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老粗布涼蓆,即老粗布四季毯又叫老粗布線毯,可以認為是加厚的老粗布床單,它是五股線織的,因此更厚重,用起來更舒服。老粗布涼蓆是利用純棉粗布冬暖夏涼的特性,線上毯的基礎上略加改進而成,一般的手織線毯和涼蓆區別不是很大。其實無論床單還是線毯,一年四季都可使用,特別是線毯又叫四季毯,夏天可以作為涼蓆來使用,冬天可以當棉毯,是非常實惠的一種。製作流程
72道製作工序
粗布的織造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先後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紡線、染線、扽線、經線、闖杼、刷線、掏繒、吊機子、織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諸多子工序,全部採用純手工工藝。織造工具幾乎全是木製的,結構都很簡單。隨著魯西南勞動婦女對紡織技術的不斷革新,民間織錦由最初一把梭、兩把梭,發展到13把梭,最多可達20把梭。
粗布涼蓆的圖案意境,是靠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紋飾來體現的。通過抽象圖紋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和諧美,極具藝術魅力。如今,嘉祥魯錦在最初的平紋、斜紋、緞紋、方格紋的基礎上,又發展出棗花紋、水紋、狗牙紋、斗紋、芝麻花紋、合斗紋、鵝眼紋、貓蹄紋等8種基本紋樣。早期的二匹繒,已發展到四匹繒、六匹繒、八匹繒。
粗布涼蓆用色通常是紅綠搭配,黑白相間,藍黃穿插。不同配色,不同紋樣,藝術效果也全然不同。一團團潔白的棉花,經嘉祥婦女靈巧的雙手,能夠紡、染成22種基本色線,織成1990多種絢麗圖案。“黑鑲邊長流水”圖案是自明清以來極為流行的傳統紋樣,純黑的平紋鑲邊,紅黃綠色彩鮮艷的流水紋,反映了人民大眾期盼幸福生活細水長流的願望。“迷魂陣”、“喜字錦”,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婦女們從複雜工藝中領略到的樂趣。織布能手,憑提花斗紋的技巧,可織出形象逼真的人物、動物和各種花卉圖案,如“孔雀開屏”、“棗花竹節”、“十樣景”、“外廓城、里廓城,當中坐著老朝廷”、“八磚鋪地九項門,楝子開花轉遭圍”、“小貓蹄、大貓蹄,中間串著一根筋”、“八磚、七磚、柳條花”等,真可謂巧奪天工,五彩斑斕。
工藝特點
織布使用純植物染色劑,以手織手紡和老式腳踏斜織機為主要工具,以純棉紗、天然彩棉為原料,通過對用料、花色、品種的不斷調整更新,追求生態、環保、天然、健康,逐漸形成了包括床品、服飾、掛件、布藝等一系列居家產品。採用傳統的織布文化底蘊與現代織布工藝相結合,開發的純棉手工系列新產品小巧玲瓏、美觀大氣的工藝品,100%純棉、花色獨特、雅觀大方、手感厚實、美觀耐用、不褪色、冬暖夏涼,富有良好的吸水性、透氣性等特點! 手織布在中國有著數千年歷史,曾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純棉質地、手工製造、民族圖案、古老民間工藝等特點使其再次受到現代消費者青睞。
手織布的圖案意境,是靠各種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來體現,面不是具體的事物形象,通過抽象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間接的,因而更具有藝術魅力。在紡織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手織布工藝能流傳至今,堪稱奇蹟。
歷史沿革
千年輝煌史
早在商周時期,我們北方黃河流域就已出現了一種木製紡織工具——腰機。
它在使用時席地而坐,結構極為簡單。而漢代斜梁機的出現,則標誌著紡織技術的逐漸成熟。在山東嘉祥武氏祠漢畫石像上的“曾母投杼”圖中,曾母使用的斜織機即是今日遍及魯西南家家戶戶立式織機的先祖。漢代斜梁織機上卷經軸經木、綜、躡等關鍵部件均已具備,使用時可以手腳並用,大大加快了紡織速度。在今天看來這種織機結構過於簡單原始,但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歐洲直到6世紀才出現,13世紀才被廣泛運用。
錦在紡織物中代表著最高的紡織技術。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齊魯大地已是我國產錦的中心。“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葛麻絲織繡工藝糅進棉紡工藝,形成了獨特的魯西南織錦。經過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織造工藝的發展,魯錦藝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清代,鄄城織錦曾作為貢品晉獻朝廷,成為大內御用之物。至今中央美院研究所還收藏著清代鄄城魯錦數百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