日,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國葬。
美國海空奇襲山本,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事件之一。尼米茲在戰後不無驕傲地說:“當時我們可以破譯日本方面的所有密碼,我們完全掌握了山本被擊落那天的行動計畫。”
擊襲山本的成功,羅徹福特的功績不可低估。羅徹福特在密碼破譯上的天才,為美軍的勝利做出了“默默無聞”的奉獻。
個人榮譽
羅徹福特生前雖立下赫赫戰功,但他卻因為爭權奪利的原因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嘉獎,甚至在後來也一直升遷緩慢。
英雄淚短,青史名長。
1985年,羅徹福特被追授“海軍傑出貢獻勛章”,此時距離他去世已經9年。
1986年,里根總統向羅徹福特追授了“總統自由勳章”,這是和平時期給軍人的最高榮譽。
1986年5月3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總統批准,美國國會才做出早在44年前就該做出的決定:補授了一枚早已應該屬於他的“國會榮譽勳章”。同年10月頒發勳章時,走上領獎台的是羅徹福特的兒子約翰·羅徹福特。
2000年,羅徹福特的名字被刻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名人廳”。
編者注
約瑟夫·羅徹福特看起來不是一個歷史名人(或許他本應該是,但卻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出名),網路上能查到的資料並不多。更為令人頭痛的是,所查到的資料有些地方說法不一(這也是研究歷史的人時常碰到的困難)……
對於羅徹福特的生平,網上流行有2種說法:
一種來自“全球軍事網”,裡面對於羅徹福特的生卒年都有詳細描述,但這貌似只是“一家之言”(截至詞條第一版編輯完成時,尚未在其他網站找到相同資料),而且裡面也有些許謬誤之處(例如各方面權威資料均說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對中途島的代號為“AF”,但該網站上卻說成“AE”),因此其中資料看起來並不能完全採信,編者在此版說法與其他說法不一致時,通常引用其他的說法。
另一種來自BTV石涼先生主持的《檔案》節目(主題是《太平洋戰爭之風聲陣陣》),後來《檔案》欄目組發行書籍《絕密檔案背後的傳奇》時,這一期節目的內容當然也會被改編成其中一篇(名為《決戰太平洋-風中無形》),書中相關內容在許多知名網站(如“網易讀書”、“搜狐社區”等)都有轉載
由於第二種說法有權威媒體出版,因此具備較強的公信力,編者在人物生平里也會儘量採用《檔案》的說法。但是這份資料里並沒有詳細描述羅徹福特的生卒年代,只是針對有關中途島海戰的部分描述比較精細(因為其主題就是講述中途島海戰)。
沒有很充分的證據,編者不會輕下定論說哪種說法是正確、那種說法錯誤,只是根據一些邏輯上的推理來確定採用哪一種……
接下來是編者對於兩份資料的分析。
“全球軍事網”說:羅徹福特1928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數學系。
《檔案》說:羅徹福特1918年畢業於新澤西州斯蒂文斯理工學院。
編者分析:按照“全球軍事網”所提到的羅徹福特出生年代(1905年),其後續所述的學歷應更符合常人(23歲畢業);《檔案》中似乎沒提到羅徹福特的出生年代,如果按1905年算的話,那么13歲就大學畢業的他應該是個超級神童了,如此值得媒體和網路報導的亮點卻沒有在《檔案》以及各網站上提到,在斯蒂文斯理工學院的著名校友名單(百度百科)里也沒有提到,那么暫時只能以羅徹福特並非出生於1905年來解釋,但他到底出生在哪一年呢?
關於學校,就目前編者所查到的資料,加利福尼亞大學是一所非常著名的綜合性院校(2011年美國大學排名中,加大伯克利分校排第21、洛杉磯分校排第24),“全球軍事網”說羅徹福特畢業於加大數學系,那么他後來能成為一個出色情報員可是說是理所當然的;而斯蒂文斯理工學院名氣就相對較小(全美大學排名第84),但是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專業是該校的優勢專業,也可以為羅徹福特後來的成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
羅徹福特究竟是什麼學歷?編者在此先不下定論,在下面結合羅徹福特的經歷後再行剖析。
“全球軍事網”說:在他(即羅徹福特)的畢業意願上,他要求做一個與數字打交道的密碼譯電員。他的願望如願以償,他被分到國務院密碼室擔任譯電員……1936年,在密碼破譯上小有名氣的羅徹福特被派往日本大使館當翻譯,同時也是更好地研究日本密碼的破譯……1941年5月,日美關係日趨緊張,羅徹福特從日本回國後,被推薦到珍珠港太平洋艦隊工作。他組織一支專門進行密碼破譯的特別情報小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檔案》說:羅徹福特(畢業)同年以少尉軍銜入海軍服役。他早先的願望是當一個海軍航空兵……羅徹福特在艦艇上一待就是好幾年,閒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玩拼字遊戲……成了美國海軍部情報處第一個密碼研究組的成員……1929年至1933年,海軍部為了更全面地理解日本這個迅速強勢崛起的東方帝國,派出四個年輕的軍官到日本學習日語,研究日本文化,羅徹福特就是其中的一個。到了1941年,羅徹福特被派往珍珠港任夏威夷情報站站長。
編者分析:兩種說法所提的事件各不相同,但年代上並不存在衝突。
從邏輯上看,“全球軍事網”的說法更嚴密:出生於數學教師家庭→畢業與數學系→畢業後又期望做一份與數字打交道的工作,且如願以償。但有一點疑問是,如果出生於數學教師家庭的羅徹福特畢業於名校數學系,他為什麼不會更想成為數學家或子承父業成為數學教師,而直接要求做密碼譯電員?密碼破譯在現在也是個不大熱門的專業學科,所用的數學知識有其特殊性,與我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數學並不一樣。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經歷,很難想像其他的尋常百姓會對密碼破譯這樣一個時常接觸國家機密的工作感興趣。
《檔案》里說羅徹福特1918年畢業後(先拋開學業的困擾不談),原本期望是“當一個海軍航空兵”,後來才走上了情報之路。不過這裡有一個跟“全球軍事網”相同之處就是羅徹福特對數字的能力和興趣:在船上時“閒暇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玩拼字遊戲”,澤西艦長說他“精通數學、聯想力超凡、想像豐富”,於是他就被舉薦去從事密碼破譯工作。
另外,兩種說法都提到了羅徹福特曾去過日本,但說得都不全面。“全球軍事網”的說法是“1936年被派往日本大使館當翻譯”,不過此之前的敘述都說羅徹福特精通數學,完全沒有提到他的語言才能。因此有了疑問:羅徹福特什麼時候學的日語?什麼時候精通到了可以當翻譯的程度?這3個疑問表面看起來能從《檔案》的說法裡面找到答案:1929年至1933年,海軍部派出羅徹福特到日本學習日語、研究日本文化。注意,“全球軍事網”里說的是羅徹福特“1936年被派往日本大使館”,這並不表示他1936年才到日本,與1929年去日本學習並不衝突,而1933年至1936年間是否離開過日本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回國時間,“全球軍事網”說是1941年5月回國,《檔案》直接跳躍到1941年當上了夏威夷情報站站長,對於他什麼時候離開日本卻隻字未提。
在這裡,對於羅徹福特的學歷以及1941年以前的經歷,我們可以做個結合:1918年,羅徹福特從斯蒂文斯理工學院畢業,那時候的他或許還不想做情報工作,而是相當海軍航空兵,所以進了美國海軍工作;1925年,羅徹福特的數學才能被澤西艦長發掘,因此他被舉薦到海軍部情報處從事密碼破譯的工作與研究,可能為了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能所以又在加州大學數學系深造,並於1928年畢業;這時候的羅徹福特恐怕是一心想做情報工作了,所以到國務院密碼室擔任譯電員(這應該不與他的海軍身份衝突);1929年因為美國的對日戰略,羅徹福特被派往日本學習,1933年學成,1936年擔任使館翻譯,1941年5月由於美日關係惡化而回國當了夏威夷情報站的站長(因為精通密碼破譯,還是個“日本通”)。
這樣說邏輯上還算通順,但這就回到一開始的一個問題:羅徹福特是哪一年出生的?
《檔案》里沒有這些資料,如果“全球軍事網”的1905年,羅徹福特就真的是個神童了……為此,編者思考後決定將唯一能查到的1905年向前推了10年;由於這些都只是編者的推理,因此在出生年代前面需加個“約”字,即“約1895年”。
“全球軍事網”說:1983年,羅徹福特帶著遺撼離開了人世。
《檔案》說:1976年——“1985年,羅徹福特被追授‘海軍傑出貢獻勳章’;此時,他去世已經9年。”
編者分析:沒有查到歷史檔案館的官方權威資料,編者無法判定具體的逝世年代,只不過因為“全球軍事網”中敘述有少許謬誤且它目前看起來還是“一家之言”,《檔案》的資料雖然是從側面影射的時間,但其相對權威、公信一些,所以採用了《檔案》1976年的說法。
無論羅徹福特到底是那一年離開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榮譽是在他死後才得到。
目前只有“全球軍事網”提到是羅徹福特小組截獲並破解了山本五十六行程的電文,《檔案》里沒有提及;編者查了百度百科,與“全球軍事網”描述較類似,不過破譯日軍電文的是代號“魔術”的美國海軍情報部門。
根據《檔案》的描述,羅徹福特於1942年被明升實降地調到華盛頓情報處;而“全球軍事網”又說羅徹福特截獲情報後“這份情報迅速地遞送給司令部的情報官,再轉往美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可見那時候羅徹福特當時已不能直接向尼米茲傳遞情報了;再加上百度百科裡所提到的“代號‘魔術’”,可以推斷截獲山本行程電文的,有可能就是羅徹福特的情報小組(徹福特本就有“魔術大師”之稱,這個代號“魔術”的情報單位或許真的是有關係的)。
另外,對於“海軍甲事件”的描述中,“全球軍事網”與百度百科之間有些時間上或細緻情節上的差異,編者已儘量採用百度百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