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
一、競爭系統
競爭性的策略信息系統以信息科技為基礎,提供獨特的服務,或是鎖住客戶或供貨商,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而獲取市場。通常具有以下二點特性:
諮詢工具
| |||||||||||||||||||||||||||||||||||||||||||||||||||||||||||||||||||||||||||||||||||||||||||||||||||||||||||||||||||||||||||||||||||||||||||||||
1、是由一個企業負責其系統開發,並以改進該企業之競爭力為目的。
2、保密進行,以防競爭者有類似系統而喪失競爭優勢。
二、合作系統
由於企業若能迅速取得與交換可靠的信息,並加以整合運用,就有可能取得競爭優勢,促使產生了另一種類型的策略信息系統,就是合作系統。
合作系統的定義:由二個以上的公司所共享的一套信息系統,它能讓使用者獲取競爭優勢。因此,一般亦稱之為跨組織間信息系統(inter -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IOS) 。
合作系統的特性
1、有合伙人(partners):合作系統至少由二個企業共同開發擁有。
2、著重標準化:標準化能促使IOS發展,針對某一交易夥伴而開發的IOS,若能標準化,就能引用到其它的交易夥伴,進而分攤了 IOS 的建立成本。其中以資料標準與傳輸標準最為重要。
3、強調教育 建立 IOS 阻礙往往不是科技,而在於合作對象不認識該信息科技,而需加以教育。
4、有第三者介入 所謂第三者是指 IOS 合伙人以外的機構,第三者提供下列的服務:
A、教育訓練。
B、發展與維護資料與數據傳輸的標準。
C、提供 IOS 成員聯繫工作。
5、作業必須同步:參與IOS的成員必須同步作業。例如,成員間用一標準格式作發票交換,若公布了一個新標準,則所有的成員必須同步更換。
6、常需重新評估現存作業步驟 :IOS 會改變合作雙方原有的作業步驟,不僅縮短了處理的時間,更加速作業步調。
7、技術不是主要的問題:IOS主要的挑戰是建立新的電子關係 (building the new electronic relationships) ,必須重新評估目前的作業步驟,並教育各階層員工。
8、不能隱密地進行:IOS有很多成員,因此標準化是關鍵,推動標準化不能私自進行,必須參與標準的界定,承諾採用標準,並且必須向可能的合作者作展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供應鏈管理系統。
三、改變組織工作方式之系統
透過改變組織內部工作方式,也能提高組織的競爭力,此為第三類型的策略信息系統。MaFarlan與Mckenney建議企業採用信息系統以改變其組織結構與管理控制策略,以獲取競爭利益。對於不同的環境,企業有不同的作法:
1、處於競爭激烈的環境,成本導向的企業
作法
採用信息系統以減低人工成本
有效的使用工廠設備
降低存貨水準
2、處於產品分化為主的企業
作法
縮短開發新產品的前置時間
改良產品特性
向客戶提供便利的訂貨方式
尋找途徑
一、波特的五種競爭力分析
Porter認為產業的競爭態勢由五種競爭者─購買者、供貨商、替代品產業、潛在進入者、同業競爭者共同決定。
《一》購買者
當顧客群非常集中,或其購買的量占產業總銷售額的比率很大,或是顧客更換供貨商、替代產品的成本很低時,則購買者的力量相當大,這種狀況下,產業的獲利率不高。
購買者力量的決定因素有:
購買者集中或產商集中
價格/總購買金額
購買量
產品差異化
移轉成本
購買者信息
品質/績效
向後整合之能力
購買者利潤
替代性產品
決策者報酬
企業可由兩方面運用IT,以降低購買者力量:
1、導入轉置成本。增加顧客更換供貨商時的轉置成本。
2、發展顧客信息系統,以找出最適合公司的顧客區隔,進而降低服務顧客的成本,以使 利潤最大化。
《二》供貨商
當產業中原料供貨商非常集中;或購買者在獲得信息、購買、協商時需付很高的成本, 則可以說,供貨商的力量相當大,此種情況下產業的獲利率亦不高。
供貨商力量的決定因素:
輸入的差異化
移轉成本
輸入對成本和差異化的影響程度
代替品出現
向前整合和向後整合
供貨商集中程度
供貨商要求交貨量
總採購額
企業同樣能利用IT 來減低供貨商力量。
《三》替代品產業
替代品使獲利水準降低來自於下列三種情況:
與替代品在價格上的競爭
增加廣告成本以對抗替代品
為對付替代品而進行產品創新
《四》潛在進入者
一旦潛在進入者進入某一產業,此新進入者為攫取市場占有率可能採取削價競爭的滲透策略,使該產業更加競爭,且通常會降低產業一般的獲利水準。尤其當新進入者的目標中與產業現存的企業不一致時,或是沒有現存企業的一些限制時,其破壞力更強。
進入障礙
絕對的成本優勢
專屬的特殊產品
專屬學習曲線
品牌
掌握必要資源
移轉成本
政府政策
資金需求
進入障礙(entry barriers)與進入延遲(entry deterrents)是一產業能夠成功地將潛在進入者排拒門外的兩個要點。用在產業中的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 ;CSF)上會更加有效。
《五》同業競爭者
產業的競爭情況可以從非常激烈的游擊戰式(guerilla warfare)到非常愜意的鄉村俱樂部(country club);然而太過激烈的競爭,容易導致削價競爭,造成一家贏,整個產業確輸的結果。
競爭者的決定因素
產業成長
集中和平衡
固定成本/附加價值
信息複雜度
間歇性的產能過剩
競爭者變化度
產品差異化
公司權益
品牌
出離障礙
移轉成本
企業可運用信息科技支持的資料(IT supported data)、採用信息科技分配通路、產業中潛在信息科技的聯結以改善本身的競爭態勢及整體產業。
二、Porter的競爭策略模式
這裡所謂的競爭策略是由企業主導來改變產業競爭環境,使其有利於企業本身的一種行動方針。亦如同於一般策略,具規劃性,且在執行中及執行後,均有控制程式以保證目標得以達成。
《一》全面成本領導
要達到成本領導必須建立最適經濟規模;從經驗中積極地追求降低成本;嚴厲地控制成本與各項費用;剔除沒有利潤的客戶;並從研究發展、服務、銷售力、廣告等各區域進行成 本最低化的活動;管理注意力亦須置於成本控制之上。
《二》差異化
作法是企業改變其產品或勞務,使得顧客在知覺上認為此產品或勞務在產業中是非常獨特的 ( unique )。追求差異化雖然會與成本有些抵換關係存在,但須強調的是,本策略並非要公司忽略成本。
《三》集中
集中策略是將目標鎖定在特定的顧客群、產品線區隔或地理市場(geographic markets)。
由上述三點,可看出 IT 的確可支持、強化(reinforce )、甚至擴大一企業的競爭策略。
Parson列出確實套用的方法,作為企業思考這方面問題的起跑線,如下表所示:
三、波特的價值鏈模型
Porter認為競爭優勢基本上源自於公司為購買者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因此,競爭優勢可有下列二種型式:
1、成本優勢
提供相等利益給購買者,但是價格比競爭者低。
2、差異化優勢
提供獨特的利益給購買者,使其在付出額外價格( premium price)之餘,仍覺得很划算。
Porter以價值鏈作為分析診斷的基本工具,進而實際推展一般性競爭策略以達成及維持競爭優勢。
價值鏈 = 價值活動( value activities)利潤(margin )
利 潤 = 公司總價值 - 執行價值活動之成本
基本活動
1、內運(inbound logistics):與原物料等輸入物( Input)相關之接收、儲存及分配的活動。
2、操作(operations):將輸入物轉成最終產品的相關活動。
3、外運(outbound logistics):與產品相關之收集、儲存及分配至購買者的活動。
4、行銷與銷售(marketing and sales):與吸引顧客想要購買且能夠買到公司產品的相關活動。
5、服務(service):與增加或維持公司產品價值有關的活動。
支持活動
1、採購(procurement):泛指購買公司價值鏈中所使用之各類輸入的活動,購買項目包括原料、各種消費品及機器 、建物等生產資產。
2、科技發展 (technology development):泛指各種為改進產品及工作流程而進行的活動。如新產品研發、辦公室自動化設備等。
3、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泛指各種人才招募、訓練、發展及薪資、福利等項目。
4、公司基礎功能(firm infrastructure):泛指支持整個價值鏈而非個別功能的活動,包括一般管理、規劃、財務、會計等。
信息科技可以滲透到價值鏈的每一個部份,改變 價值活動的執行方式及價值活動中各聯結的性質;影響競爭範圍;重新塑造產品,以迎合顧客的需要。
四、McLaughlin的附加價值矩陣
McLaughlin等學者認信息系統的投資不應只考慮成本,同時也應考慮其潛在的附加價值,因為資訊科技的套用能改變企業成本成效,增強進入市場的能力與產品差異化,並能改變市場的結構。
1、注意(beware)當企業活動潛在的附加價值高,然而本身的信息系統資源弱,故易遭受擁有較佳信息科技之競爭者攻擊。
2、出擊(attack)當潛在的附加價值高且本身的系統強,則企業應攻擊其它的競爭者。
3、探索(explore) 當企業本身系統資源強,但是潛在的附加價值低,則應致力於尋求運用信息科技的機會。
4、安全(safe)當兩種均低時,企業是處於安全的狀態,不過獲利情況不佳。
五、競爭優勢因果關係模式
Bakos及Treacy 綜合了許多學者對運用信息科技以產生競爭優勢的學說,淬取出下列四點可以運用信息科技的機會:
1、改善操作效率及功能成效(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
2、開發組織間的綜效(synergies)
3、以信息科技促使產品創新
4、對顧客及供貨商取得議價優勢
決定議價力量的主因為:
1、相關的搜尋成本(search - related costs)在尋找各類交替方案(如供貨商或顧客等)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
2、獨特的產品特性(unique product feature)包括容易選擇、訂購、處理、使用、增強產品形象特性。
3、轉置成本(switching costs)提高顧客(或供貨商)想要更換供貨商(或顧客)時的成本,須考慮所有有形及無形的成本。
決定比較效率的主因為:
1、內部效率(internal efficiency)
2、組織間的效率(inter-organization efficiency)即由兩個或多個公司共享一信息系統以同時增進彼此的成效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