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骨土

粗骨土,由於山丘地區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體淺薄,加之風蝕、水蝕大多較重,細粒物質易被淋失,土體中殘留粗骨碎屑物增多,因而具顯著的粗骨性特徵。還有部分母岩,在乾濕條件下,物理風化尤為強烈,在漫長的成土年代可形成較深厚的半風化土體,細粒物質少,而砂粒含量尤高。這些粗骨土,大部分分布於邊緣山丘地區,植被多為稀疏灌叢草類,覆蓋率較高,地面有較多的凋落物積累,土壤持水量較大,有明顯的生物積累特徵。

基本信息

土壤類型 粗骨土
PH值 5.4-8.5
有機質含量 20-25
全N含量 30.18-2.43
全P含量 0.5左右
全K含量 20.0以下

形態特徵

粗骨土土層較石質土厚,但多為A-C或A-AC-C構型。表土層厚度10到20厘米不等,質地礫質性強,結構性差,根系少,疏鬆多孔。表土層以下即為風化或半風化的母質層,厚度變幅較大,20到50厘米不等,夾有大量岩屑體。表土層及母質層中石礫含量超過35%。土壤顏色除表土層略深外,以下母質層顏色因岩性不同各異,但均較鮮艷,且上下過渡較明顯。

理化性質

粗骨土的理化性狀與母岩風化物的性質密切相關。如土壤細粒部分的質地可從砂土到粘土,土壤反應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均有,pH5.4到8.5。土壤有機質含量多數在20-25克每千克,低的1克每千克左右,高的可達40克每千克以上,這與植被生長疏密有關。一般林地比草地高,自然土比耕作土高。全磷含量平均為0.5克每千克左右,全鉀在20克每千克以下,速效養分含量也不高。矽質岩形成的粗骨土特別貧瘠。

改良利用

粗骨土是一類生產性能不良的土壤,一般不宜農用。局部坡麓及平緩地段已開墾種植薯類,穀類、豆類、芝麻等耐旱的糧油作物或果、茶等經濟林木,但一般產量不高。特別是有些地方仍盲目墾荒,順坡種植,全墾造林,挖樹根、刨草皮等不合理的利用已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又不得不撂荒棄耕,所以當前仍以疏林灌叢草地或裸地為多,有待治理合理利用。粗骨土分布廣泛,因此應根據各地的氣候、地形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因地制宜地加以治理,在有保護措施條件下,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採取行政和法律手段,嚴禁亂砍、濫伐、亂墾和刀耕火種,控制水土流失,防止粗骨土的面積不斷擴大。加強封山育林種草,做到適地適樹林草混種,迅速增加地面覆蓋,治坡護坡,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此外,套用工程措施,築壩防洪攔泥,防止溝坡滑塌,溝底下切及溯源侵蝕。對已墾農地需進行砌牆保土,造築水平梯地等高種植,增厚土層,培肥土壤。改變撂荒耕作習慣,建立固定耕地,實行合理的耕作輪作,用養結合,糧草間作,同時也可考慮種植名、特、優等經濟作物和藥材,多途徑治理,改造和利用粗骨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