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會的簡敘
節會是指政府或者其他團體為了增大影響、推動經濟發展或者宣傳文化等目的而舉辦的一系列節慶活動。節會經濟
隨著“假日經濟”的不斷升溫,由“假日經濟”派生出的“節日經濟”現象也成了決策人士探討的重要話題。 有人考證,“假日經濟”最早於1998年提出,由於假日包含了周末休息日,所以當時“假日經濟”的概念還是“大假日經濟”。節日經濟是休閒經濟的一部分,它出現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並非偶然。同樣在這個時代,“過剩經濟”取代了“短缺經濟”,“生產者主權”讓渡給了“消費者主權”,因此節日經濟是經濟結構變化的產物。節日按照來源劃分,可分為自然節日、社會節日、政治節日、歷史節日、民族節日、國際節日、休閒節日、文化與經濟節日等。由於旅遊資源不僅僅是自然或歷史的,還可以創新(如文化與經濟節日)或發現新的旅遊資源,很多城市的政府創造出新的節日以獲得經濟資源收入,因此,文化與經濟節日中所具有的“人為因素”最為明顯,帶有明顯商業色彩和區域經濟特徵。節日的表象是文化,其本質是經濟效益,節日的經濟效應隱含在節日的文化氛圍中。一個節日往往是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的宣傳,節日的主題往往是有文化意味的美的東西,如滑雪節、風箏節、時裝節、音樂節、啤酒節、西瓜節、 啤酒節、荔枝節、牡丹節、登山節、新活動傳媒策劃的海南島歡樂節等。“節日經濟現象”反映了物質消費的“斷層”,體現了居民購買力與消費需要的矛盾。以吃為主要消費特徵的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商機逐漸黯淡,而以精神文化生活為主要消費特徵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節日氣氛漸濃,商機日漸趨強。節日經濟也是轉移經濟,即經濟資源從旅遊資源較少的城市向旅遊資源較多的城市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