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安糖尿病食療

糖尿病食療,即糖尿病飲食療法,“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食療的專業形式,而“糖尿病藥膳”則是糖尿病特膳的高級形式,也是中醫學糖尿病食療的顯著特色,並形成了“中醫糖尿病藥膳理論體系”,在國家中醫局頒布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臨床診療方案》中正式列為糖尿病正統治療方法,並列為糖尿病非藥物療法的首位給予推薦

概述

糖尿病食療,即糖尿病飲食療法,“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食療的專業形式,而“糖尿病藥膳”則是糖尿病特膳的高級形式,也是中醫學糖尿病食療的顯著特色,並形成了“中醫糖尿病藥膳理論體系”,在國家中醫局頒布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臨床診療方案》中正式列為糖尿病正統治療方法,並列為糖尿病非藥物療法的首位給予推薦。世界醫學界共識,“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五駕馬車(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理療法即教育、自我檢測、藥物療法)的“駕轅之馬”,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石,沒有成功的食療,糖尿病治療也就難以成功。溫故而知新,糖尿病食療在我國歷史悠久,比較系統記載糖尿病食療可以追溯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而在西方國家則是以1921年胰島素的發明為分水嶺的;我們可以從如下糖尿病食療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了解糖尿病食療的發展軌跡——從“糖尿病飲食數量控制”到“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轉化提高的。其中“糖尿病飲食治療控制”是我國權威糖尿病藥膳特膳食療專家楊波教授創立的,並經過幾十年的臨床驗證,其代表成果“糖安面”於2000年通過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臨床試驗研究,該項科研於2002年發表在《中華中醫藥雜誌》,並在2009年國家中醫局《中國中醫藥報》和中國醫科大學《實用糖尿病雜誌》以題為《解讀糖尿病特膳》文章引證了該臨床研究,究其科學性、有效性、實用性堪為糖尿病食療之典範,也是“糖尿病飲食治療控制”的示範。

1.數量控制時期與方法

1.1高糖膳食時期:約在1550~18世紀末期。1.2低糖高脂膳食時期(半飢餓療法):1797年由英國學者率先提出,1870年由一位法國醫生回響並運用治療糖尿病。他限制每人每天攝取的總熱量在1000千卡以下,幾乎相當於現在允許攝入總熱量的1/3。1.3艾倫時代:艾倫醫生的糖尿病飢餓療法延續十年,從1911年到1921年被譽為艾倫時代。其食療特點是絕對禁止糖尿病患者吃糖水化合物食物,包括含脂肪和蛋白的肉食等食物,僅僅吃使用開水煮過三遍的蔬菜充飢,其成就就是叫當時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半年延長到2年,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一例男孩活到6年,最後這些病人都餓得奄奄一息了。1.4從1921年胰島素的問世,徹底改變了糖尿病的飲食結構,逐漸提高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1.5高糖低脂膳食時期:1927年由美國學者提出。1.6高糖低脂高膳食纖維膳食時期:1980年以來至今使用的主食約“6兩(300克)米或面”。以上幾個糖尿病飲食控制方法主要是圍繞食物的攝入“熱量數量”制定的糖尿病膳食,實際屬於飲食的“數量控制”法。1.7數量控制存在的問題1.7.1由於主食原料本身的特點(屬於精製的白面或大米性質),血糖指數及含糖量較高,即便吃的再少其中升高血糖的成份吸收的速度仍然很快,必然會導致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與速度加快,此時的胰島負擔也會驟然加重,糖毒性會隨之發生。1.7.2由於吃的數量少,且精製米麵製品營養和碳水化合物(糖)吸收又快,能量在短時間內已被消耗掉,往往常會出現下一餐之前的低血糖問題,特別是在餐前或餐時注射胰島素或服用胰島素促秘劑降糖藥的患者,其低血糖風險會明顯增加。1.7.3精製白面與大米本身營養成分的破壞和丟失,限制食用量在6兩以內,從營養的角度看,不論食物的營養素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糖尿病人特殊生理病理的營養需求。1.7.4因於嚴格限制糖尿病患者的食用量,“6兩米或面”的規定使得很多病人不能飽腹而不能享受吃的樂趣。1.7.5馬方主任則指出:“由於糖尿病傳統治療的局限性,導致病人在膳食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同時過去長期的觀點是控制飲食,雖然使血糖控制達到一定目標,但是這種長期控制飲食,會使病人出現其他營養素的缺乏以及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體質逐漸變弱導致更多疾病的產生。”

2.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特點和意義

糖尿病食療新時期“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體系”由我國著名糖尿病臨床及食療專家楊波教授創立,其理論及成果淵源如下:2.1糖尿病特膳不提倡精製麵粉做原料無論從外表的顏色,還是從口感來講,用白麵粉做的食品都很誘人。但是,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所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喜愛吃白麵食品的人容易患糖尿病。為了研究食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叫做“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的標準來檢查這種影響。一般來講,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的大幅度上升,而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低的食物對血糖的影響則不大。研究人員介紹說,除了像白麵包這樣的白麵食品外,那些富含澱粉的食物,如糕點和餅乾等,也因易導致人體體內的血糖升高,而容易誘發糖尿病的發生。因此,那些希望避免糖尿病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人應儘可能少吃會引起血糖升高的食品,而多吃一些對血糖沒有多大影響的食品。與以上澳大利亞研究結論相一致的是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據路透社華盛頓2007年11月26日電文:“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白米,麵包等澱粉類食物會增加黑人和中國婦女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多吃全穀物食品能降低這種危險。”2007年11月28日《參考訊息》以《澱粉增加中國女性患糖尿病幾率》命題的文章刊載了由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拉克爾.維萊加斯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對6.4萬名中國婦女進行了平均5年的跟蹤研究,對他們定期進行飲食和其他習慣的調查。在此項研究期間,有1608人患上糖尿病。吃大米等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婦女更容易患上糖尿病。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多的婦女比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少的婦女得糖尿病的風險高28%——最愛吃麵包,麵條和米飯的人得糖尿病的幾率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最少的人高78%。既然精製米與麵粉食物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那么在選擇治療糖尿病的食療原料和製品時就要迴避這些精製的高澱粉類食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藥膳型“糖尿病特膳”原料時,不選擇精製米或精製麵粉做原料。2.2血糖指數與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是指導糖尿病特膳配方的重要依據而早在1981年美國Jenkins先生等人提出了常用食物的“血糖指數”概念,研究了60多種常用食物對餐後血糖的不同影響。這是在人體活體中實驗的研究成果,它比傳統的化學測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能真實反映食物在體內的生理效應。這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提出的食物“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顯然,用“血糖指數”和食物“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來指導糖尿病飲食設計將會對餐後血糖的控制更有針對性,是更科學、更準確、更切合糖尿病人的生理與病理特點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控制要素。2.3藥膳型“糖尿病特膳”設計及其意義在現代糖尿病食療成果的基礎上,廣泛融合現代營養學和“血糖指數、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以及傳統中醫藥藥膳成果,研究並設計出了“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新方案。其特點是緊緊圍繞飲食的結構,從改善飲食質量入手,以提高主食的配方質量為核心,針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生理病理特點,緊緊圍繞“低血糖指數(低肝抗胰島素物質指數)、低脂低熱量、三大營養素合理供熱比、豐富平衡的營養、食用中藥強化”五大控制核心進行系統設計,是一種典型的藥膳型“糖尿病特膳”,是傳統中醫藥膳與現代西方營養學成果有機結合的新成果。2.4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的臨床價值與功能特點根據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糖安面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報告》,充分顯示了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的臨床效果。其功能特點是:餐後血糖的升幅與上升速度得到直接抑制,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後狀態處於安全的血糖平穩態;也使得餐後胰島B細胞的負擔大為減輕,利於胰島B細胞再生並延緩其凋亡;有效減輕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敏感性逐步提高;在餐前或餐時使用的糖尿病藥物就會顯著減少,有效減低降糖藥的毒副作用;由於到下一餐前仍有部分營養在吸收,所以餐前低血糖的風險明顯降低,使西藥降糖藥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由於配方原料的特殊性,所以又能針對糖尿病患者常常缺乏的營養素進行合理的補充與重新調整失衡的營養關係;由於熱量低,所以可以讓患者多吃一些,不再使糖尿病患者飢腸轆轆,從而享受到吃的樂趣。回顧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糖尿病膳食是從低級到高級、從數量控制到質量控制不斷升華的。“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食療的高級階段。從功能強度而言,藥膳型“糖尿病特膳”則是糖尿病食療的最高形式。“糖尿病特膳”是根據糖尿病人的生理病理特點專業設計的,是適合糖尿病人群的特殊膳食,具有特殊的飲食治療功能。而普通食品和以普通食物原料加工的“不添加蔗糖或是聲稱無糖”的食品屬於普通食品,不列入“糖尿病特膳”範疇,故本文不作詳細介紹。

糖尿病特膳食療

2007年12月在深圳召開的“糖尿病瑞品特膳臨床套用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教授指出:“通過食品營養改善疾病狀況,如利用特膳療法治療糖尿病,其前景一定十分遠大。”第一次明確肯定了“糖尿病特膳”在治療中的意義。如下則是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馬方主任對“特膳”和“糖尿病特膳”的釋義。什麼是特膳食品呢?最簡單的定義是,針對特定人群,滿足特殊營養需要。它的價值特點:第一,營養的定向性。第二,營養的配方設計。第三,營養的定量配比(強化、弱化、添加、去除)。生理特點是含有豐富且具有指向性的生理活性物質,調整人體機能。特膳食品代謝負擔比較低,沒有毒副反應。沒有劑量限制,適合長期食用。它(糖尿病特膳)還採用了傳統藥膳的因素,一些中藥成分比合成藥物更加安全,對人體臟器調整有獨到作用。它本身熱量低,同時富含粘性纖維,降低了澱粉和消化酶相互作用,可延遲胃排空及降低小腸中食物的消化率。較高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同時還有豐富的生理活性物質,杜絕能夠引起血糖波動的一些低分子糖類、低熱量、低脂肪,因而具有特殊的營養價值。這是糖尿病特膳的主體配方。第一,可以參與血糖調控,穩定血糖及逐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第二,補充針對營養、增強體質,減輕忌口危害。重點在於修復和滋養人體重要的器官,恢復人體內在功能,從而有效達到調整和預防糖尿病的效果。在控制常規飲食基礎上,補充一些特殊的膳食,實行一攬子補充合理營養、一站式實現養生治糖。由於糖尿病傳統治療的局限性,導致病人在膳食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同時過去長期的觀點是控制飲食,雖然使血糖控制達到一定目標,但是這種長期控制飲食,會使病人出現其他營養素的缺乏以及免疫力下降,特別是體質逐漸變弱導致更多疾病的產生。中醫

糖尿藥膳食療

“中醫糖尿病藥膳食療”是糖尿病特膳的高級形式和中醫特色。通過長達幾十年的研究探索,以及依託我國中醫學糖尿病專業學者的學術特長和課題基礎,逐步完善了功能性較強的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組方,並從“低糖廣譜飲食”模式升華到今天的“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理論體系,2004年1月在出版的《糖尿病長壽食療須知》專著中做了全面介紹。該配方技術先後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授權發明專利5項(發明專利號:94110644.6、99112568.1、ZL200910169373.0、ZL201310048687.1、ZL201310048686.7)。該配方體系恰恰也由五大部分組成:“低血糖指數、低脂低熱量、三大營養素合理供熱比、豐富平衡的營養、食用中藥強化”。我們稱之為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糖尿病飲食質量控制”的“五駕馬車”配方,是一個完整的藥膳型“糖尿病特膳”食療新體系。她是在現代主食約6兩米或面“數量控制”方法基礎上的改造與升華,從而使糖尿病飲食治療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長達二千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已積累了許多防治糖尿病有效的藥膳單方、驗方以及治療手段。在藥食兩用品中,也不乏調節糖、脂代謝的藥物。經過科學配製後加入糖尿病特膳食品中,可以強化糖尿病食療效果,顯著提高特膳質量。根據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糖安面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報告》,充分顯示了藥膳型“糖尿病特膳”的臨床效果。其功能特點是:餐後血糖的升幅與上升速度得到直接抑制,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後狀態處於安全的血糖平穩態;也使得餐後胰島B細胞的負擔大為減輕,利於胰島B細胞再生並延緩其凋亡;有效減輕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敏感性逐步提高;在餐前或餐時使用的糖尿病藥物就會顯著減少,有效減低降糖藥的毒副作用;由於到下一餐前仍有部分營養在吸收,所以餐前低血糖的風險明顯降低,使西藥降糖藥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由於配方原料的特殊性,所以又能針對糖尿病患者常常缺乏的營養素進行合理的補充與重新調整失衡的營養關係;由於熱量低,所以可以讓患者多吃一些,不再使糖尿病患者飢腸轆轆,從而享受到吃的樂趣。

關於無糖食品

國際標準規定了含單糖或雙糖的量在0.5%以下的食品可以聲稱“無糖食品”。實際上我們市面上銷售的沒有真正的“無糖”食品。“無糖食品”之“無糖”用詞是不妥當的,很是容易引起人們誤會,糖尿病患者會以為“不含糖,就可以多吃”。就糖含量而言,象我們日常食用的精製米麵,含糖量都在75%左右,含有快速升高血糖的澱粉類(多糖)成分。脫脂的“不添加糖的奶粉”,含糖量在52%,不脫脂者含糖量在35%以上。由於加入油脂,“無糖”餅乾和糕點類的含糖量不但比普通食品不低,而且熱量卻很高。事實上,就使用的配料而言,這些“無糖食品”的本質均屬於普通食品。專業人士呼籲“無糖食品”不能隨意吃,一定要像節制普通食品那樣有節制地進餐,尤其是“無糖糕點”加入了更多的油脂,熱量比普通精製米麵要高的多,只能做臨時解饞之需,不可當作主食來吃,以免給健康帶來危害。【注】本詞條主要參考文獻和內容引自中國醫科大學《實用糖尿病雜誌》2009年8月第4期60頁,楊波、楊曉暉等《解讀糖尿病特膳》;《中國中醫藥報》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第五版“專家講堂”楊波、楊曉暉等《解讀糖尿病特膳》。
參考文獻圖片參考文獻圖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