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巴林特

米歇爾·巴林特

米歇爾·巴林特(Michael Balint),精神病學家。1896年出生於布達佩斯,1970年逝世。他曾在匈牙利學習醫學,在德國學習生物化學,並在英國學習過心理學。

人物生平

1876年12月3日生於布達佩斯,是一個開業醫生的兒子。他對醫學的興趣來自目睹父親的工作。在父親的期望下巴林特選擇了醫學。一戰期間加入前線,開始到了俄國,後來還去過多羅密特山脈(Dolomiten,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一個山區,類似阿爾卑斯山脈,譯者注)。其醫學學習於1918年10月結束,1924年他又學了生物化學。此前,21歲時,巴林特第一次接觸到精神分析。愛麗絲是他妹妹的同學,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在愛麗絲的鼓勵下,他閱讀了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和《圖騰和禁忌》。他參加了桑多爾·費倫齊(Sandor Ferenczi)的課程,費倫齊1919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任精神分析教授,他是一個世界級的精神分析的大學教授。在革命期間,巴林特夫婦來到柏林,在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那開始學習精神分析並進行精神分析師的訓練。此外還在查理特(Charite)醫院治療心身疾病的病人,並第一次在這類病人進行精神分析性治療。1924年巴林特夫婦返回布達佩斯,巴林特繼續在弗蘭茨那學了兩年的精神分析。1935年他被選為布達佩斯精神分析學院的院長並在精神分析公立醫院任院長。很早以來他就對心身疾病感興趣。他在布達佩斯精神分析聯合會首次的兩個報告是“胃病的精神分析意義”,“一例心因性陽痿案例”或是“胃病的門診病例”。他開始探索並給醫生灌輸心理學理解。巴林特沿襲了弗蘭茨的傳統,費倫齊從作為精神分析師開始就給醫生上課並作報告,1923年發表了“作為精神分析師的開業醫生”。費倫齊開始嘗試改變精神分析師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形式,巴林特在1926年第一次發表了關於開業醫生進行精神分析的問題的文章。

1939年他不得不移居英國。自1948年以來,他就以一名精神病醫生和精神分析治療師的身份在倫敦著名的Tavistock人類關係學院工作,並同時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學院的訓練分析師。他在不同的精神分析領域發表作品,其中部分是和其第一任妻子愛麗斯巴林特合作的成果,而1939年愛麗斯巴林特去世後,他也和後來的妻子伊妮德巴林特合作。

由於匈牙利的的反猶運動(Horty-Regimes),在政治壓力下他辭去了布達佩斯精神分析學院的工作並流亡到英國。不久愛麗絲卒亡,時年40歲。巴林特先留在曼徹斯特1945年搬到倫敦去。在曼徹斯特和倫敦他都繼續他的“關於醫療實踐中心理問題的討論會”。巴林特的目的是讓普通醫生敏感一些,了解疾病症狀除了器官原因外還有心理的原因,疾病不僅是器官損傷的表現,也可以理解為衝突環境和適應障礙的表現。1954年他發表了文章“在心理治療中訓練通科技能”(Balint 1954)。

他1953年再婚,在他與他後來的妻子恩尼得(Enid)共同工作中,他發展了所謂的巴林特小組。他的夫人,恩尼得·巴林特說:“巴林特小組開始於1949年我和米歇爾初識時。那時我在他維斯托克(Tavistock)人類關係學院的一個專業小組裡工作——其中有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學家,沒有醫生。研究夫妻問題…,我請米歇爾當我的小組的督導,小組成立於1948年。我們開始的每種方式,後來在巴林特小組裡都得以實施。第一個為醫生組建的小組始於1950年,我們的工作方式包含了米歇爾的概念”(E. Balint 1984)。

對巴林特和他的妻子來說,這種研討會的目的是建立研究和進修之間的關係。他想要弄清楚精神分析治療經驗怎樣轉移到有醫學背景的或是有其他完整結構實踐的醫生身上。他不想將家庭醫生變成心理治療師。但他知道醫患關係對於疾病過程和治療有怎樣高的價值。

米歇爾巴林特於1970年12月30日卒於倫敦。他的基本思想在1957年第一次以文章“醫生,病人和病”的形式在德國發表。

主要思想

對於巴林特來說普通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的具體合作的基礎是對於病人和醫生之間的關係的不同理解。就他的經驗,從醫學生開始就通過公式化的和非人道的學習方式訓練了一種對人的錯誤觀點。一個醫生的“第一個病人”就像解剖中的屍體,得病的人就是“研究對象”,醫生和病人之間極有意義和緊張得關係也是一種純技巧。基於此發展了一種“遠離人,集中於病”的醫學並且醫學觀念固著於軀體疾病症狀。“將病人縮到疾病也可以理解為醫生的自我保護。他感覺自己只是面對疾病,而不是面對病人”(Kröger 1982)。

在講述自己的軀體疾病時病人有一種感覺,他在向醫生尋求幫助,同時醫生也有這種感覺他要給病人幫助。這種交際模式就包含了一個錯誤引導的觀念,病人有病而不是他生病了。

在討論醫患關係的複雜交換作用的中心是他的研究“醫生作為藥物的作用”(Balint 1957)。“…不是第一次在醫學史中的這種討論讓人們知道,醫生最通常所使用的方子,並不是醫療或是藥物起決定作用,而是醫生在寫它時的方式方法,帶給醫學的整個氣氛”(Balint 1957)。巴林特問:“為什麼醫藥醫生儘管由於他們專業的書寫,卻通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Balint 1957)。他的請求是,開業醫生要對不同的醫患關係敏感,研究其預期作用和副作用並不能再聽任關係的發展像現在這樣。因而需要醫生有能力認識這種關係,通常是病人再現他以前的客體關係到醫生上,就是說病人體驗以往的關係經驗並體現在醫患關係中。

生平著作

《嬰兒早期的個體差異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Behaviour in Early Infancy》 .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of Science in Psychology. London, 1945.

《原愛和精神分析方法 Primary Love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1956.

《醫生、病人及疾病 The Doctor, His Patient and the Illness》. 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57.

《顫慄和退行 Thrills and Regressions》 . 1959.

《基本裂隙-退化的治療面向 The Basic Fault - Therapeutic Aspects of Regression》. 1967.

譯作《桑多爾·費倫齊的臨床日記 The Clinical Diary of Sándor Ferenczi》 . Edited by Judith Dupont. Translated by Michael Balint and Nicola Zarday Jackson. First cloth edition, 198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