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蘇聯作曲家。交響組曲《高加索素描》、交響詩《修道士》、歌劇《阿霞》等為其代表作。

基本信息

簡介

[img]title=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style=right src=a005b3344ba0f5a4d0a2d312[/img]米哈伊爾·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蘇聯作曲家。原姓伊凡諾夫,曾在彼得堡伊薩基耶夫基教堂所附設的音樂講習班學習,後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作曲。畢業後在梯弗里斯(今提比里西)從事教學、指揮工作。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執教並擔任過該院院長。晚年創辦梯弗里斯音樂學院,又兼任莫斯科大劇院指揮。

作品富有高加索民間音樂特色。交響組曲《高加索素描》、交響詩《修道士》、歌劇《阿霞》等為其代表作。

生平

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指揮家米哈伊爾·米哈伊羅維奇·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在1859年11月19日生於離彼得堡不遠的加特契那城。從十三歲開始,他進彼得堡一所教堂唱詩班附屬音樂班學習,十六歲(1875年)進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學生。巴拉基列夫小組對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的早期創作影響很大,例如,他根據兩首俄羅斯民歌主題寫成的一首序曲,就是按照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模式寫就的。畢業後,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在1883年被派到喬治亞組織俄羅斯音樂協會分會。

1893年,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遷居莫斯科,從這時候開始有四十多年的時間,他的音樂活動都同莫斯科相聯繫著:他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職務,培養出的一些著名音樂家,如格里埃爾和瓦西連科等,在革命前俄羅斯音樂生活中已經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教課以外,他還擔任俄羅斯合唱協會和莫斯科大學學生樂隊、私營俄羅斯歌劇院和濟明歌劇院指揮----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一些歌劇如《薩坦王的故事》和《不死的卡舍》等都是在他的指揮下初次上演的。

二十世紀初,隨著民主空氣的普遍高漲,音樂社會生活也明顯地活躍起來,這時候,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積極參加進步的音樂社會活動,出任莫斯科音樂家互助會籌備會主席和全俄羅斯演員代表大會歌劇組主席,1905年莫斯科音樂學院爭得自主權後,他還被選任院長(1906-1922),並直接參加改革教學方案和學院體制的工作。

1922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四十年來富有成果的音樂活動,授予他"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此外,他還榮獲了勞動紅旗勳章。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在1935年1月28日去世。

作品

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的創作始終忠於俄羅斯古典音樂的現實主義傳統,堅決反對頹廢的現代主義的一切表現。他的作品數量不少,涉及到各種不同的音樂體裁:他的歌劇除了上面提到的《背叛》外,還有根據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寫成的《阿霞》、以巴黎公社為背景的《最後的街壘》等,他還為莫索爾斯基的歌劇《婚事》續寫並完成。他的交響音樂作品,大都同人們生活形象和真正的民間歌曲舞曲有著密切的聯繫,這類作品有交響詩《姆齊里》(取材於萊蒙托夫的長詩)、《一九一七年》和《勞動頌》,管弦樂組曲《烏茲別克斯坦音畫》和《高加索素描》等。他的管弦樂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管弦樂組曲《高加索素描》(1894年)。

作品富有高加索民間音樂特色。交響組曲《高加索素描》、交響詩《修道士》、歌劇《阿霞》等為其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