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企業會計分支]

管理會計[企業會計分支]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又稱“分析報告會計”,是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並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為此,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畫、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並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

基本信息

基本含義

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它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系統兩大組成部分,我們研究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進,是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審視管理會計各個階段的變化和發展,結合考察管理會計研究焦點的演變及未來管理會計工作的變動趨勢,試圖從中得出對管理會計學術研究和實務運用有益的啟示。管理會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於此,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

教學目的

《管理會計》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管理會計是為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運用一系列專門的方式方法,收集匯總、分析和報告各種經濟信息,藉以進行預測和決策,制定計畫,對經營業務進行控制,並對業績進行評價,以保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本課程是學生在掌握會計核算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擴展能力,將來在工作上參與企業管理應具備的知識。通過系統學習,學生應能掌握管理會計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具備利用經濟信息進行預測、決策,對經營業務進行控制、分析評價的能力。

起源

國際管理會計 國際管理會計

紡織、鐵路、鋼鐵業對成本會計的套用管理會計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企業管理層對內部計量的運用。當時的紡織廠、兵工廠等企業為了衡量內部生產過程的效率,在市場交易信息之外,開始對企業內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1855年,新英格蘭的利曼(Lyman)紡織廠以複式簿記為基礎,首創了一套成本會計制度,它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能反映產品成本、工廠布置變化影響和對原棉收發的控制情況。19世紀中期,鐵路業的出現和迅速成長為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由於鐵路公司在當時規模最大、組織最為複雜且營業跨越廣闊的地理區域,這必然對成本會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穎的會計管理技術方法開始得以發展,這對於以後幫助企業進入更有效的成本規劃和控制,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鐵路公司代表性的成本會計方法,主要包括記錄和匯總現金交易,編制匯總成本財務報告,進行營業統計等。19世紀80年代起,鐵路公司的成本會計方法被更大規模的銷售企業、鋼鐵公司等所採用並加以發展。銷售企業按部門和地理區域統計關於銷售周轉的明細情況,並編報類似於後來收入中心所用的業績報告。而鋼鐵公司對協調、控制所需的統計數據進行了發展,將鐵路業早已採用的會計憑單制度(Voucher system of accounting)加以引進,並將成本報表作為控制工具,如卡耐基(Andrew Carnegie)鋼鐵公司將成本報表用於業績評價、質量檢查、副產品決策、銷售定價等方面。但這時的成本控制還只集中於直接人工和材料,很少注意到間接製造費和資本成本(如折舊和利息費用等)。

學術方法

管理會計實務革新的相對停滯大致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近半個世紀中,管理會計實務性技術方法革新較少,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與財務會計在社會和法律上的主導地位有關。由於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要求按照規定的核算方法和程式提供有關會計信息,再加之早期企業的產品品種比較單一,按財務會計報告規定的程式,對產品實際成本的扭曲程度很低,而追求準確和相關成本數據所付出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報告代價又很高,所以企業傾向於使用與對外報告相同的成本信息來進行內部營業管理。

然而,這是一個管理會計學術方法創新的階段。我們研究發現,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預算的折現的現金流量分析方法(Discounted cash flow approach),利潤和投資中心的剩餘利潤(Residual in-come)考核方法,內部轉移價格制訂的機會成本法,規劃和控制問題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信息經濟學理論、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引入等。這雖然使管理會計的學術研究確實得以大大豐富,但對實務操作影響較少。

第一

折現的現金流量法雖然在理論上優於非折現的投資回收期法和會計收益率法等傳統方法,但對於許多投資而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在企業如何實施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更何況未來的現金流量本身就很難確定,實務上更多的是採用非折現的投資回收期法。

第二

剩餘利潤指標由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rporation)首創,用來鼓勵部門經理進行低於本部門平均ROI指標,而收益超過其資本成本並有利於公司總的ROI增長的投資。但也許是商業文化傳統的影響,剩餘利潤指標沒有能在實務上廣泛使用,即使是通用電氣公司後來也棄用剩餘利潤指標,重新使用ROI指標作為投資中心財務業績評價的基本標準。

第三

企業在制訂內部轉移價格時,實務運用的訂價基礎包括全部成本、標準成本、市場價格、協定價格。而在中間產品沒有市場或處在非完全競爭市場情況下,新出現的具有個體經濟學基礎的機會成本訂價方法卻很少為內部銷售部門所採用。

第四

成本會計定量分析的使用始於科學管理時代,不過本階段又新發展了許多定量分析的技術工具。定量模型開始套用於各種成本會計問題,所用的分析技術包括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機率論、回歸分析、假設檢驗、決策論等。雖然這些模型的套用面較廣,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講,能保持其穩定和連續的企業卻不多。

第五

信息經濟學理論、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引入到管理會計領域。按信息經濟學理論,管理會計人員要在不確定環境中選擇一套能幫助企業決策的信息系統(如管理會計系統)。它的有用性取決於是否能提供信號給決策者並影響其期望效用大小。

代理理論則將信息經濟學方法用於單人決策的情形發展到用於多人決策的情形,將會計信息視為委託人、代理人之間訂約的基礎;將企業不再視為單一的組織機構,轉而認同與企業簽約的代理人有不同利益、信息和理念。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提供信號(如實際後果、不同狀態發生的可能性、代理人的行動和努力程度)服務於委託人和代理人。但目前代理理論還只能套用於相當簡單的組織環境(由於計算均衡結果的複雜和困難),其代理人不願勞動和不努力的假設,至少對經理人而言是不公正的,因為經理人並非厭惡勞動或更願意損害企業利益,這種靜態技術的假設忽略了知識和革新對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

與代理理論平行發展的是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理論不同於代理理論的是其不總是藉助正式契約來分析所有交易,認為企業是為了應付複雜的、不確定的環境而建立的合作組織,交易改在企業內部完成並由管理過程控制,可以彌補具有一定成本和效率損失的市場交易的局限。交易成本理論套用的缺陷在於交易成本環境難於準確定義,僅以有限方式在實際組織中進行了檢驗,多數結論缺乏縝密的分析,管理會計中心問題即分權經營單位的業績評價的手段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

由於本階段的學術創新缺乏對企業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跟蹤和借鑑,知識、技術和革新這些對於當代企業生存至關重要的因素,沒有受到管理會計學術機構應有的重視。特別在管理會計學術研究大量地引用經濟學理論,卻又很少能為企業實際發展所驗證,因此它對管理會計實務帶來的影響也就非常有限。

職能作用

現代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從財務會計單純的核算擴展到解析過去、控制現在、籌劃未來有機地結合起來。

解析過去

管理會計解析過去主要是對財務會計所提供的資料作進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適應籌劃未來 和控制現在的需要。

控制現在

管理會計在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通過一系列的指標體系,及時修正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使企業的經濟活 動嚴格按照決策預定的軌道卓有成效地進行。

籌劃未來

預測與決策是籌劃未來的主要形式,現代管理會計在這方面的作用在於: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豐富資料,嚴密 地進行定量分析,幫助管理部門客觀地掌握情況,從而提高預測與決策的科學性。

現代管理會計解析過去、控制現在、籌劃未來這三方面的職能緊密結合在一起綜合地發揮作用,形成一種綜合性的職能。

技術更新

新製造環境帶來的挑戰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的製造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的生產控制系統開始採用適時制(Just-in-time 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庫存,並開始採用合作、彈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業的生產製造過程普遍採用計算機控制技術,出現了電腦整合製造的趨勢。在此新製造環境下,傳統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由於未能捕捉公司在朝著世界級製造業發展的進程中所取得的進展,未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未能考慮戰略決策的需要而面臨嚴峻的挑戰,管理會計實務的發展在停滯幾十年後重現生機。

在新製造環境下,要求企業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以系統理論的觀念,綜合考慮生產、經營、市場、政策和競爭對手等諸多因素,來實施對企業產品、生產、經營和市場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企業將整個經營活動細分為一系列作業活動,並引進了成本作業和成本動因概念,從某種意義上推翻了傳統成本性態的認識,而將成本按作業量分別劃分和根據成本動因加以確認,這標誌著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朝著更加有效和務實的方向演進。更由於電腦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各部門處於隨時的信息溝通之中並共享信息庫資源,為管理會計新技術方法的運用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從而更有利於管理會計能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迅速作出整體性的調整和策略。

本階段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發展側重於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統的建立,並以新的觀念和技術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舉其要者,與全面質量管理觀念相適應,企業採用了質量成本制度,通過質量成本的計算、報告和分析,期望達到零缺陷的質量管理最高境界;與適時制觀念相適應,日、美等國企業採用了改善成本法或倒推成本法;與作業管理觀念相適應,企業採用作業成本制度,以作業為成本庫,通過作業將成本分配給產品負擔,提供更為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與戰略管理觀念相適應,企業採用戰略管理會計,通過產品生命周期法、成本動因分析和價值鏈分析等方法,進行戰略規劃和管理業績評價。

發展方向

艱難的使命從理論研究方面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主要屬於規範研究。不同成本服務於不同目的這一指導思想和新古典經濟學(如信息經濟學、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引人,為規範研究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廣闊領域。七十年代以來,一大批學者使用經驗分析和模擬方法對簡單和複雜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比較,發現簡單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有時可能是對信息成本效益的最佳反應,從而證實了管理會計實務使用常規技術方法的合理性 (如投資回收期法在企業投資決策中使用最為廣泛,而折現的現金流量法使用卻不多)。這導致了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開始注重解釋觀察到的管理會計實踐,管理會計實證研究的傾向開始抬頭。

當代管理會計研究人員使用作業研究、機率論、統計、經濟學理論中的定量技術作為分析工具,主要在簡化的生產環境中研究複雜的信息和訂約問題,而對真實的生產環境中管理的信息需要的研究則不多。在新製造環境下,管理現代化的實踐和發展,早已領先於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由於企業對環境變遷的反應除了引進新的組織形式和產品生產技術之外,也可能引進新的管理會計系統;管理會計研究人員還應深入企業組織現場進行實地研究來歸納和總結這些新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實地研究的倡導者針對實際作業或過程,通過直接觀察和訪談等方法,獲取研究數據,從而能夠得到真實和精確的研究結果。正是由於實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於彌補理論和實踐的間距,保證理論的創造性和指導實踐的生命力,這種研究方法已成為當代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最新動向。

從實務改進方向來看,新製造環境下,企業側重於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統,並以新觀念和技術彌補傳統技術方法之不足。發展和完善這種新觀念和技術,正是成本管理會計今後改進的方向。然而,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統,仍然沿襲二十世紀早期以投資報酬率(R0I)指標為基礎的管理控制系統,偏重短期財務業績,而忽視長期和非財務量度的業績表示。這種管理控制系統對經理人採取有效行為以增加企業實際的經濟價值的激勵能力,較之早期下降很多,甚至還會反向地激勵經理人採取犧牲企業長遠競爭能力的行為。我們注意到,由於全球範圍內激烈的競爭,短期財務業績的更大壓力,機會主義行為的更大空間,職業經理在企業間的頻繁更迭,以會計數字為基礎的紅利計畫的廣泛使用,導致企業經理進行財務、會計方面的盈餘管理的情形十分普遍。靠非生產性、非增值性活動進行盈餘管理的一個最具破壞性的後果,可能就是影響企業的長期競爭地位。如減少產品和流程開發、質量改善、顧客聯繫、人力資源、技術更新等方面的支出後,企業從長期來看將處於不利的地位。而通貨膨脹對ROI計量的扭曲,更使以ROI為基礎的管理控制系統對增加企業經濟價值的相關和有用性受到質疑。

烽火獵頭認為,沒有理由一定要將看似客觀和準確卻易受操縱的財務業績計量作為主要控制手段,不必要將利潤作為唯一的財務業績計量對象。企業不應將利潤數字本身視為目的,而應將其作為事情做得更好後的自然附產品。而且,管理會計本身必須服務於企業的具體戰略目標,它也不可能僅僅通過以ROI為基礎的管理控制系統,來成功地服務於所有企業。我們建議,管理控制系統的改進,一方面要完善短期財務業績計量,如增加對營業現金流量的考慮;另一方面要採用長期、非財務業績計量,如創新和質量、生產率、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場占有率、人力資源水平的改善及存貨占用總成本的減少等,都是可供選擇的非財務計量指標。儘管我們可能會發現,某些非財務計量所得的利益與其成本相比並不合算,但多種計量手段的結合使用,制定雄心勃勃但不一定十分精確的業績評價制度,理應成為管理控制系統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方法,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演進

管理會計研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焦點,並且無不受到其技術方法演革的影響。它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強調成本確認,主要注重成本核算的真實和精確;第二階段強調成本相關性,主要注重不同目的的不同成本信息要求;第三階段強調成本決策分析功能,主要強調成本管理的戰略價值;第四階段強調成本的行為面,主要強調多人決策情形下各行為層面的激勵和考評。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管理會計的研究焦點是成本確認。成本會計系統圍繞全部成本的認定而展開,其主要任務是儘可能得到精確而又真實的成本。在高級成本會計中,還專門研究如何在複雜的生產環境中歸集成本的問題。為了得到精確而又真實的成本,成本會計人員便用的是一種財務特性很強計量方法,而衡量這種計量方法的基本條件,是它必須能提供特定的、明確的、可以適用於所有目的的歷史成本信息,只有這樣它才能被接受。而使用者只要根據自己的期望來調整這種絕對真實的成本信息就可以了。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則主要在二戰以後,人們逐漸認識到會計信息應當滿足使用者,尤其是管理層的需要。從而,為計畫和控制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得以發展起來,其技術方法也不斷豐富。與強調全部成本的確認相比,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強調相關成本。為了得到相關成本,管理會計強調“不同目的不同成本”這一指導思想,強調潛在用戶的決策需要,強調演繹推理的方法。從這種意義上講,相關成本要反映的是有條件的真實(conditional truth)或有意境的真實(contextual truth)。而這一階段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徵。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主要是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對管理會計系統應為決策提供信息開始得到認同,使決策分析成為管理會計新的研究焦點。先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框架被管理會計研究人員廣泛運用於決策分析。新古典經濟學派分析問題的基該方法是邊際分析法,其基本理論假設是信息完整充實、不需要任何成本便可取得信息,其重要概念包括邊際成本、邊際收入、增量現金流量等。在上述方法論、理論假設和概念的基礎上,用嚴格的數學方法分析管理會計決策問題成為可能,管理會計的研究向著精密的數量化技術方法的方向發展。本量利分析、成本估算、投入產出法,線性規劃、學習曲線、存貨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計畫決策模型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在以後的時期里,管理會計研究人員將不確定性引入決策過程,但管理會計信息本身是一種有成本的經濟商品,應按成本效益原則進行生產。這裡有一種形象的說法,管理會計有關信息、模型、專家的“市場”需要受成本效益原則這隻看不見的手操縱(Horngren,1975)。於是,信息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技術方法,被廣泛用於不確定環境的決策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還通過對信息系統選擇與信息系統設計分離出來,大大簡化了決策模型的複雜度。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在信息經濟學的發展下,又產生了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這些理論則試圖進一步解決多人決策(multi-person decision)問題。不同於傳統的單人決策(single-person decision)方法,多人決策方法更多地關注管理會計的行為層面,被用於解決最佳激勵方式和業績考核方案的選擇等行為問題。但目前多人決策方法所能解決的還只限於明確問題,要想在複雜的多人決策情形下,建立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並要求管理會計控制系統能提供明確和切實的指導,還存有較大的困難。

這裡特別要一提的是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進與一定時期社會管理技術的發展有緊密聯繫。我們認為,管理會計應該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成本管理與業績考評在未來企業管理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長短期戰略的制定,將會越來越依賴管理會計提供的有效信息。但鑒於管理會計信息並不是企業加強內部管理所需信息的唯一來源,許多情況下甚至還不是主要來源,管理會計通常是起到支持和監督作用,並不能取代成本管理與業績考評等企業管理活動本身。另外,當我們跨入知識經濟和信息年代,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的自動化、管理會計功能分散化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將會降低對特定管理會計技術方法所提供信息需求的必要性,因為屆時管理會計人員通常只是幫助設計和改進管理會計控制系統,而大量的管理會計具體工作將會變得微不足道。因此管理會計的研究重點將會側重於管理會計人員行為影響的研究。這是因為,管理會計人員以往的優勢在於收集、計量、匯總並傳遞管理控制信息,而對非財務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則感到不熟悉、不確定、不適應,而對於採用怎樣的行為觀點來處理各類財務和非財務的控制信息,就顯得迷惑和無所適從,這決定了管理會計人員的職業前途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可以斷言,只有部分高度敏銳、知識結構完備相適應能力很強的管理會計人員才能順應管理會計的上述變動趨勢,而管理會計研究應該在這方面提供必要的幫助。

轉型

在轉型時期,企業的內外部環境正在倒逼企業尋找更為有效的財務模式,企業財務組織需要成為銜接公司戰略、運營與績效的橋樑紐帶,開展公司整體資源配置、並進行準確衡量、全程控制和監督,以確保企業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而這些要求正是管理會計服務的宗旨和致力追求的目標,管理會計是實施財務轉型升級的重要工具。

財務轉型最核心的是財務人員的轉型。在當前,財務管理人員創造價值的戰場已經轉移,戰略決策支持和運營過程管理與控制才是最產生價值的領域。對於面臨轉型或正在轉型企業來說,培養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質人員是一個主要瓶頸,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基本理論

1、管理會計的對象

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以使用價值為基礎的價值管理。

從實質上講,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從管理體現經濟效益角度看,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價值運動;

從實踐角度看,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作業管理和價值管理的複合。

2、管理會計的目標

管理會計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具體目標為:1)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 2)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3、管理會計的職能

預測、決策、規劃(預算)、控制、評價

4、管理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

相關性、準確性、一貫性、客觀性、靈活性、及時性、簡明性、成本效益性

5、管理會計的工作程式

1)確認,即將企業的經濟活動及其他經濟事項作為適當的管理會計業務予以辨認。

2)計量,即以貨幣或者其他度量單位對以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經營活動予以數量上的確定。

3)歸集,即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及其他經濟事項,按嚴格、一貫的方法進行記錄和分類。

4)分析,對經濟事項發生的內外環境及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評價和確認。

5)編報與解釋,以適當的形式反映各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信息。

6)傳遞,將相關信息提供給各級管理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

啟示

企業環境理論

綜觀管理會計的發展史,我們發現,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進,一方面歸因於企業環境變遷帶來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則歸因於對相關經濟、管理理論的借鑑。企業環境的變遷可能會影響管理會計研究焦點的轉移,或對原先適用的管理會計技術方法提出挑戰,這也就產生了管理會計技術方法創新的現實需求。換個角度看,具體企業面臨的環境各異,我們應該用權變思想去考慮每一企業所選用的管理會計控制系統。由於環境變數決定服務於特定目的的組織設計,因此管理會計有效技術方法的套用,應該促使組織效率的提高,所以不同的環境下最優的管理會計控制系統也就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邯鋼經驗在邯鋼顯示出管理會計的成本控制系統對其組織效率提高的良好作用,但照搬於環境不同的其他企業,則不一定能顯示威力。

再從歷史角度看,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創新主要曾受兩種基本理論的影響:一是經濟理論,二是管理理論。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管理會計強調數量方法與分析技術的運用;以管理理論為基礎,管理會計又不斷吸收各種管理學派的專門方法和技術,從而使其具有更加廣泛的實際套用價值和更強的適應能力。我們認為,管理會計應繼續發揮其作為邊緣科學兼容並蓄的傳統優勢,借鑑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過程與結果

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變也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基本階段:第一階段強調結果的有效,第二階段強調過程的控制。在第一階段,管理會計研究一般為規範研究以及用模擬模型檢驗和解釋實務的實證研究,這些都強調預測和決策的結果與規劃和控制應達成的目標,其缺點在於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現管理會計越來越多地採用實地研究,強調過程對結果的根本作用,其缺點在於缺乏一定的目標性與前瞻性。我們認為,控制過程應與注重結果並重,使管理會計技術方法既有一定的目標性與前瞻性,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說,我們既要演繹推理式的規範研究,也要解釋預測式的實證研究,還要歸納總結式的實地研究,三管齊下來推動管理會計朝著控制過程與注重結果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

財務會計系統

現行的財務會計系統是以報告財務指標為目的的,而財務會計本身通常是準政治體制的產物(社會過程)。從歷史的發展情況看,管理會計系統作為服務於企業管理當局的必然工具,與財務會計系統適當分離時往往就意味著大發展的契機 (如科學管理運動時期),依附於財務會計系統時往往則裹足不前(如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財務會計主導階段)。我們認為,管理會計系統應與財務會計系統適當分離。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的戰略和長遠發展,管理會計的重心不應僅僅是數字處理程式的建立,而應該是管理控制系統的完善;不僅要提供和使用與企業長遠競爭地位攸關的非財務指標,綜合地衡量企業的財務業績和非財務業績,還要促使企業將重心轉向有效管理各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頗有意味的是,中國的資產重組企業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體系下帳面上可能好看了,但他們中有很多在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故我們在此順便提醒投資者對中國股市中的 “資產重組概念”應冷靜地看待和分析。另外,管理會計控制系統對促進組織效率的提高,在其設計和運行中還需要企業整體有關人員的參與和配合 (如科學管理運動時期,機械工程師對管理會計系統的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報告特徵

(一)信息質量特徵 一是相關性。相關性是指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與管理當局的決策相聯繫、有助於提高人們決策能力的特性。管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幫助信息使用者提高決策能力所需要的信息,從而能作出最佳選擇的特性。二是及時性。管理會計的及時性是指必須為管理當局的決策提供最為及時的、迅速的信息。如當管理者要求對某項目進行經營決策時,就要求會計人員及時提供有關該項目的經營情況和投資預測(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只有及時的信息才有助於管理者進行正確及時的決策,反之,過時的信息將會導致決策失誤。

(二)報告方式特徵 管理會計由於預測、決策、管制和評價考核的需要,使得管理會計報告在方式方法上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徵。它不像財務會計報告那樣必須按規定的格式向外報送,而是根據需要不拘泥某種形式或方法,不受傳統會計觀念與模式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套用各種科學的預測方法(其中包括數學和統計方法),選擇最佳的報告方式向決策者提供信息。

(三)管理職能特徵 無論是財務會計還是管理會計,其職能都是為企業管理服務的。但管理會計報告主要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及時有效的經營和決策信息,為了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必須強調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並通過編制全面預算和責任預算報告對未來進行規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控制和評價。而財務會計報告側重於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務情況和經營成果。

套用

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企業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持續地成功”,據美國生產力協會及管理會計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二十世紀世界各大公司把“成長”放在第一位,而二十一世紀,他們卻把“成本”放在了第一位,可見企業對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經引起高度重視,它是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製造業乃至世界製造業都已進入微利時代,中國製造業面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製造業資源浪費嚴重、投入高而產出比國際水平低、產品同質化比較普遍,企業只有靠質量和成本優勢才能真正取勝。然而,中國的製造業成本除人工成本外大多比國際平均水平要高得多。

管理會計在物流管理中的套用

物流管理套用管理會計是以物流成本為中心,通過對物流成本分析,對物流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規劃和控制。其目的在於通過對物流成本習性的研究、費用水平的推測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較,為有關部門制定決策服務,以實現物流活動的最最佳化和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物流管理服務的,它強調“事前計畫、事中控制、事後反饋三部曲的統一,體現了一套預測、計畫、決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

管理會計不僅全面提供物流管理信息,為科學合理地進行物流管理奠定基礎;還能動地參與經營決策,為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最後通過對內部責任單位的績效考評,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因此,發揮好管理會計的作用,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會計科學成功跨入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標誌。可以預見,隨著社會發展,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將不斷發展完善,在現代化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更加重要。

管理會計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方面的關鍵作用

外部環境企業自身是無法控制的,企業管理只有從內部入手。縱觀世界各國企業,對如何提高利潤、降低成本的追求都在大力套用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基礎上,比單純的成本管理又前進了許多。管理會計包括成本管理(成本會計),當然不一定是成本越低越好,也不止是成本管理的內容,它也關注現代質量管理如TQM及六西格瑪(6 Sigma)和現代製造技術如JIT、精益生產與敏捷製造等提高企業收益的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會計也計算質量成本,用於質量管理。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相結合的企業內部會計,它與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外部會計有所區別,主要為企業管理者們提供戰略、戰術、日常業務運營決策支持服務與績效管理等。例如,管理會計可以解決下列問題:

對產品線(或產品)的盈利分析,考察是否繼續增加產量還是減少產量甚至停掉;零部件、服務等是自產還是外包更好;生產單位產品的邊際利潤是多少?

對客戶、銷售渠道、市場區域等盈利分析,來確定行銷策略;

新產品開發,在保證公司預期利潤前提下,如何設計新產品,控制新產品目標成本;

在現有產品生產中如何逐步降低材料、人工等資源消耗成本,逐步改進生產,降低製造成本;

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企業成本控制系統,逐步達到行業業績最佳水平。如何消除非增值的作業(活動),改進行銷、生產、服務等業務流程;

產品、客戶、銷售渠道等的總成本(包括從研發、設計到生產製造、銷售、配送、售後服務等價值鏈、供應鏈的全過程的成本總和)是多少?產品從全生命周期與價值鏈流程考慮如何精確的報價與定價;

如何從戰略高度來降低總成本,而不僅僅是製造成本,因為現在銷售與分銷配送階段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還有各種管理費用,這些也是需大力降低成本的環節。

用數字說話,公司哪一部門的業績最好,哪一部門最差,如何改進部門業績等等管理會計套用業務。

國外絕大多數製造業公司都已實施作業成本管理(ABCM)。ABCM用於戰略、戰術與日常運營管理與業務流程改進,是一種更精細化的戰略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與平衡計分卡是當今管理會計的2個主要核心主題。平衡計分卡用於企業戰略管理與績效評價,它在國內已經開始流行,但大多還局限於考核員工的績效評價。國外許多企業也已套用了平衡計分卡進行戰略管理與績效評價。

世界上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都有一大批管理會計師,企業CFO主要職責之一也是以提高利潤為目標包括成本控制等管理會計業務,尤其是財務部門的經理大多也是管理會計師或掌握很高水平的管理會計技術,還有生產、銷售等部門的管理者也必須掌握管理會計知識技術(尤其是成本會計)。

中國企業迫切需要大批管理會計師

當前,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是管理會計師 一個管理會計師勝過一打經濟學家

中國企業大量缺乏管理會計師,管理會計師以前也稱成本會計師。中國的大學對現代管理會計的教學和研究遠遠落後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主要是由於中國以前是計畫經濟為主的原因,另外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跨學科、綜合性很強、需要懂得生產管理和信息技術等新知識,又是一門不斷地發展的管理技術。中國的管理會計師資嚴重缺乏,這也是中國大學難以培養企業急需管理會計人才的原因之一。現今,企業只有自己來培訓管理會計師。

由於缺乏管理會計師,企業套用管理會計的大多數只是產品成本核算業務而且還是使用反映成本信息不準確的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例如,由於不清楚哪種產品、哪些客戶的準確成本是多少,也就不知道哪些產品、客戶是盈利的,哪些產品、客戶是虧損的,這是常常造成決策錯誤的根本原因。實施管理會計項目需要企業全員參與,是個跨部門的項目,會計、生產、行銷、採購、倉庫、管理、後勤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企業信息化很重要,但是僅僅實施ERP還不夠,ERP只是信息化工具,只有從中獲取有利於提高企業利潤的決策信息並被管理者利用才真正有用!這就需要管理會計師的工作!

未來十年管理會計是藍海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副院長劉俊勇教授曾斷言:“未來十年內,會計行業的人才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轉變。中低級財務會計人員將被管理會計師等高端財會人才取代,初步預計有2/3的普通財務會計將被迫面臨失業或轉行。”

環境影響

管理會計[企業會計分支] 管理會計[企業會計分支]

外部環境影響 1.經濟體制環境的影響。管理會計由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兩大部分組成,並以決策會計為主體。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中國的企業制度改革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使得經營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更重視一些行政因素和社會影響因素,而不能重視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故造成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不能普遍套用。同時,現階段中國的金融體制、價格體制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使得管理會計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2.法律環境的影響。管理會計要給企業的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須在一個平等、公平、競爭和高度靈敏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但總體上來說中國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市場經濟環境處於一個相對公平的狀況,使得管理會計給企業提供經營決策信息時,在有用性、相關性方面大為減弱。

內部環境影響

1.企業經營決策者的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當局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管理會計在企業中能否普遍套用。

2.會計人員的影響。會計人員對管理會計運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人員素質上。從總體來看,中國會計人員的職業水準不是很高,在會計披露上存在虛報、漏報、錯報的情況,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普遍套用。

3.會計電算化的影響。現階段,在開展會計電算化的企業中,其套用大部分停留在事後算賬的水平上,不具備進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預測的能力。使得管理會計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發展,從而削弱了管理會計的作用,造成了管理會計在現階段企業中套用緩慢。

新動向

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

(一)信息經濟學的引進與套用

1.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三個特點決定了它同信息經濟學具有天然“血緣”聯繫。

2.信息經濟學特別是其中關於信息經濟性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完全可以運用於管理會計信息的研究。

3.管理會計的研究在相應範圍內實際上也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

(二)行為科學的引進與套用

1.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管理會計的行為方面

在行為科學基礎上形成的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依然包括“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

在決策會計方面,適應決策目標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和決策方法從最最佳化準則向滿意性準則的轉變,決策會計則必須協助企業在總體上正確地進行目標多樣化決策,達到切實可行的滿意解,並協助做好各層次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多目標之間的協調配合。

在執行會計方面,在決策的執行上,認真分析多種激勵因素的“相對作用度”的大小,找出“激勵─貢獻”之間的最佳關係,採取最有效的激勵措施。同時,在業績的計量、評價和監控要採用多樣化的指標體系,從而在“目標一致”的原則下,使局部與整體相互協調,充分調動企業整體的積極性。

2.行為科學在預算、成本控制中的具體套用

1.預算

預算的重要性。

從行為科學的觀點來看,作為現代管理會計中“決策會計”和“執行會計”中介的預算,其重要性集中表現七個方面:

a.預算是企業有關成員在企業未來經營目標上所達成的共識

b.預算是企業成員行動的路線圖

預算是企業成員行動的路線圖,既反映了高層經理對企業經濟資源分配的重點,又表明企業內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怎樣工作才能達成企業的總體目標。

c.預算是企業內部溝通工具

預算是企業內部溝通工具,將企業內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和高層經理連線為一體。從高層經理到基層經理的預算信息包括業績考核指標或標準,從基層經理的預算信息包括業績實際達成水平以及與標準的比較分析,而不同層次、不同單位之間的預算信息又可用於協調和引導企業的整體活動等等。

d.預算是企業業績評價的基礎

預算用定量的形式說明業績標準,因而可以用來同實際達到的業績水平比較。這是對企業內部各級、各單位以至各個成員進行業績評價的基礎。

e.預算是企業的控制工具

預算是控制工具,使高層經理能夠據以洞察企業經營的強點和弱點,進而採取適當的修正措施。

f.預算對企業成員具有影響和激勵作用

g.預算還可以導致“功能紊亂”。

參與性預算。

所謂參與性預算是指預算執行者參與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結果評價的過程。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參與性預算是滿足組織成員受尊重和自我完成需要的手段,它有助於增強組織凝聚力,同時又可以降低與預算相關的壓力和擔心。

傳統預算與行為觀預算。

與傳統預算明顯不同,以古典管理理論為指導,以行為科學為指導,以M型組織結構為依託的行為觀預算在“預算編制與預算責任委派”和“預算的計量、評價與控制”兩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點,它有助於企業的整體發展。

2.成本控制

行為觀的成本控制並沒有推翻傳統的運用標準成本系統進行成本控制的技術方法,而是在行為科學的基礎上加以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在標準制定上,除必須依據嚴密的科學計算外,還實行廣泛的“參與制”,制定出切實可行且更易使執行者接受的成本標準。

對成本標準制定來說,“參與制”的意義在於:由“嚴密的科學計算”制定標準通常只有在執行者盡了最大努力,且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未超出計算者預料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標準不一定與現實情況相符,必須在這個基礎上留有一定的餘地,即所謂鬆弛。“鬆弛”是保障標準執行者順利完成標準的“潤滑劑”,但“鬆弛”的幅度以多大為宜,很難找到客觀的衡量標準,從而需要“參與制”,使標準制訂者與執行者共同協商,面對面地溝通各自的處境和想法,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成本標準。對執行者來說,通過“參與制”制定的成本標準則是現實的而不是強加的,因而更容易接受,即使完不成標準而受到懲罰,也會“心服口服”。

b.在成本差異分析方面,強調經常、及時而具體,以便於執行者能夠經常而又及時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標準的執行情況。

c.在獎懲制度上,強調綜合而有效地運用各種激勵因素。

d.重視積累定期性差異分析的資料,為下個期間制訂切合實際的成本標準提供指導性依據。

應當指出:將成本控制區分為“傳統”和“行為觀”兩類,並不意味著傳統成本控制不涉及當事人的行為,不屬於行為會計的範疇,而是說,傳統成本控制在考慮如何“驅動”當事人行為時,使用的是經濟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而行為觀的成本控制則既考慮經濟手段,又考慮非經濟手段。

在現實的成本控制中,究竟利用什麼手段“驅動”當事人的行為,應該取決於當事人在一定條件下的客觀實際需要。

管理會計成為21世紀新興熱門職業

據相關部門統計,中國會計從業人員達2000萬,其中95%為財務會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美國50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中,80%以上為管理會計。保守估計,中國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已達300萬之多。中國企業面臨的傳統財務會計嚴重過剩、新型管理會計嚴重不足的現狀必須儘快改變。國家人才培養長期戰略規劃指出,到2020年將培養出52700名具有國際資質的高級財會人才。

類型比較

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是高校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長期以來,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作為兩門不同的學科,它們各自的職能不斷擴大。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研究內容上的交叉反映到課程教材上則是教學內容的大量重複,這種現狀不但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而且不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最佳化和職業勝任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將兩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的趨勢。筆者擬結合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學科演進、當前國內主流教材內容體系與交叉重複現狀、國外主流相關教材體系安排、職業勝任能力培養期望等方面,解讀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的合併主流,以及教學方法的變革。

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內容交叉的現狀與原因

1.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內容交叉的現狀

在現行國內主流的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的教材中,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在內容上的交叉主要表現在管理會計包含了成本會計的很多內容,如在預測分析中包含了成本的預測,在決策分析中包含了成本決策,在全面預算中包含了成本費用預算,在責任會計中包含了責任成本預算與控制。此外,作為管理會計主要內容的標準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顯然也屬於成本會計的內容。換個角度看,在成本會計中,也包含了管理會計的一些內容。

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內容交叉的原因

(1)相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

19世紀中葉後期至20世紀20年代,隨著英國產業革命的完成,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會計賬薄之外,用統計的方法來計算成本。此時,成本會計出現了萌芽。從成本核算方式來看,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主要是採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會計制度;從成本會計的目的來看,計算產品成本以確定存貨成本及銷售成本,即存貨計價和收益確認。所以,初創階段的成本會計被稱為記錄型成本會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科學技術大規模地套用於生產,使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資本集中加強,跨國公司大量湧現,企業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經營日趨複雜,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此時,管理會計增加了預測、決策方面的內容而成本會計則提出了目標成本、質量成本、作業成本等概念。

顯而易見,早期的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它們具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和理論基礎。筆者認為,成本核算是成本會計與控制和管理會計的共同信息基礎,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通過資源的節約集約使用、發揮成本效益,進而發揮價值創造功能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

(2)理論研究者不斷拓展成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

管理會計的前身就是成本會計,成本會計圍繞成本這箇中心主題,研究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問題;而管理會計則在成本這個主題的基礎上,為適應企業管理的要求,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標,不僅研究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而且研究企業的收入、利潤、投資報酬等各種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研究收入、成本以及投資與利潤之間的關係,以便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更全面、完整的信息,幫助企業提高成本效益或投資效益。顯然,管理會計在研究對象上雖然超越了成本,但成本在衡量決定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方面更直接、更複雜、更重要。因此,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存在諸多重複內容也就理所當然。也正因如此,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會計包含成本會計。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管理會計對成本的研究側重於從管理的角度來研究管理成本,特別是與決策相關的各種未來成本。因此,一般的管理會計著作是不包含傳統的產品成本計算內容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成本會計也從最初的主要研究產品成本核算問題轉而適應企業管理的要求,開始研究適應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的質量和成本管理問題,並且觀察成本管理的視野不斷拓展:由僅關注絕對成本的降低擴展為既關注絕對成本降低又關注相對成本降低;由僅研究事後成本的管理擴展為全過程成本管理;由戰術成本動因分析擴展為戰略成本動因分析。成本會計的這些拓展,使得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內容趨於一致,成為與管理會計同質的會計信息系統。所以,從歐美國家教授撰寫的教材來看,雖然課程名稱有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成本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等,但內容基本一致,即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成本與管理會計是相似或相同的課程和內容體系。

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課程合併的優點

鑒於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著嚴重的內容交叉重複,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其合二為一,即將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為成本與管理會計一門學科。這種融合至少有以下優點:

1.可以避免教學內容重複,節約教學資源

二者重複的內容主要包括變動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標準成本控制和成本責任會計與業績考核等。

2.可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由於任課教師間協調不到位導致內容重複講解,或者都忽略不講的情況,教學效果相對較差。

3.可以提升課程地位,最佳化課程體系

通過整合,成本與管理會計的課程地位可以得到大大提升,從而改變財會專業學生重財務會計而輕管理會計的思維意識;同時也可以持續最佳化財會專業課程體系,添加新的課程,如企業內部控制學、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

4.有利於兩門課程內容的融會貫通和知識體系的完整

同時有利於兩門課程知識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和決策最佳化。

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課程整合模式與內容體系

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融合模式大體上可分為板塊式結構、融合式結構和套用式結構三種類型。板塊式結構是將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作為獨立的部分彙編在一起。套用式結構主要是根據實際套用的需要,安排其內容體系。這兩種模式形成的結構缺乏完整性和有機性。融合式結構則是將構成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內容先進行分析研究,剔除重複的內容,然後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繫,形成新的成本與管理會計體系。

重點參考國外經典教材成本與管理會計、成本管理的內容體系和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試圖構建成本與管理會計融合式結構下的課程內容體系。

亨格瑞等(2010)所著《成本與管理會計》(第13版)涵蓋了成本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全面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本會計的最新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歐美各國(尤其是美國)成本會計及管理會計領域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教材中均得以體現。該教材每一章以流線型表述,並給出更好、更清晰的解釋,公司實例取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內容涵蓋了不同產業。書中以價值鏈為主線的成本管理思想,代表了成本管理會計發展的主流和趨勢。

希爾頓等(2010)所著《成本管理》一書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更多地了解成本管理在企業和組織取得成功過程中的作用。本書共5篇20章,第一篇企業戰略基礎包括第1~3章,主要介紹和分析管理成本的重要性;第二篇作業管理包括第4~7章,利用成本管理工具來幫助讀者理解生產流程;第三篇分布成本法和成本分配包括第8~10章,討論幾種成本會計和成本管理工具;第四篇計畫與決策包括第11~15章,討論用於決策的成本信息提供和使用方法;第五篇評估和管理業績包括第16~20章,主要討論業績計量的方法。

結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趨勢與文化背景,筆者認為,整合後的成本與管理會計內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篇。本篇作為成本與管理會計的開篇,意在介紹一些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便為成本管理會計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本篇的主要內容包括成本管理會計概論、企業成本、收入和利潤、成本習性分析和本量利分析。

第二部分是成本核算篇。本篇以生產費用核算和產品成本計算為主題,主要內容包括生產費用的核算、傳統的適應財務會計對外報告需要的產品成本計算、變動成本計算(變動成本法)等。

第三部分是規劃與決策會計篇。規劃與決策會計,是為企業管理中的前景預測、正確決策和規劃未來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預測分析、短期經營決策分析、長期投資決策分析以及全面預算等。

第四部分是控制與業績評價會計篇。控制與業績評價會計,是為企業管理中分析過去和對現在與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標準成本法、責任會計等。

第五部分為發展篇。以上四篇主要涵蓋了傳統成本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本篇則重點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本管理會計取得的新進展,主要內容包括作業基礎成本管理會計和戰略成本管理會計。戰略成本管理會計則包括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決策分析、戰略目標規劃、戰略業績評價等,具體方法包括戰略定位分析、價值鏈分析、戰略成本動因分析、目標成本計算、平衡計分卡等。

伴隨整合後的成本與管理會計課程內容體系最佳化,同時結合教學方法變革,如結合國內外優秀和卓越企業成功經驗,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突出戰略導向價值鏈和多維成本動因分析,重點關注市場、顧客和運營流程,必將提升成本與管理會計教學效果,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背景,培養大量優秀的管理會計師。

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三者的關係

當前,理論界關於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三者重疊內容的歸屬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造成這種局面除了因為一些內容確實具有學科之間的共同性外,還在於長期以來我國“大財務”與“大會計”的觀念根深蒂固以及一些學者一味強調自身學科的重要性,而對其它學科抱有偏見。本文擬對如何解決三學科的重疊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我們認為,要想解決三學科之間的重疊問題,首先應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根據概念的種屬關係,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應分別屬於不同學科層次。

財務管理屬於第一層次,它與會計學是兩門並列的學科。二者在理論上和實際工作中密切聯繫,但在本質、對象上均不相同。財務管理是對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財務關係所行使的直接管理,它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包括對資金的核定、籌集、運用、收回、分配,它的目的是最佳化財務狀況和提高財務成果。而會計則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不會直接和具體地參與到企業資金運動的管理中去,它所從事的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匯總報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提供用以決策的信息,這種信息要考慮到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需要。因而,就區別不同學科的兩個基本因素來看,財務管理與會計是存在明顯區別的。正因為如此,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將財務管理與會計學並列列示在管理學中工商管理學科下,這為兩學科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管理會計屬於第二層次,它與財務會計組成會計學的兩大分支。自從1952年世界會計師大會上正式通過了“管理會計”這一名詞,標誌著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正式形成和得到人們公認後,導致了現代會計被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在近50年的發展歷程中,隨著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管理學派、信息經濟學、代理人理論、行為科學等新興管理學說被引入管理會計,使得會計與管理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內容更加豐富,技術方法更加先進。事實已經證明,管理會計的確是作為一個與財務會計相異的學科發展起來的,而且世界上許多會計組織也都成立了專門研究管理會計的專門委員會,這說明大家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目前少數學者認為管理會計不應單獨存在的看法是不妥的。

成本會計屬於第三層次,它作為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記錄、計量和報告有關部門成本的多項信息,這些信息既為財務會計提供資料,又為管理會計提供資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結果要用於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並且成本的形成、積累和結轉的整個程式要納入以複式記賬為基礎的財務會計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認為財務會計的七種專業方法之一。而根據成本數據所進行的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內容,是為企業管理當局內部決策提供依據以及對內部人員進行業績評價,顯然屬於管理會計的範疇。因而,整個成本會計就分屬於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系統。

發展狀況

受限於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管理會計一直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重視。隨著我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認識不斷深化,很多央企擁有專門的管理會計部門,我國中小企業也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深入認識到管理會計的價值,聘請管理會計的專家為企業解決核心問題。有專家認為,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社會對產品服務多樣化的需求,管理會計的需求將是巨大的。

提起會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負責企業年終核算、報表等工作的財務會計。但隨著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需求,管理會計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