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筋肢數

箍筋肢數

箍筋的肢數是看梁同一剖面內箍筋的縱、橫向鋼筋向數。箍筋一般均勻對稱布置,若有箍筋肢數為單數時,應在此方向添加一個單肢箍筋。複合箍筋,一般為大箍筋套小箍筋,但外箍筋局部箍筋重合數不應超過2。

基本信息

案例

箍筋肢數箍筋肢數
像一般的單個封閉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兩根鋼筋,屬於雙肢箍。再如,截面寬較大的同一截面採用兩個封閉箍並相互錯開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鋼筋,屬於四肢箍。以此類推。

操作方法

截面梁因寬度較小,相應產生的梁內剪力較小,採用單肢箍即可,類似於一個S

表示方法和計算

箍筋肢數箍筋肢數
各類鋼筋的表示方法:

1.梁箍筋:梁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蜚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弧內。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 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採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後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2.樑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樑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注寫時,須將架立筋寫入括弧內。例:2B22用於雙肢箍;2B22+(4A12)用於六肢箍,其中2B22為貫通筋,4A12為架立筋。當梁的上部和下部縱筋均為貫通筋,且各跨配筋相同時,此項可加注下部縱筋的配筋值,用分號“;”將上部與下部縱筋的配筋值分隔開來。例:3B22;3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B22的貫通筋,梁的下部配置3B20的貫通筋。

3.梁支座上部縱筋:當上部縱筋多於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例:梁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B254/2,表示上一排縱筋為4B25,下一排縱筋為2B25。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4/2”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縱筋,2B25放在角部,2B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應注寫為2B25+2B22。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註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4.梁下部縱筋:當下部縱筋多於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2/4,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B25,下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2/4”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下部縱筋減少的數量寫在括弧內。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2(-2)/4,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且不伸入;。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B25+3B22(-2)/5B25,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和3B22,其中2B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5B25,全部伸入支座。
5.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側面抗扭縱筋:當梁某跨側面布有抗扭縱筋時,須在該跨的適當位置標註抗扭縱筋的總配筋值,並在其前面加“*”號。例:在梁下部縱筋處另注寫有*6B18時,則表示該跨梁兩側各有3B18的抗扭縱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