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正希

《答金正希》為明代文學家譚元春所做的一片散文。

作品原文

兩得吾兄書,汗出斗許。弟胸中雖有灑灑落落之趣,與世人入名利恩愛而不得出、入嗔恙熱惱而不得出,似乎有間。尋常厭人沾泥帶水,喜一過而忘之。故伯敬諸子取其根氣,而恨其不肯學道。弟之不能學道,在弱而好弄,老而不衰,生平貪戀光景,極知光景朝暮更換,而實有所不能舍也。
又見學道人愛官與我同,愛財與我同,愛色與我同,愛交遊玩好與我同,而自以為學道。不知我不學道又在何處。及迫而問之,則曰:“此何礙於道?子真不知道矣。”弟愈不服其言。彼沾泥帶水,而我灑灑落落。沾泥帶水者而責灑灑落落者為不知道,宜其不相下而生退心也。乃出自吾兄,則實修實證,無所大戀戀於世,而忍得住苦得慣矣。伸手接引,含淚下棒,弟獨何心,自甘昏沉。但不知兄所謂一刀了割者,是何刀法?一刀遂了者,是何了手?兄於所為看經持咒參禪念佛,必當從一門深入。我輩亦有清淨時,萬念歇下,覺此事不謬。而少頃事煩人雜,可笑可樂,神疲力倦,性命無歸,未嘗不悔,而卒無一法遠此塵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是此雜念真境。遠公以謝康樂有雜念[3],不許入社,弟嘗舉以自恨,而公安王以明累書相責[4],則言無雜念,不可學道,添我迷惑,莫如此語。畢竟正希急急討個了絕為是,而不知何從便得了絕,則請正希示我一路。
雖然,學道未有不苦。《楞嚴》雲[5],菩提涅槃尚在遙望[6],非汝歷劫辛勤修持,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7],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正希新官翰林,文章人品,卓然一時,而此心斤斤悶悶[8],絕不知有數者人美,可謂能苦矣。弟則有不能者,雖不至取其光焰以自加,而未嘗不資其津潤以自美。方有惟恐其苦之意焉,而欲學道,豈不疏乎?且不知正希官翰林,文章品格卓然一時,而學道之人,果真無礙於是否?雜念果盡隔絕否?反而求之,千萬再以報我也。弟非無知,強相排抵,亦實實求一訊息於有道耳。至是,而弟之通身,又汗出矣。

作品注釋

[1]金正希:金聲,字正希,安徽休寧人。崇禎進士,後曾為明末抗清義軍首領。
[2]“野火”二句: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句,這裡借用說明雜念再萌。
[3]遠公:東晉僧慧遠,於太元中結白蓮社於廬山。時陳郡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遠公肅然心服,為鑿地種白蓮求入淨社,遠以靈運心雜不許,見《蓮社高賢傳》。
[4]公安:縣名,在湖北省南部。
[5]《楞嚴》:佛教經典,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十卷。
[6]菩提:佛教名詞。意譯正覺,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涅槃:佛教名詞。意譯為“滅度”、“入滅”、“圓寂”。為佛教追求解脫的最高境界。
[7]十方如來句:十方,佛教稱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為“十方”。如來,為釋迦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意為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十二部經,亦稱“十二分散”,指佛經體例上十二種類別。
[8]斤斤悶悶:斤斤,拘謹;悶悶,煩悶。

作者簡介

譚元春
(1586~1637)明代文學家。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鄉試第一。與同里鍾惺評選《唐詩歸》、《古詩歸》,因此鍾、譚名滿天下。然兩人學不甚富,其識解多僻,大為時人所譏。有《岳歸堂稿》、《鵠灣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