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齊

管仲相齊

通過鮑叔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並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

基本信息

原文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莊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云: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翻譯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注釋說:三釁,用香料塗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麼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勳。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聖人不譴責他為什麼不殉死而稱讚他的功勞。

管仲簡介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謚曰“敬仲”,華夏族,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法家人物。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