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解析

第8章文獻紀錄片的話語方式-《新四軍》解析 第13章成長的歡樂與煩惱-《長大的故事》解析 第27章藝術與真實的神話-《奧林匹亞》解析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5月1日) 叢書名: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系列教材) 平裝: 264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309054699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紀錄片解析》從600多部紀錄片中精心挑選40餘部作品進行分析,以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實際為依據,將這些作品大致分為人文類紀錄片、文獻類紀錄片、欄目類紀錄片、新紀錄運動作品、人物類紀錄片、紀錄片導演與作品研究、外國紀錄片等七部分,著力反映我國紀錄片20多年來的創作實績及創作理念、表現手法的嬗變。紀錄片是視覺的藝術。觀摩和分析經典作品或許是習得紀錄片技藝的最佳途徑,這是《紀錄片解析》創意和創新的初衷。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紀錄片解析》以對經典紀錄片的解析替代枯燥刻板的教條,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取代抽象理論的描述,以群體的多元分析代替個人的單一判斷,並提供了“文字+視頻”的雙重教學文本。

編輯推薦

為方便教學需求,《紀錄片解析》配有40餘部作品視頻集粹的助教光碟,填好書後教師信息反饋單後即可獲贈。每一部作品都放在紀錄片發展史的坐標系中予以考察,在巨觀把握的基礎上,針對具體情況,從主題、題材、畫面、構圖、解說、音樂、剪輯、鏡頭等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文字優美,解讀到位。

作者簡介

陳國欽,河南新野人。2003年獲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學位,現攻讀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影視藝術、戲劇戲曲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在《文藝報》、《現代傳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電視》、《戲劇》、《戲曲藝術》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電視節目形態論》,主編、參編《古典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影像記憶》、《大眾文化與審美》、《電視紀錄片創作教程》等著作、教材多部。

目錄


緒論 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與紀錄觀念的嬗變
第1章 敘事的嬗變與意義的可能-《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解析
第2章 長江之歌-《話說長江》、《再說長江》解析
第3章 真實再現 返璞歸真-《望長城》解析
第4章 還原與重構-《故宮》解析
第5章 探尋江南文化的深邃星空-《蘇園六紀》、《江南》解析
第6章 跨越時空的影像美-《復活的軍團》解析鋇
第7章 紀錄與詮釋-《鄧小平》、《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解析
第8章 文獻紀錄片的話語方式-《新四軍》解析
第9章 困境中的守望-《沙與海》解析
第10章 消逝的精神家園-《最後的山神》解析
第11章 意義與結構-《龍脊》解析
第12章 客觀紀實與主觀表現的完美結合-《三節草》解析
第13章 成長的歡樂與煩惱-《長大的故事》解析
第14章 電視紀錄片的美學品格-《唐代絲綢復原記》解析
第15章 靈與肉的流浪-《流浪北京》解析
第16章 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老頭》解析
第17章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現實-《八廓南街16號》解析
第18章 後工業時代的冰海沉船-《鐵西區》解析
第19章 青春群像:追逐夢想的人-《我們的留學生活》解析
第20章 當現實照進夢想《歌舞中國》解析
第21章 留美幼童的影像記憶-《幼童》解析
第22章 見證親情的力量-《俺爹俺娘》解析
第23章 夢想開始和遺失的地方-《姐妹》解析
第24章 最是那一段與世隔絕的憂傷-《德拉姆》解析
第25章 雄渾悲壯的生命之詩-《空山》、《平衡》解析
第26章 精神家園的個人化追尋-《幼稚園》、《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
第27章 藝術與真實的神話-《奧林匹亞》解析
第28章 大自然的和諧鳴奏-《小宇宙》、《遷徙的鳥》解析
第29章 現實的力量-《開墾平原的犁》、《河流》解析
第30章 人性的透視-《小鴨子的故事》、《狐狸的故事》解析
第31章 遊走在藝術與政治之間-《華氏911》解析
第32章 遠離塵囂的野性與親情-《哭泣的駱駝》解析
第33章 電視紀錄片的娛樂化走向-以探索頻道與《探索·發現》欄目為例
後記

序言

中國電視紀錄片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創作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最初的“音配畫”,到20世紀90年代的“同期聲”,再到21世紀初開始嶄露頭角的“真實再現”,都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整體面貌和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無論主觀表達,還是客觀紀錄,創作理念的更迭影響著對中國電視紀錄片責任與使命的認識與判斷。縱觀當前創作狀況,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的責任與使命,持不同創作理念的紀錄片創作群體堅持著各自的道路選擇,同時,在不同的紀錄片中也有風格迥異的表現:
一是個性化路線。

後記

我第一次聽說“四個現代化”這個名詞,是在國小三年級或四年級。新學期剛開學不久,早操以後,白髮蒼蒼的老校長把我們集中起來,慷慨激昂地講到200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以後會如何如何好,而我們剛好30歲左右,幸福日子長著呢,以此來勉勵我們好好學習。我聽得熱血沸騰,計算著自己到時候已經32歲,多少又有點失落,因為年齡有點大,羨慕弟弟妹妹到時候比我年輕,可以享受更多的幸福時光,甚至想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以後首先要買兩塊手錶,左手一塊,右手一塊,比那些只戴一塊手錶的人更風光。

文摘

第6章 跨越時空的影像美-《復活的軍團》解析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里,歷史科教類的紀錄片大都不太好看,因為它們往往在內容上過於深沉和凝重,在表現手法上較為沉悶和單一,既不能對事物發展的自然流程進行現時語境下的影像還原,又不能擺脫對聲音文字的依賴,因而往往陷入解說詞配考古畫面的無奈。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外紀錄片交流的日益頻繁,美國探索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的一些紀實性娛樂節目在央視播出,人們開始驚訝地發現,以往抽象呆板的歷史科教類紀錄片原來也可以拍得那樣好看!於是,以《復活的軍團》、《鄭和下西洋》、《故宮》等作品為標誌,近年來中國歷史科教類紀錄片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影像更加精美,製作更加精良,表現手法日趨成熟和多樣化。其中,《復活的軍團》通過大量的情景再現、唯美的影像造型以及故事化的手法,在某種程度上從內容和形式方面代表了這種發展的新趨勢。本章對此做一簡要分析。
一、真實美:對紀錄的深度拓展
從1995年央視《東方時空》播出《南京的血證》受到巨大爭議,到2001年第六屆四川國際電視節上張以慶的《英和白》獨獲人文與社會類四項大獎,再到余立軍的《史前部落的最後瞬間》的廣受認可,以及近兩年《鄭和下西洋》和《故宮》熱播,業界和學術界似乎越來越在紀錄片的客觀再現和主觀表現上形成一種默契和共識,那就是:對紀錄片而言,沒有絕對的真實和純粹的客觀;紀實是一種手段,紀實不等於真實。由此,情景再現、電腦三維特技和演員扮演等主觀表現手法開始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一些紀錄片尤其是歷史科教類紀錄片當中,並逐漸在專家和觀眾那裡得到認同。
《復活的軍團》正是在國內紀錄片從紀實模式走向客觀與主觀有機結合的新模式過程中,湧現出來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對情景再現的恰當運用使紀錄片展現出一種整體的真實美,它不但沒有使觀眾在文本解讀上誤人歧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