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治國

管理治國作 者: 馮成平,仲志遠 著出 版 社: 新華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370000 版 次: 1 頁 數: 361開 本: 16開I S B N : 9787501184118 分類: 圖書 >> 政治 軍事 >> 政治 >> 中國政治 定價:¥48.00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管理治國管理治國
管理治國理念倡導“科學管理,興國之道”,旨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理論體系進入的探索與研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中華新文明的崛起而貢獻微薄之力。理論基礎:“紅、黃、藍三色管理”,積極探索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成功之路。向中國共產黨學管理——“紅色管理”是航燈,引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析中國皇朝管理——“黃色管理”是鏡鑒,助推著中華文明的再度輝煌;破解西方管理本源——“藍色管理”是火花,激發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創業夢想。
本書從管理的視角,透視中華數千年歷朝歷代的興衰得失,從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層面探究國家管理經驗,並將其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及現代西方國家管理相對照,告訴讀者中華新文明正在孕育、崛起。

作者簡介

馮成平,文化商人,管理治國論壇壇主,曾用名馮成略,湖北恩施土家族人,曾在新聞界、體育界、科研機構、企業等部門供職。
紅色管理、黃色管理、藍色管理、管理治國理念的倡導者、探索者。參與:全民健身、和平頌、企業文化、學習型社會等大型社會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同舟共濟》、《體育法》等影視作品的策劃與實施;《落日的輝煌》、《豐碑》、《看奧運》、《毛澤東讀書集成》、《奧林匹克宣言》、《中華民族文化尋根之旅》等作品的策劃出版。
仲志遠,曾就讀於復旦大學,碩士。先後就職於人民日報華東分社、千龍新聞網、中國青年報、香港文匯報北京新聞中心、鳳凰周刊等媒體;歷任千龍新聞網初創時期新聞專題部第一任主編、首席記者,經濟日報《經濟》雜誌高級記者,《資本市場》雜誌主筆及首席評論員。閱歷豐厚,一向走筆於中西政治、經濟、金融證券之間,迄今見諸於報刊的時政、財經等報導暨評論數十萬字,著有《網路新聞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系中國網路新聞研究的先行者與開創者。

圖書目錄

總 序
第一篇 民生篇:民生而非民不聊生
一、儒家:教化為上
二、孔子:仁學招牌的雜貨鋪
三、老莊:清靜無為之治
四、孟子:民貴君輕
五、荀子:重禮尊君,禮治法治
六、管子:君之當尊,民為君用
七、商韓:尊君權,任法術
八、漢宋以來儒學的數次復興
九、教化為上――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底色
十、古希臘:導師的公民視角
十一、古羅馬:國家是人民的事務
十二、教會至上與文藝復興
十三、西方:沒有掛在嘴上的民生傳統
十四、西學東漸後的唾沫與熱血
第二篇 財富篇:藏富於民,民富國強
一、官府與官商
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三、捍衛個人財產與憲政的先聲
四、思想者眼中的私有財產
五、私有財產:從運動到革命
六、中國物權法的產生
第三篇 法治篇:以法治國
一、先秦諸子的法治閃光
二、儒家人治傳統的變異
三、法國大革命締造的法治原則
四、憲法之下的政府標本
五、依法治國:口號與漸變
第四篇 政制篇:分權均衡,遏制腐敗
一、從封建分權到君主專制
二、波利比阿:利益集團與權力的平衡
三、三權分立:歐美的權力制衡傳統
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五、權力架構的模糊
六、深圳的“三權試點”
七、另一種三權均衡
第五篇 外交國防篇:來而不往非禮也
一、“中央帝國”心態與民族的集體自卑
二、外交中的黨派淵源
三、周邊國家與大國關係
四、經濟外交與價值外交
第六篇 文化篇:新文明的崛起
一、傳統政治文化的優劣
二、西方政治文化的鏡鑒
三、擇善而從:新政治文化的視野
四、政治新文明的崛起
五、中國崛起是一種文化
附錄一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二 管理3+1課題組
後記

書摘插圖

第一篇 民生篇:民生而非民不聊生
一、儒家:教化為上
諸子之學,悉有淵源,非盡出心裁,憑空立說。
——蕭公權
治國之道在於政權,而政權的管理,往往是取自某一個流派政治思想,然後再細化為切實的制度的。
周代一向被政治思想學者們視為中國政治思想的起點,是因為學界一直有“古代文化至周而盛”的說法。周代的招牌掛了800多年,但中國政治思想顯然不是從那時才開始的,其前的殷商時代已經有了雛形,而且還不僅僅是一點萌芽,否則這一朝一代就不可能延續那么幾百年了,當時的國家管理雖然看起來有點簡單,但恐怕也有一些制度可循的;不過,典籍失傳,史料闕失,顯然已經難以考證,只能有待於考古的發現來破解其中的奧秘。
中國文明曾經興盛於黃河流域。距今2萬年左右的寧夏大麥地史前岩畫帶就有了數量驚人的圖畫文字,其記述的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遺蹟,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與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以及後來的甲骨文一樣具備了象形、會意、指事等古老文字的要素。——這大概是傳說中的虞夏時代,但文字解讀的困境使之湮滅於史書的記載。實際上,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基本定型的甲骨文字已經面世,算是進入了文明社會。到了商周之際,部落社會漸進而成封建天下。天子王室借重於自己的王族宗藩統領四方,他們被分封駐守在各地,逐漸形成了諸侯國。
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周代最初倒像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國家,形散而神聚。君權天授,所謂的“周天子”坐鎮都城,而大大小小的諸侯小國則散落在四周,與古希臘的城邦沒有什麼兩樣,也像年代更後一點的神聖羅馬帝國。周天子是最大、層級最高的封建領主,而那些諸侯國家原本就是分封出去的王公貴族。——這是西周時的大致形態。許倬雲先生將這種封土建侯的形態稱之為連鎖網路,就像麥當勞連鎖店一樣。不過,因為周天子是先王的長子,是宗主,諸侯各國還有“尊王攘夷”的義務,朝貢的時候也有一套禮儀。諸侯各國在外駐紮久了也入鄉隨俗,有了各自的文化、風俗和傳統,離都城較遠的諸侯國更是如此。東周時,諸侯各國已經掙脫了周天子的束縛,語言和文字也有了不少變異。
周朝末年,王室已是強弩之末,諸侯悄然坐大。封建制度(封土建侯)行將崩潰,原先那一套維繫人心保持秩序的風俗制度迅速動搖崩壞。——這就是儒家眼中“禮崩樂壞,天下無道”之時。春秋與戰國一共歷經了500多年。到了戰國時代,士族與平民之間橫亘的階層界限逐漸消失,貴族從政掌學的特權也轉移到了平民。列國並存,雄霸相爭;思想自由,學無禁忌。處士橫議,流動頻繁,競相奔走於列國之問,兜售一己之論,撈取一官半職,企望權力俸祿名利雙收。
天命民本、禮樂兵刑,可以說是中國上古時代政治思想中的主旨。先秦諸子思想無論立說還是解釋或闡述,都在其中,無一脫俗。蕭公權先生1940年代初就曾斷言,“先秦政治思想已具體於春秋戰國之前,儒墨道法之學乃因襲而非創造”。孔子的政治思想以成王周公制度為藍本,“舉先王之政以為後生之教”,深入闡述一番之後自成一家之言,被其門徒以及歷代讀書人奉為至聖宗師。
滿肚子的學問有沒有用,最終還是要看能不能賣得出去,有沒有哪個帝王諸侯肯出價買下來。——所謂“學得權與術,貨於帝王家”是也。孔子秉持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理念,這就為後世全天下的讀書人逢迎王權、待價而沽開了一個先例。公元前492年,60歲的孔子動身前往鄭國,想找個官來做做,與學生走散之後,孤零零地站在城東門外,時人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到弟子如實轉述此言,一臉苦笑,點頭稱是,說“然哉然哉”。根據猶太學者薩義德的定義,知識分子就是背井離鄉、疏離主流、邊緣化而且身份業餘的一個群體,懷抱治國理想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儒家思想在戰國時代並不受人歡迎,甚至還是很遭排斥的,因為他的理念並不適合君主們稱霸的夢想。如此說來,孔子倒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善於自嘲的知識分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