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籬 lí
籬 | 拼音: | lí, | 筆劃: | 16 |
部首: | 竹 | 五筆輸入法: | tybc |
基本解釋
(籬)
lí
用竹、葦、樹枝等編成的圍牆屏障:籬笆(“笆”讀輕聲)。樊籬。籬落。籬牆。籬柵。籬障。
詳細解釋
籬
lí
【名】
(形聲。從竹,從離,離亦聲。離是“離開”的意思,竹和離合起來的意思是用竹子把某地隔離開來。本義:用竹子做成的隔離物。)
同本義。用竹、葦或樹枝等編成的蔽障物,以保護場地。也說“笆籬”〖fence〗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陶潛《飲酒》
庭中始為籬。——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又如:樊籬(籬笆);籬子(即籬笆);籬花(籬菊。籬下的菊花);籬門(竹籬的門);籬陌(籬邊和田頭);籬垣(用竹籬做成的牆垣);籬根(竹籬近地處)
笊(zhào)籬〖abamboo,wickerorwirestrainer〗,用竹蔑、柳條、鐵絲編成的杓形用具,能漏水,用來在湯里撈東西
籬笆
líba
〖hedge;hedgerow;bambooortwigfence〗用竹子或樹枝等編成的柵攔
籬落
líluò
〖bambooortwigfence〗籬笆
村莊籬落
籬牆
líqiáng
〖wattedwall〗用密植的竹子、樹木或交叉的枝條等做成的牆垣
籬雀蛋色
líquèdànsè
〖hedge-sparrowegg〗一種比玉石綠色黃而且稍淺的淡綠色至淺黃綠色
籬柵
lízhà
〖hedge〗籬笆和柵欄
籬障
lízhàng
〖wattedwall〗指籬笆一類蔽護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鄰知切,音離。笊籬,竹器。
(籬)《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正韻》鄰溪切,音離。籓籬也。《釋名》籬,離也。以柴竹作之。疏離,離也。《晉書·庾袞傳》與弟子樹籬,跪而授條,曰:幽顯易操,非君子意。
又笊籬,竹杓。
又葉良何切。《楚辭·招魂》軒輬旣低,步騎羅些。蘭薄戸樹,瓊木籬些。 《正韻》亦作蘺、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