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含有豐富且具有指向性的生理活性物質,調整人體機能。特膳食品代謝負擔比較低,沒有毒副反應。沒有劑量限制,適合長期食用。
特膳食品特點:針對特定人群,滿足特殊營養需要。
它的價值特點:
第一,營養的定向性。
第二,營養的配方設計。
第三,營養的定量配比(強化、弱化、添加、去除)。
原理
經過國家衛生部門和專家鑑定,確定了特膳的營養性和安全性。特膳被提升到了五駕馬車治療糖尿病中的首要地位。何為五駕馬車?我國著名糖尿病專家向紅丁教授提出的五駕馬車指的是糖尿病治療的:教育與心理治療、飲食、運動、藥物、血糖監測。其中,教育是先導、飲食是基礎、運動是手段、藥物是根本、監測是保證。
事實證明,通過糖尿病教育與心理治療,大大減少了糖尿病人對糖尿病的恐懼,增強了認識,端正了正確認識和接受事實的心態。很多糖尿病人經過正規糖尿病教育後,完全消除了對糖尿病的恐懼感和焦慮感。能用平和的心態,配合特膳,控制日常飲食,加強鍛鍊,達到了血糖穩定,基本控制了併發症的發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臨床和實施證明,在糖尿病五駕馬車原則中,特膳扮演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通過特殊營養滲透,彌補患者日常飲食的營養不足,改善患者生理代謝,增強體質,穩定血糖血壓。還能增強藥效,彌補藥物的不足。事實上,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忌口”、控制食量和挑食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結果是讓糖尿病人缺少生活樂趣,對糖尿病充滿厭倦感和恐懼感,甚至產生放棄治療的消極心理。而特膳以一種美食的方式出現在糖尿病人面前,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完全符合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成了糖尿病人強身健體,戰勝疾病的最好幫手。
當然,“五駕馬車”原則上是一個綜合治療理論體系。從教育入手,首先讓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特徵,當確診患上糖尿病後,首先推行的是特膳結合藥物治療。其中,日常檢測和身體合理運動也是治療糖尿病的有力手段。合理的運動何以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綜合免疫力,有助糖尿病患者的康復。我們也不能忽視檢測的重要性。隨時檢測血糖、每3個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有條件時做一下24小時動態血糖監測。通過定期檢測,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時掌握體內狀況,再根據糖尿病專家提供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的有效治療,最快恢復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特膳介入糖尿病綜合治療,功不可沒,尤其是中藥特膳。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治療的新發明、新體念。糖安創立的、以糖安中藥特膳為基礎的“糖尿病非藥物三級康復技術”的誕生,則將糖尿病特膳治療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為給糖尿病朋友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了巨大貢獻。
特膳,是食品,也是保健品。更是糖尿病人的必需品。只有充分了解特膳,認識特膳並充分運用特膳的特有功效,糖尿病患者才能快速增強體質,戰勝疾病,和正常人一樣,同享快樂,同享幸福。
作用
2007年12月在深圳召開的“糖尿病瑞品特膳臨床套用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教授指出:“通過食品營養改善疾病狀況,如利用特膳療法治療糖尿病,其前景一定十分遠大。”第一次明確肯定了“糖尿病特膳”在治療中的意義。
糖尿病特膳,久違的專業食療類型。作為純西方營養學理論支持的一類特膳,像腦白金、黃金搭檔等廣告產品等實為不少。作為有中醫特色的“藥膳特膳”,其本質實屬糖尿病特膳的高級形式,在現代糖尿病食療歷程中“糖安糖尿病特膳”一直走在專業前沿。目前,尚無一家能夠形成特膳配方理論體系,仍是自發地生產和使用特膳飲食,難免效果不佳,市場推廣受到其先天限制。
一個學科如果沒有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會失去發展能力。糖尿病食療學科也是如此,無糖食品、降糖保健品、糖尿病特膳中,唯有糖安歷經十餘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新體系。糖安的“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理論體系的形成,無疑對於現在和將來糖尿病特膳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並為糖尿病患者的康復質量與壽命的提高作出重要貢獻。
糖尿病特膳它還採用了傳統藥膳的因素,一些中藥成分比合成藥物更加安全,對人體臟器調整有獨到作用。它本身熱量低,同時富含粘性纖維,降低了澱粉和消化酶相互作用,可延遲胃排空及降低小腸中食物的消化率。較高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同時還有豐富的生理活性物質,杜絕能夠引起血糖波動的一些低分子糖類、低熱量、低脂肪,因而具有特殊的營養價值。這是糖尿病特膳的主體配方。第一,可以參與血糖調控,穩定血糖及逐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第二,補充針對營養、增強體質,減輕忌口危害。重點在於修復和滋養人體重要的器官,恢復人體內在功能,從而有效達到調整和預防糖尿病的效果。在控制常規飲食基礎上,補充一些特殊的膳食,實行一攬子補充合理營養、一站式實現養生治糖。
我們提倡糖尿病人儘早使用特膳,主要是考慮到特膳更具有普適性,解決了在糖尿病治療體系中單一治療手段無法解決的一些病理、生理上的對立矛盾。可減輕忌口、減少用藥。 特膳和藥物治療相輔相成,不但可以最佳化藥物療效,同時可以彌補藥物副作用。但並不是說使用了特膳就可以完全代替藥物治療。每日堅持特膳,可以起到調整和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作用,幫助糖尿病人提高生存質量。
解讀無糖
國際標準規定了含單糖或雙糖的量在0.5%以下的食品可以聲稱“無糖食品”。實際上我們市面上銷售的沒有真正的“無糖”食品。“無糖食品”之“無糖”用詞是不妥當的,很是容易引起人們誤會,糖尿病患者會以為“不含糖,就可以多吃”。就糖含量而言,象我們日常食用的精製米麵,含糖量都在75%左右,含有快速升高血糖的澱粉類(多糖)成分。脫脂的“不添加糖的奶粉”,含糖量在52%,不脫脂者含糖量在35%以上。由於加入油脂,“無糖”餅乾和糕點類的含糖量不但比普通食品不低,而且熱量卻很高。事實上,就使用的配料而言,這些“無糖食品”的本質均屬於普通食品。
專業人士呼籲 “無糖食品”不能隨意吃,一定要像節制普通食品那樣有節制地進餐,尤其是“無糖糕點”加入了更多的油脂,熱量比普通精製米麵要高的多,只能做臨時解饞之需,不可當作主食來吃,以免給健康帶來危害。
用例
通過長達13年的研究探索,依託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的科研和臨床厚勢,以及糖尿病專業博士陣營的學術特長和課題基礎,逐步完善了功能性較強的藥膳型 “糖尿病特膳”配方,並從“低糖廣譜飲食”模式升華到今天的 “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理論體系,2004年1月在出版的《糖尿病長壽食療須知》專著中做了全面介紹。該配方技術先後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授權發明專利2項(發明專利號:94110644.6與99112568.1)。
該配方體系恰恰也由五大部分組成:“低血糖指數、低脂低熱量、三大營養素合理供熱比、豐富平衡的營養、食用中藥強化”。我們稱之為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 因為糖尿病的治療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穩定好,特別是餐後血糖。所以在飲食設計時,應首先考慮食物原料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即“血糖指數”和“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血糖指數與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越高,表明這個食物餐後對血糖的影響(升高)就越大。選用較低“血糖指數”及較低“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的食物原料,是糖尿病食療設計的前提條件和療效基礎。這是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體系的第一匹馬——較低血糖指數(包含較低“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脂質紊亂有密切關係。因而Banting獎獲得者Denis McGarry教授提出“糖尿病名稱宜改為糖脂病”。Joslin《糖尿病手冊》指出:“糖尿病因肥胖而產生,也因肥胖而死亡。”均說明高熱量飲食及其由之引發的脂質增高、肥胖是糖尿病發生、發展的主要飲食因素。經常飽食或攝入熱量過高,除可引起游離脂肪酸增高、高血脂、高血黏、動脈硬化、肥胖、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還可增加胰島素抵抗而加重胰島負擔,過早耗竭胰島素儲備,抑制胰島B細胞再生,促使胰島功能衰竭,加重糖代謝紊亂。所以,除滿足血糖指數的要求外,還要選擇一些低脂、較低熱量、或配方後熱量較低的常用食物原料,儘量讓病人在不超出總熱量限制的前提下基本吃飽。這是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體系的第二匹馬——低脂低熱量。
三大營養素中的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供給機體熱量(能量)的最主要的物質。但根據糖尿病患者特殊生理病理要求,三大營養素要合理安排。糖宜占總熱量的55%,蛋白25%,脂肪20%,它們比例不可失調,這是糖尿病特膳設計的另一條重要原則。這是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體系的第三匹馬——三大營養素合理的供熱比。
糖尿病與其它慢性病體內缺失的營養譜和營養失調規律有很大不同,只有抓住這個規律實施特別配餐,才是科學準確的。患糖尿病後,不但缺乏一般營養,還缺乏特殊的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纖維素等,而且更需要它們之間的平衡。故在飲食設計時,還必須滿足對各種營養素的特殊需求,調控營養素之間的平衡供給。這是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體系的第四匹馬——豐富而平衡的營養。
在長達二千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已積累了許多防治糖尿病有效的藥膳單方、驗方以及治療手段。在藥食兩用品中,也不乏調節糖、脂代謝的藥物。經過科學配製後加入糖尿病特膳食品中,可以強化糖尿病食療效果,顯著提高特膳質量。這是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五駕馬車”體系的第五匹馬——食用中藥的療效強化。
“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配方,是一個完整的藥膳型“糖尿病特膳”食療新體系。她是在現代主食約6兩米或面“數量控制”方法基礎上的改造與升華,從而使糖尿病飲食治療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解讀糖尿病食療發展史 溫故而知新,糖尿病食療在我國歷史悠久,比較系統記載糖尿病食療者,可以追溯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而在西方國家則是以胰島素的發明為分水嶺的。我們可以從如下糖尿病食療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掌握其規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導糖尿病食療臨床。
膳食控制
1.高糖膳食時期:約在1550~18世紀末期。
2.低糖高脂膳食時期(飢餓療法):1797年由英國學者率先提出,1870年由一位法國醫生回響並運用治療糖尿病。他限制每人每天攝取的總熱量在1000千卡以下,幾乎相當於現在允許攝入總熱量的1/3。
3.從1921年胰島素的問世,徹底改變了糖尿病的飲食結構,逐漸提高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
4.高糖低脂膳食時期:1927年由美國學者提出。
5.高糖低脂高膳食纖維膳食時期:1980年以來至今使用的主食約“6兩(300克)米或面”。 以上幾個糖尿病飲食控制方法主要是圍繞食物的攝入“熱量數量”制定的糖尿病膳食,實際屬於飲食的“數量控制”法。
6.數量控制存在的問題
7.由於主食原料本身的特點(屬於精製的白面或大米性質),血糖指數及含糖量較高,即便吃的再少其中升高血糖的成份吸收的速度仍然很快,必然會導致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與速度加快,此時的胰島負擔也會驟然加重,糖毒性會隨之發生。
8.由於吃的數量少,且精製米麵製品營養和碳水化合物(糖)吸收又快,能量在短時間內已被消耗掉,往往常會出現下一餐之前的低血糖問題,特別是在餐前或餐時注射胰島素或服用胰島素促秘劑降糖藥的患者,其低血糖風險會明顯增加。
9.精製白面與大米本身營養成分的破壞和丟失,限制食用量在6兩以內,從營養的角度看,不論食物的營養素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糖尿病人特殊生理病理的營養需求。
10.因於嚴格限制糖尿病患者的食用量,“6兩米或面”的規定使得很多病人不能飽腹而不能享受吃的樂趣。
11.馬方主任則指出:“由於糖尿病傳統治療的局限性,導致病人在膳食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同時過去長期的觀點是控制飲食,雖然使血糖控制達到一定目標,但是這種長期控制飲食,會使病人出現其他營養素的缺乏以及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體質逐漸變弱導致更多疾病的產生。”
食療
1.糖尿病特膳不提倡精製麵粉做原料 無論從外表的顏色,還是從口感來講,用白麵粉做的食品都很誘人。但是,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所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喜愛吃白麵食品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為了研究食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叫做“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的標準來檢查這種影響。一般來講,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的大幅度上升,而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低的食物對血糖的影響則不大。 研究人員介紹說,除了像白麵包這樣的白麵食品外,那些富含澱粉的食物,如糕點和餅乾等,也因易導致人體體內的血糖升高,而容易誘發糖尿病的發生。因此,那些希望避免糖尿病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人應儘可能少吃會引起血糖升高的食品,而多吃一些對血糖沒有多大影響的食品。 與以上澳大利亞研究結論相一致的是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據路透社華盛頓2007年11月26日電文:“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白米,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會增加黑人和中國婦女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多吃全穀物食品能降低這種危險。” 2007年11月28日《參考訊息》以《澱粉增加中國女性患糖尿病幾率》命題的文章刊載了由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拉克爾.維萊加斯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對6.4萬名中國婦女進行了平均5年的跟蹤研究,對他們定期進行飲食和其他習慣的調查。 在此項研究期間,有1608人患上糖尿病。吃大米等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婦女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多的婦女比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少的婦女得糖尿病的風險高28%——最愛吃麵包,麵條和米飯的人得糖尿病的幾率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少的人高78%。 既然精製米與麵粉食物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那么在選擇治療糖尿病的食療原料和製品時就要迴避這些精製的高澱粉類食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藥膳型“糖尿病特膳”原料時,不選擇精製米或精製麵粉做原料。
2.血糖指數與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是指導糖尿病特膳配方的重要依據而早在1981年美國Jenkins先生等人提出了常用食物的“血糖指數”概念,研究了60多種常用食物對餐後血糖的不同影響。這是在人體活體中實驗的研究成果,它比傳統的化學測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能真實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這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提出的食物 “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顯然,用“血糖指數”和食物 “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來指導糖尿病飲食設計將會對餐後血糖的控制更有針對性,是更科學、更準確、更切合糖尿病人的生理與病理特點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控制要素。
3.藥膳型“糖尿病特膳”設計及其意義在現代糖尿病食療成果的基礎上,廣泛融合現代營養學和 “血糖指數、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以及傳統中醫藥藥膳成果,研究並設計出了“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新方案。其特點是緊緊圍繞飲食的結構,從改善飲食質量入手,以提高主食的配方質量為核心,針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生理病理特點,緊緊圍繞“低血糖指數(低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低脂低熱量、三大營養素合理供熱比、豐富平衡的營養、食用中藥強化”五大控制核心進行系統設計,是一種典型的藥膳型“糖尿病特膳”,是傳統中醫藥膳與現代西方營養學成果有機結合的新成果。
4.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的臨床價值與功能特點根據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糖安面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報告》,充分顯示了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的臨床效果。其功能特點是:餐後血糖的升幅與上升速度得到直接抑制,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後狀態處於安全的血糖平穩態;也使得餐後胰島B細胞的負擔大為減輕,利於胰島B細胞再生並延緩其凋亡;有效減輕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敏感性逐步提高;在餐前或餐時使用的糖尿病藥物就會顯著減少,有效減低降糖藥的毒副作用;由於到下一餐前仍有部分營養在吸收,所以餐前低血糖的風險明顯降低,使西藥降糖藥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由於配方原料的特殊性,所以又能針對糖尿病患者常常缺乏的營養素進行合理的補充與重新調整失衡的營養關係;由於熱量低,所以可以讓患者多吃一些,不再使糖尿病患者飢腸轆轆,從而享受到吃的樂趣。 回顧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糖尿病膳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數量控制到質量控制不斷升華的。“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食療的高級階段。從功能強度而言,藥膳型“糖尿病特膳”則是糖尿病食療的最高形式。結 語 糖尿病飲食治療,是貫穿整個糖尿病治療全過程的主要基礎措施,也是糖尿病治療成功的關鍵環節。不論在醫院內診治還是在院外治療,都是不容迴避的最基本的療法。 “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體系,是目前高度最佳化、科學的配方系統。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教授,代表國家提出的政策性導向和合理建議。使用好“糖尿病特膳”,將對糖尿病整體治療水平及康復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希望糖尿病專業醫護人員和糖尿病朋友駕馭好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高舉“糖尿病特膳”大旗向糖尿病宣戰,以期徹底戰勝糖尿病!
5.糖尿病 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表明,桑葉中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延緩衰老等多種保健功效 。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都有輔助治療作用。這些作用都與桑葉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有關與桑葉。
桑葉---衛生部批准的藥食兩用原料。《本草綱目》記載:桑葉“汁煎代茗,能止消渴”。在1963年Shart等就首次報導了桑葉水提取液的降血糖作用。桑葉黃酮類和多糖類化合物對α- 葡萄糖苷酶及豬胰液α- 澱粉酶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顯著高於黃酮類和多糖類化合物單獨作用時的抑制作用,說明二者結合使用在降血糖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藥典》要求桑葉原料為“經霜”者,近代名醫張山雷亦認為: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有人曾對不同生長期的桑葉進行了研究,發現晚秋和霜後入冬時的桑葉有效物質含量明顯較高。採摘新鮮桑葉通過傳統煎煮方法或家庭煲藥法食用,在一定溫度下會破壞桑葉中的降糖成分的活性,並且味道苦澀。因此,現代研究採用凍乾工藝加工桑葉——凍乾桑葉,在低溫狀態下進行乾燥加工,桑葉的體積、形狀幾乎不變,保持桑葉原來的生物結構,減少對桑葉降糖成分的破壞。
桑葉中含有豐富的降糖成分(多糖、黃酮和生物鹼類成分DNJ)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持胰島素β細胞的結構完整,維持生理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並阻止併發症的發生;並且能起到降低血糖、血脂和升高胰島素水平的作用機制,促進胰島素分泌和修復胰島β細胞。
桑葉中的多糖、黃酮和生物鹼類成分能夠抑制血糖上升,使血糖指數達到一種平穩狀態。在血糖維持正常且穩定的情況下,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酌減少原用降糖藥的劑量,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桑葉中的總黃酮有護肝作用,長期飲用可減輕口服降糖藥對肝臟產生損害。
糖尿病特膳,久違的專業食療類型。作為純西方營養學理論支持的一類特膳,像腦白金、黃金搭檔等廣告產品等實為不少。作為有中醫特色的“藥膳特膳”,其本質實屬糖尿病特膳的高級形式,在現代糖尿病食療歷程中“糖安糖尿病特膳”一直走在專業前沿。目前,尚無一家能夠形成特膳配方理論體系,仍是自發地生產和使用特膳飲食,難免效果不佳,市場推廣受到其先天限制。
一個學科如果沒有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會失去發展能力。糖尿病食療學科也是如此,無糖食品、降糖保健品、糖尿病特膳中,唯有糖安歷經十餘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新體系。糖安的“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理論體系的形成,無疑對於現在和將來糖尿病特膳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並為糖尿病患者的康復質量與壽命的提高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