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的自信力卻改變不大,普通人的生存質量和精神狀態甚至有惡化趨勢。精神層面主要表現在文化暮氣橫秋,老化嚴重,言必傳統,動輒玩民俗。有份量的文化產品匱乏、價值空心化、傳播能力低下,人才、延續都面臨斷代。對照美國,上世紀初美國崛起之時,世界各國精英們趨之若鶩,正是其文化軟實力上升最快的時候。而經濟的快速崛起,為什麼卻沒有帶來中國人精神面貌的改變,反而以移民逃離為幸福呢?
中國人精神斷代感也就是失去再生能力,應該說首先是因為歷史的內傷。過去一個世紀,中國人的靈魂都走在一條擁擠而混亂的路上。
表現
精神生殖需要堅定的自信、巨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創造力,這些都很遙遠。義和團、魯迅也許還加上郭沫若什麼人就可以繪出今天中國人的精神拼圖,偏激、單調、奴性、缺乏寬容。精神失去了繁衍能力,假文化、權力文化、文化自慰就大行其道。2010年最牛的一句話是“自從得了精神病,精神好多了”。這個時代的現實是,如果放棄精神的價值,也許反而是一種解脫。
原因
中國人精神失去再生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精神一直缺乏一個“硬”基石,封建帝國時期傳統儒家學說的過分強勢,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複雜的生態下的傳統精神和信仰生活看起來很虛妄、很脆弱。隨著儒家主流地位的終結,很難再找到文化傳承的主心骨。
中國的神從來不是終極價值,神、聖、妖乃至佛大都是現實訴求的變種。這就決定了中國宗教信仰帶有功利特徵。譬如:在許多民間信仰中,靈與不靈往往是是否為信眾追隨的先決條件。當然,還有一種心理,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明知是假,還隨聲附和,求一個心安理得。於是越邪乎的事,越具有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