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坊廊61號河房

糖坊廊61號河房

糖坊廊河房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內鎮淮橋西北。糖坊廊河房原主人為陶氏。建築呈菱形,有跑馬樓2進,中為內天井,後為河廳一進,保存較完整。門窗木雕精美,多戲曲圖案。屬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側窗局部側窗局部

糖坊廊61號河房,被認為是南京內秦淮河現存河房建築中保存最完好和歷史文化價值最大的一處,也是中國唯一的“菱形”河房。該河房由陶氏建於清代中晚期,現仍為其私宅,建築由跑馬樓兩進和河廳一進組成,平面呈菱形,其地磚及部分房屋構件亦呈菱形,大門位於西側中部。現已年久失修,內部破損嚴重。

名稱由來

糖坊廊位於南京城南中華門內鎮淮橋西北,東南起中華路,西北接長樂街,原名叫滅街,後訛化為篾街,再後來,因設糖作坊於此,故而得名。

建築特點及價值

建築特點

馬頭牆局部馬頭牆局部

據《南京文物志》記載:“糖坊廊61號陶宅,建築平面呈菱形,有跑馬樓兩進,中間為內天井,後面河廳一進,為清代中晚期建築風格。跑馬樓檐下欄板雕刻十分精美,多為戲曲圖案,現保存完好,高大的封火牆,在秦淮河畔尤顯突出。”

藝術價值

整幢河房處處都有精美木雕,所有木雕內容都是三國故事,如三顧茅廬周瑜打黃蓋等,不亞於一部雕刻的立體《三國演義》。沿河一進跑馬樓一樓原是開敞的河廳,有100多平方米,河廳上方牆壁全鑲著精美木雕。

現存狀況

河廳局部河廳局部

糖坊廊61號河房主人、陶氏姐妹中的陶其玲介紹,1989年內秦淮河河道整治,河房南面沿河地基開始下沉,整幢河房逐漸往南傾斜,導致河房東面的封火牆從上到下被拉開一道一指寬的裂縫,裂縫寬度持續、逐漸增大。如今,一遇颳風下雨,河房屋頂瓦片直往下掉,隨時可能砸到行走在屋檐下的人。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說:“該河房地基下沉經過20年後,現在應該基本處在相對穩定期,但如不對地基進行及時加固,地基緩慢地持續下沉,河房建築安全存在相當隱患。”

受損嚴重維護成本太高

房屋的主人陶其玲表示,自從2007年他們決定賣掉古宅開始,雖然看房人始終沒有間斷,但因為房屋實在太破舊,陶家人又無力修繕,因此買房的人都是來看了一圈,就搖搖頭嘆息著走了。曾經有浙江商會的人想買,委託工程師來勘察,那位工程師跟陶其玲說古宅非常有特色,但是維修成本太高,不僅是修繕的問題,房屋整個沉降,要修房子更要修地基,想買也不敢買了。陶家人的叫價也是一降再降,但是4年了,始終沒有賣出去。
而房子的維修成本太高,房主無力承擔,房子是省市文保單位,在修繕上有諸多限制。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幫助維修,因為這房子實在太危險了:“漏水,坍塌,電線容易走火。2009年時有一位南大的教授來看過之後判斷,說這房子如果再不修,三年之內要倒。

政府部門維修困難重重

秦淮區文化局相關人員表示,糖坊廊61號河房是私有產權,按照文物法規定是房主自己維修,房主無力維修的,由政府部門幫著維修,而且這個維修只能是搶修,但是這個河房的維修資金缺口太大。他表示,2008年5月,曾經由省市區三級部門制訂了一個文物搶修方案,方案中約定由住家出資2萬元,政府出資5萬元,對糖坊廊河房進行搶修,但是直到2009年底雙方才達成協定,但這時候房屋損毀嚴重,原先的搶修方案已經起不了作用了,經費也不夠,後來只能作罷。他無奈地表示,像糖坊廊河房這樣的情況很多,包括殷高巷14號,對這些歷史悠久的私有古建築,在維修和保護上確實有很多無奈。

牆面慘遭惡作劇塗鴉

慘遭塗鴉噩運慘遭塗鴉噩運
2013年7月,有網友爆料糖坊廊61號河房的牆面被人塗鴉寫了一個:“拆”字,秦淮區文化局表示:糖坊廊61號河房外牆上的“拆”字是有人惡作劇寫上去的,並不是任何一個部門寫上去的。“這裡是省文物保護單位,肯定是不會拆的。”隨後,秦淮區文化局派人將“拆”字清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