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轉換

Paradigm Shift. 原意是長期形成的思維習慣、價值觀的改變和轉移. 在風險投資領域中是極為重要的概念,也叫“命律轉移”。

基本信息

式轉換(Paradigm Shift),又稱“範式轉移”、“典範轉移
目錄
[隱藏]
1 範式轉換概述
2 範式和範式轉移[2]
3 範式轉換理論的評價
4 參考文獻

範式轉換概述

“範式”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最早提出來的,是庫恩歷史主義科學哲學的一個關鍵、核心的概念。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中,庫恩認為範式是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從事某一類科學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觀、基本理論、範例、方法、手段、標準等等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所有東西。”[1]
範式轉換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里,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這種改變,後來亦被套用於各種其他學科方面的巨大轉變。庫恩在書中闡釋,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道統,打破舊思惟,而後才成功的。
典範轉移的例子:免費報紙的出現、寬頻上網的普及、BT技術(BitTorrent)的出現。
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範式轉換,範式轉換理論是托馬斯·庫恩有關科學革命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的套用。企業範式指的是企業成員所共有的關於企業自身、企業環境、企業中勞動著的人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為企業核心人物及多數人所擁有的正統的東西。
範式轉換理論認為,到了一定階段,企業原來的範式就必須轉換,但這種轉換是很難的,特別是在原來範式上取得較大成功的企業就更難了。為此,該理論提出了範式轉換四階段:
領導幹部的發動;
中層幹部的突擊;
變革的連鎖反應;
新範式陣腳的加固。

範式和範式轉移[2]

“範式” 最初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庫恩,1968)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辭彙,此著一問世,這辭彙立刻被學界接受,並且圍繞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庫恩長期以來研究科學史,他發現一種累積性的科學史觀統治著這個領域,但這種認識他認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學史本貌的。庫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範式”這個辭彙,一切的困惑當即冰釋。不過這個“範式”,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如果非要簡單的概括的話,它的內涵有兩層意思:(1)科學共同體的共同承諾集合;(2)科學共同體共有的範例。再進一步,(1)可以簡化為一種約定,(2)就是範例。
範式概念是庫恩範式理論的核心,而範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範式理論指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範式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共同的基本理論、觀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種自然觀(包括形上學假定)。範式的基本原則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次表現出來,分別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問題。這些理論和原則對特定的科學家共同體起規範的作用,協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
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我採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套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範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在庫恩看來,範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範式的特點是:(1)範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2)範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套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3)範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庫恩的範式論里,範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範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庫恩對範式的強調對促進心理學中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範式不是別的,就是看待研究對象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對象、把對象看成什麼、在對象中看到什麼、忽視什麼。
模式,即Pattern。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你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那就是模式。 按既定的用法, 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Alexander給出的經典定義是:每個模式都描述了一個在我們的環境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然後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在重複相同的工作。
模式有不同的領域,建築領域有建築模式,軟體設計領域也有設計模式。當一個領域逐漸成熟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很多模式。
一個穩定的範式如果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適當方式,它就會變弱,從而出現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按照庫恩的定義,範式轉移就是新的概念傳統,是解釋中的激進改變,科學據此對某一知識和活動領域採取全新的和變化了的視角。 通常,範式轉移是一個由某一特別事件引發的過程。所謂特別事件是指在現有範式中被證明是反常(anomalous)事件的增加,為了糾正問題,決策者需要改變工具設定,並嘗試新的政策工具。如果這些努力不能奏效,就會出現政策失敗(policy failure),進而打擊舊的範式,促使人們去尋找新的範式,進行修正政策的試驗過程。

範式轉換理論的評價

範式轉換理論非常近似戰爭理論和民眾運動論的模式。
範式轉換理論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歷史狀態和內在發展規律,對人們理清所從事領域的發展路徑以及把握其領域的未來走向都有啟發作用,“作為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在一段時間裡它為科學工作者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1]因此,庫恩的範式理論具有了方法論的意義,它不再局限於科學發展史的運用,還被拓展運用於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

參考文獻

↑ 1.0 1.1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範式和範式轉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